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经历对毛姆创作的影响
毛姆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他早年不幸,八岁时母亲病逝,两年后父亲也不幸离世,后被伯父抚养,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为严重口吃,他在学校经常被高年级的学生嘲笑、欺辱,逐渐养成了内向、孤僻、敏感的性格。孤苦无依的童年生活,在他的内心烙上了深深的印痕,他后来的很多小说创作都源于这段童年生活。如《人生的枷锁》就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主人公由于跛足,在学校经常受到坏同学的折磨,同伴们毫无同情的把他当作一个笑话;回到家还要面对粗鲁、暴力的伯父。在毛姆的眼中,童年的生活是灰暗的,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淡漠的,人的本性是罪恶、变态、扭曲的。
18岁时,毛姆赴海德堡大学学习,在那里接触到了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随后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还使他学会了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剖视人生和社会。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正是根据他从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的。毛姆后来弃医从文,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到过瑞士、俄国和远东等地。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作间谍小说《埃申登》提供了素材。战后他重游远东和南太平洋诸岛;1920年到过中国,写了一卷《中国见闻录》。两次大战期间他创作了反映现代西方文明束缚、扼杀艺术家个性及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反映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以及以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为背景的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等。
综上可见,毛姆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出自于他的生活经历,苦难的生活使他过早成熟,他用一种冷静的眼光洞察生活。他的生活经历使他更能发现文明社会包裹下人性自私、贪婪的一面,他的小说或者说他用生活经历记录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欲望、谎言、虚伪、冷淡、人性本恶的社会。
毛姆小说主题:人性趋恶论
1.极度自私: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一旦将自私歪曲并延伸,就会发展成无可救药的极度自私。贪婪、嫉妒在毛姆作品中随处可见,《人性的枷锁》中米尔德丽德就是一个嫉妒、自私的欲望化身,她浅薄粗俗、贪财好色、好吃懒做、自私市侩,主人公菲利普对她的爱达到了极点,为了她,他付出了一切,米尔德丽德却把他当傻瓜耍,用到的时候就利用一下,用不到了后就留下一堆烂摊子交给他。而主人公菲利普也有自私的一面,在他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他盼着大伯赶快死掉,自己好继承遗产,他甚至还萌发了谋财害命的念头,大伯尚且弥留之际,他就已经把准备后事的人请到了家里。
《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出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逃离抚育家庭的责任。他鄙视戴尔克的无私援助,漠视勃朗什的循情,最让世人无法接受、无法忍受的是他竟然对正常人的指责嗤之以鼻,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臭架子。按照中国伦理判定,恩特里克兰德简直就是一个毫无人性、自私自利、彻头彻尾的不忠不义之徒。
《刀锋》中的伊莎贝儿为了金钱放弃了深爱的拉里,而当她知道拉里决定和他的同学——“堕落”的索菲结婚时,她嫉妒不已,最后间接地害死了索菲,这一举动将她内心深处的自私、丑恶暴露无遗。
2.虚伪的假面:短篇小说《女佣》描写的是内政部官员哈伦杰和女佣普里查德的故事。普里查德非常能干,处处得体,教养极深而又十分美丽,“若是在上流社会,准是位有名的交际花,各个报刊都会刊登她的照片”。在她无微不至的服务下,哈伦杰过得极其愉快舒适,可哈伦杰“四年来”却一直“忘记她长得什么模样”,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一天晚上,哈伦杰跟普里查德睡了一觉,他认为这种事一发生,他就“不能再留她了”,他设想着她以后将会如何要挟他,叫他受不了。后来却发现,普里查德一如既往,“脸色仍是那副严肃、顺从和空虚的样子”,“一点也看不出她对头天晚上的事还有丝毫记忆”,哈伦杰“宽慰地舒了一口气”,确信普里查德“任何时候也决不会流露出他们的关系是超越主仆的”,于是决定不再解雇她。小说抓住男主人公独特的心理活动,不动声色地撕去了一个所谓上层人物虚伪透顶的假面。
在短篇小说《午餐》中,一个窘迫的青年作家受到一个所谓的忠实女读者的奉承,在她的要求下,不得不请她去福伊约餐馆用餐,这远远超过了他的经济承受能力。吃饭时那位女士一边一遍又一遍地说她从来只吃一道菜,一边却装作很随便的样子点了一道最昂貴最稀缺的菜。可怜的青年作家内心惊慌不安,外表还要装作十分热情,从这一顿“午餐”中深深领教了虚伪外表下的贪婪与狡诈。
“表面上看,这个侍者服务周到,笑容可掬,甚至笑得嘴角都扯到耳朵那儿去了,并且面容和蔼,长着一张牧师般和善的脸,事实上却是唯利是图,他一切的周到都是为了让这个女人多点菜,越贵越好。”
女人的虚伪贪婪、侍者的唯利是图、“我”的囊中羞涩却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毛姆对三个人物虚伪的刻画真可谓入木三分。
《雨》描述一个狂热的传教士戴维森发现汤普森小姐是个妓女,异常愤怒,决定要么挽救她,要么驱逐她。他起初企图用宗教教义使一个妓女改邪归正,甚至用种种手段迫害她,但后来他被自己灵魂中的邪恶所征服,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干着伤风败俗的丑事,终于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揭露了宗教的虚伪、传教士的伪善和卑鄙的真面目。
在毛姆笔下,英国在海外殖民地的行政长官、传教士、法官、种植园主、军官、资本家等都是嘲讽、揭露的对象,他们或是伪君子、或是势利之徒、或是刽子手、或是诈骗者、或是懦夫。毛姆揭露了他们之间既相互利用又勾心斗角的虚伪关系。《大班》、《雨》、《信》、《潜逃者的下场》、《迫于环境》等就是这类小说中的优秀篇章。
3.贪婪的金钱欲望:马克思说:“虽然权势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贺拉斯说:“财富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你就越感到渴。”金钱是如此的万能,所以人类对于金钱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
长篇小说《刀锋》中,毛姆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方社会状态和社会心理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读《刀锋》,它就像那个时代西方社会的一面镜子。艾略特本是穷人,因做古董生意起家,凭借精明的头脑,很快成为大富豪。为永远摆脱穷人的苦境,他拼命地在上流社会钻营,频频来往于伦敦和巴黎的社交界,希望做一个“绅士”。用毛姆的话说,这个人是“最大的势利鬼”,他有着爱慕虚荣、热爱金钱等致命弱点。《刀锋》中还有一个与艾略特相映成趣的人物,即艾略特的侄女伊莎贝儿,她的生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享受生活。为此,她完全可以牺牲爱情,她从小在奢华环境长大,已经习惯了富贵生活,相信金钱的魔力。所以,当她发现拉里没有“钱途”,她立刻终止与他的恋情,选择了百万富翁之子格雷。拉里表示,他们只靠三千美元就可以生活在一起,伊莎贝儿却回答说:“如果你一个铜子没有,但找到一个收入三千美元的工作,我知道(你的发财)只是时间的问题,你总会有钱的。但若靠三千美元过一生可不行,因为我是女人,我也要享受生活”,可以说伊莎贝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
“我放弃拉里的唯一一条理由,是我不想影响他的前途。”“去你的,伊莎贝儿,你放弃拉里是为了方型钻石和貂皮大衣。”
《人性的枷锁》中米尔德丽德热爱金钱。“米尔德丽德只有在礼物到手的时候,才流露出些温情来,她知道每样东西的价钱,而她表示谢意的热情程度,则是随礼物价值的大小而浮动的。”
她甚至把嫁人看做是终身的衣食之计,为了钱甘愿做他人情妇。以金钱为交易的爱情是不会长久的,她被自己的金钱欲望玩弄,最后沦落为沿街揽客的卖笑女。
“上星期他上店里来吃中饭,把这事儿提了出来。他是个赚大钱的人。眼下每星期挣七镑,日后光景还要好。……说来这也是难免的。”
可以说毛姆的魅力便是来自对人性敏锐的观察及毫不留情的解剖。虽然工业革命、网络时代、科学技术或许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社会运作的模式,但是人类始终未曾脱离人性的枷锁,于是有贪婪、有自私、有虚伪,就连虚拟的网上社会,也有侵略、征服。显然这些结果的产生,无异是来自人性的再呈现,人性从未曾真正的超越,这也是今天我认为毛姆的作品在宏观角度上仍值得推荐的最主要原因。
|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编校:宋娟娟
毛姆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他早年不幸,八岁时母亲病逝,两年后父亲也不幸离世,后被伯父抚养,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因为严重口吃,他在学校经常被高年级的学生嘲笑、欺辱,逐渐养成了内向、孤僻、敏感的性格。孤苦无依的童年生活,在他的内心烙上了深深的印痕,他后来的很多小说创作都源于这段童年生活。如《人生的枷锁》就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书中主人公菲利普·凯里童年和青年时期的辛酸遭遇,大多取材于作家本人早年的生活经历。主人公由于跛足,在学校经常受到坏同学的折磨,同伴们毫无同情的把他当作一个笑话;回到家还要面对粗鲁、暴力的伯父。在毛姆的眼中,童年的生活是灰暗的,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淡漠的,人的本性是罪恶、变态、扭曲的。
18岁时,毛姆赴海德堡大学学习,在那里接触到了德国哲学史家昆诺·费希尔的哲学思想和以易卜生为代表的新戏剧潮流,随后进入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学医。为期五年的习医生涯不仅使他有机会了解到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还使他学会了用解剖刀一样冷峻、犀利的目光剖视人生和社会。处女作《兰贝斯的丽莎》正是根据他从医实习期间的所见所闻写成的。毛姆后来弃医从文,用两年时间潜心写作酝酿已久的小说《人生的枷锁》。第一次大战期间,毛姆先在比利时火线救护伤员,后入英国情报部门工作,到过瑞士、俄国和远东等地。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写作间谍小说《埃申登》提供了素材。战后他重游远东和南太平洋诸岛;1920年到过中国,写了一卷《中国见闻录》。两次大战期间他创作了反映现代西方文明束缚、扼杀艺术家个性及创作的《月亮和六便士》、反映当时文坛上可笑可鄙的现象的《寻欢作乐》以及以大英帝国东方殖民地为背景的充满异国情调的短篇集《叶之震颤》等。
综上可见,毛姆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出自于他的生活经历,苦难的生活使他过早成熟,他用一种冷静的眼光洞察生活。他的生活经历使他更能发现文明社会包裹下人性自私、贪婪的一面,他的小说或者说他用生活经历记录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欲望、谎言、虚伪、冷淡、人性本恶的社会。
毛姆小说主题:人性趋恶论
1.极度自私: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自私之心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病态心理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自私的表现,一旦将自私歪曲并延伸,就会发展成无可救药的极度自私。贪婪、嫉妒在毛姆作品中随处可见,《人性的枷锁》中米尔德丽德就是一个嫉妒、自私的欲望化身,她浅薄粗俗、贪财好色、好吃懒做、自私市侩,主人公菲利普对她的爱达到了极点,为了她,他付出了一切,米尔德丽德却把他当傻瓜耍,用到的时候就利用一下,用不到了后就留下一堆烂摊子交给他。而主人公菲利普也有自私的一面,在他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他盼着大伯赶快死掉,自己好继承遗产,他甚至还萌发了谋财害命的念头,大伯尚且弥留之际,他就已经把准备后事的人请到了家里。
《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出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逃离抚育家庭的责任。他鄙视戴尔克的无私援助,漠视勃朗什的循情,最让世人无法接受、无法忍受的是他竟然对正常人的指责嗤之以鼻,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臭架子。按照中国伦理判定,恩特里克兰德简直就是一个毫无人性、自私自利、彻头彻尾的不忠不义之徒。
《刀锋》中的伊莎贝儿为了金钱放弃了深爱的拉里,而当她知道拉里决定和他的同学——“堕落”的索菲结婚时,她嫉妒不已,最后间接地害死了索菲,这一举动将她内心深处的自私、丑恶暴露无遗。
2.虚伪的假面:短篇小说《女佣》描写的是内政部官员哈伦杰和女佣普里查德的故事。普里查德非常能干,处处得体,教养极深而又十分美丽,“若是在上流社会,准是位有名的交际花,各个报刊都会刊登她的照片”。在她无微不至的服务下,哈伦杰过得极其愉快舒适,可哈伦杰“四年来”却一直“忘记她长得什么模样”,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一天晚上,哈伦杰跟普里查德睡了一觉,他认为这种事一发生,他就“不能再留她了”,他设想着她以后将会如何要挟他,叫他受不了。后来却发现,普里查德一如既往,“脸色仍是那副严肃、顺从和空虚的样子”,“一点也看不出她对头天晚上的事还有丝毫记忆”,哈伦杰“宽慰地舒了一口气”,确信普里查德“任何时候也决不会流露出他们的关系是超越主仆的”,于是决定不再解雇她。小说抓住男主人公独特的心理活动,不动声色地撕去了一个所谓上层人物虚伪透顶的假面。
在短篇小说《午餐》中,一个窘迫的青年作家受到一个所谓的忠实女读者的奉承,在她的要求下,不得不请她去福伊约餐馆用餐,这远远超过了他的经济承受能力。吃饭时那位女士一边一遍又一遍地说她从来只吃一道菜,一边却装作很随便的样子点了一道最昂貴最稀缺的菜。可怜的青年作家内心惊慌不安,外表还要装作十分热情,从这一顿“午餐”中深深领教了虚伪外表下的贪婪与狡诈。
“表面上看,这个侍者服务周到,笑容可掬,甚至笑得嘴角都扯到耳朵那儿去了,并且面容和蔼,长着一张牧师般和善的脸,事实上却是唯利是图,他一切的周到都是为了让这个女人多点菜,越贵越好。”
女人的虚伪贪婪、侍者的唯利是图、“我”的囊中羞涩却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毛姆对三个人物虚伪的刻画真可谓入木三分。
《雨》描述一个狂热的传教士戴维森发现汤普森小姐是个妓女,异常愤怒,决定要么挽救她,要么驱逐她。他起初企图用宗教教义使一个妓女改邪归正,甚至用种种手段迫害她,但后来他被自己灵魂中的邪恶所征服,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干着伤风败俗的丑事,终于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揭露了宗教的虚伪、传教士的伪善和卑鄙的真面目。
在毛姆笔下,英国在海外殖民地的行政长官、传教士、法官、种植园主、军官、资本家等都是嘲讽、揭露的对象,他们或是伪君子、或是势利之徒、或是刽子手、或是诈骗者、或是懦夫。毛姆揭露了他们之间既相互利用又勾心斗角的虚伪关系。《大班》、《雨》、《信》、《潜逃者的下场》、《迫于环境》等就是这类小说中的优秀篇章。
3.贪婪的金钱欲望:马克思说:“虽然权势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子可以拉着它的鼻子走。”贺拉斯说:“财富就像海水,你喝得越多,你就越感到渴。”金钱是如此的万能,所以人类对于金钱的欲望总是无止境的。
长篇小说《刀锋》中,毛姆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西方社会状态和社会心理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读《刀锋》,它就像那个时代西方社会的一面镜子。艾略特本是穷人,因做古董生意起家,凭借精明的头脑,很快成为大富豪。为永远摆脱穷人的苦境,他拼命地在上流社会钻营,频频来往于伦敦和巴黎的社交界,希望做一个“绅士”。用毛姆的话说,这个人是“最大的势利鬼”,他有着爱慕虚荣、热爱金钱等致命弱点。《刀锋》中还有一个与艾略特相映成趣的人物,即艾略特的侄女伊莎贝儿,她的生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享受生活。为此,她完全可以牺牲爱情,她从小在奢华环境长大,已经习惯了富贵生活,相信金钱的魔力。所以,当她发现拉里没有“钱途”,她立刻终止与他的恋情,选择了百万富翁之子格雷。拉里表示,他们只靠三千美元就可以生活在一起,伊莎贝儿却回答说:“如果你一个铜子没有,但找到一个收入三千美元的工作,我知道(你的发财)只是时间的问题,你总会有钱的。但若靠三千美元过一生可不行,因为我是女人,我也要享受生活”,可以说伊莎贝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
“我放弃拉里的唯一一条理由,是我不想影响他的前途。”“去你的,伊莎贝儿,你放弃拉里是为了方型钻石和貂皮大衣。”
《人性的枷锁》中米尔德丽德热爱金钱。“米尔德丽德只有在礼物到手的时候,才流露出些温情来,她知道每样东西的价钱,而她表示谢意的热情程度,则是随礼物价值的大小而浮动的。”
她甚至把嫁人看做是终身的衣食之计,为了钱甘愿做他人情妇。以金钱为交易的爱情是不会长久的,她被自己的金钱欲望玩弄,最后沦落为沿街揽客的卖笑女。
“上星期他上店里来吃中饭,把这事儿提了出来。他是个赚大钱的人。眼下每星期挣七镑,日后光景还要好。……说来这也是难免的。”
可以说毛姆的魅力便是来自对人性敏锐的观察及毫不留情的解剖。虽然工业革命、网络时代、科学技术或许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社会运作的模式,但是人类始终未曾脱离人性的枷锁,于是有贪婪、有自私、有虚伪,就连虚拟的网上社会,也有侵略、征服。显然这些结果的产生,无异是来自人性的再呈现,人性从未曾真正的超越,这也是今天我认为毛姆的作品在宏观角度上仍值得推荐的最主要原因。
|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编校:宋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