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通过对一个短小故事的描写,运用极其简洁的语言深刻揭示了人类不可战胜的意志精神,给广大读者极其鲜明、深刻的感受。本文从虚无主义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这部颂扬人类坚强意志力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仅赞颂了人类坚强的意志精神,也着墨于浓重的虚无主义色调,使得硬汉精神的张扬与虚无主义相互衬托。因此,本文透过小说表层所展现的硬汉精神来阐述作品中死亡主题、苦难意境、荒诞主义中虚无主义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老人与海》 虚无主义 欧内斯特·海明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经典作品,也是其文学创作时期的高峰。《老人与海》描写的老渔民桑提亚哥与鲨鱼搏斗的故事使得许多读者深受感染,感觉到小说高度颂扬了人类不可战胜的意志力。这部小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蕴,表达出了面对困难人们虽然会失败,但仍旧积极与其斗争,升华了自身的品性,进而超越失败本身。此外,《老人与海》还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在坚强信念的支持下,人的最终结局仍是虚无,其乐观的背面是深重的虚无。
一 虚无主义的概述
要对文学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进行探讨,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虚无主义,词典中对虚无主义的解释是指一种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否定一切的思想。哲学上对虚无主义的阐述,源自于弗里德里希·雅可比,后来虚无主义逐渐形成于西方的传统形而上学主义之中,其是对传统价值的自行废黜。之后,虚无主义这个词是屠格涅夫在他的《父与子》中运用并流传开来。虚无主义时期,人们精神生活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即人们认为自己的行动是没有意义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虚无色彩,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靠的,生存只是一种由意识形态所导致的欺骗和自我欺骗的漩涡。虚无主义随着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对于存在主义哲学来说的虚无,人们没有能力去认识这个世界,就犹如别人看到在电话亭中打电话者做着各种自身认为有意义的动作,而在外边人们看来却是极其虚无、荒诞的。虚无主义是一种相对于真理不存在的信仰,在最极端的环境下其是无法被证实的,究其原因是其蕴含着自相矛盾的谎言,即真理并不存在是真的,但“真理并不存在”这个理念就是假的,这种证明自身也是错误的。这种谎言更为复杂的解析为真理或许存在,但现实生活中遥不可及。虚无之中带着颇多的忧伤,而通过恐惧、痛苦、厌恶等行为来表现这些忧伤,海明威的许多小说中却处处被虚无的阴影所覆盖,这一种艺术手法使得其创作作品带有浓厚的悲观色彩,这种情绪无疑也会感染到读者,但是通过这一艺术手法真实再现了20世纪西方社会的现状,讽刺批判了酿成这种虚无主义观念社会,进而引导人们去建立新的生存方式来战胜虚无。
二 《老人与海》死亡主题中的虚无主义色彩
虚无主义认为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真实的,世界是虚无,时间是虚无、生命是虚无。一个人客观存在于世界中,其感到这一世界所有境遇是虚无的,其就会通过恐惧、痛苦、厌恶等行为表现出来。虚无主义认为人生是无法预知的,而世界之中只有“存在”才是唯一真实,死亡却是存在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虚无与死亡是紧密相连的,死亡是最大的虚无,又是摆脱虚无的最终途径。死亡是文学作品中最历久弥新的话题,是每个作家都不能避免的话题。海明威通过对人的生命深刻体会之后,领悟出了苍凉虚无的哀伤之情,也因无法避免逐渐衰老、文学创作能力下滑而导致的无奈之情,因此本文试从存在的本质来探讨海明威小说中对死亡的虚无内在意蕴的描写。
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对死亡的直接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各种磨难并经过抵抗最终死去,甚至许多人突然逝去,生命旅程在一瞬间的毫无意识之中突然结束,使得活着的人们感到生命是如此虚无。《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就恰恰将老人的奋斗构建于死亡的框架之下,死亡的阴影笼罩了这部小说中许多的细节,这些死亡意识是通过小说的叙述者或者故事中的人物意识展现出来的。比如小说的开篇描述了一位老人已经84天里都一无所获了,这是叙事者通过冷漠无情的数字告知给读者复杂的人生况味,是在无尽的失败与失望之后,其生命也逐渐地耗尽。《老人与海》从两方面来描述死亡意识的虚无,一方面是通过环境渲染和人物行为来衬托死亡的虚无。如小说中老人捕杀海豚的场景,文中深入刻画了一系列的残忍的动作进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令读者恐惧的画面,老人在这幅画中扮演了生命屠杀的角色,他的生命最终会死去,但他也制造着死亡,老人的生活存在是以这种死亡意识为前景的。另一方面是通过人物意识深处来揭示死亡的虚无对人们的压迫。正如,小说中老人与大马林鱼周旋了两天两夜之后将其制服,使得读者能够感知到强大的生存动力,同时能够体验到死亡之虚幻。因此,海明威成功塑造了一位敢于一直抗争死亡的英雄。这部小说正是传达给读者:人完成了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
三 《老人与海》苦难意境中的虚无主义色彩
苦难意识意味着人生存的一种恶劣状况,以及人在残酷环境下忍辱负重提供给我们一个观察人之现实处境的角度。苦难是一种虚无的意识,人生必然要经历各种磨难和考验,只有如此,人的生命才会带有抗争与救赎的色彩。显然,苦难与死亡是海明威作品中两大并列存在的主题。现实亦或命运带给了人们的苦难是虚无的、是无法选择的、是不能避免的。《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并未直接描述老人的苦难思想,但苦难又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例如,小说中有一段对老人容颜的描述,深入刻画了时间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身上留下了物理性存在的镌刻,老人为了存在与大自然抗争,常年出海捕鱼,经常遭受烈日的暴晒以及繁重无比的体力劳动的折磨,使得他憔悴不堪,这一画面恰恰是人生注定要经历苦难的真实写照。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苦难意识中的虚无,既有现实给定的生存苦难,又有追逐欲望所引来的虚无苦难。比如小说中,老人在极其困苦的生存条件下,连续84天在茫茫大海之中毫无所获,这些都是外部世界给予人们的种种磨难,但老人对待充满苦难生活的态度是那么挥洒自如,就仿佛苦难是虚无的、不存在的。老人通过对苦难不以为然的方式来战胜生活中的苦难,然而当人们企图以英雄主义的方式企图战胜并超越苦难时,现实苦难反而会更加深重。小说中描述到老人住在一个简陋的茅草屋中,屋内只有床、桌子和椅子,再也不会有多余的陈设,甚至连烧火做饭的地方都没有。或许,这样的描述不足以证明老人生活的困苦,但小说中老人与小男孩马诺林之间关于吃饭的对话更加深入描绘了老人的苦难生活。将老人以英雄的姿态来看待的小男孩马诺林询问老人吃什么并问老人是否要去拿渔网,然而事实上他们已经将渔网卖掉,也没有什么一盆鱼和黄米饭。老人总是以其乐观、幽默的天性来战胜现实生活中的困苦,依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苦难意识让读者体会到悲凉之感,老人虽然以其英雄的姿态来积极面对苦难并试图战胜,然而这一努力抗争的结果却是苦难并未消除,人们无法抓住苦难,只能深陷入这无尽的苦难漩涡之中。但是,人类对未来永远充满激情和希望,无论任何苦难都无法对人类的进步构成障碍,单个人或许无法撼动苦难的根基,但是所有人汇集的力量定能超越苦难。这部小说中的另一种苦难是人自身不断将其投向新的彼岸,不断给自身带来挑战。这种虚无的苦难是人们自己带给自己的,人们不能像超越现实中的苦难一样来超越它,虚无的苦难已经是人们追逐内心欲望的恶果,这使得人们将一直生活于挥之不去的虚无苦难的阴霾之中。比如,《老人与海》讲述了老人经历了84的失望之后,又一次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大海之中,而从老人自身来看,这就是老人追逐欲望的表现,大鱼已成为了老人心中的欲求之物,与鱼本身无关,老人心里认为大鱼是确立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志。第85次出海,老人在海上焦急地等待和痛苦地度日时,遭受着心中欲望所带来内心苦难的折磨,最终老人与巨大的马林鱼进行生死搏斗时受尽了各种苦难,被大鱼弄得神经恍惚,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即使这条罕见的大鱼使得人们深受鼓舞,但其付出的代价也不能被忽略掉。老人追逐自身欲望深刻地说明了人类追逐自身利益、征服世界,却又带给自身带来了多少苦难,这些苦难使得拼搏、斗争或多或少呈现出了虚无的色彩,犹如小说中老人是否被打败,但他的那段苦难经历永远是挥之不去的。 四 《老人与海》荒诞主义中的虚无主义色彩
荒诞主义是人们将某一行为状态和某种现实、某一行动和超越这些行动的世界相互比较而爆发出来的,荒诞决非天外来物。海明威作品中因较少直接涉及社会历史内容,所以缺少存在意义上的荒诞主义,但其作品中却多有反映一战给人们带来的荒谬感以及无意义的痛苦。《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的荒诞主义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与命运的分离,命运的残酷无情给人们虚无的荒诞感。命运的反复无常使其带给人们最本质的感受就是:命运往往呈现出一种异己状态,对人们造成了一种压迫和控制,这就是命运虚无的荒诞。比如,这部小说中许多方面的描述给人们呈现出这种与生命搏斗的荒诞色彩:老人在第85天遇见了一条大马林鱼经过两天两夜的持续苦战,最终老人取得了胜利,但就在这时马林鱼的血腥味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鲨鱼,最终马林鱼只是剩下一副骨架。这对于老人所象征的伟大精神力量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人总是同命运积极做斗争,但命运最终仍难免会戏弄人,为了实现自身理想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现实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使得命运与人自身的存在充满了虚无的荒诞色彩。另一方面,这部小说中深层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分离,人类不再受到世界的保护,不再能够认识和理解世界,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但人们又觉得可以战胜这一切,这就产生了虚无的荒诞感。《老人与海》中,老人在茫茫大海中捕鱼,大海成为了老人的独语的受话者,老人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所想,但实际上大海只是存在着,却“一言不发”,这就造成了人与世界交流的分离。老人的言语就其自身和读者而言表层是一种独语,其实质就是人与世界的分离。这一切便会注定有一个充满悲剧意味和虚无荒诞色彩的结局。
作为一位久负盛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影响了世界各地很多的作家和大批的读者。《老人与海》虽然讲述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但却是展现人的伟岸精神的最高范本,也因此,这部小说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了诸多关注。而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所说的那一句话“人可以被打败,但不会被消灭”,更成为硬汉精神的经典概括。本文从虚无主义的视角对这部彰显了人类崇高意志的作品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感人至深,主要是因为海明威能够挖掘出文学的“多层性”价值,小说存在着两种相辅相成的意义纬度,一面是顽强拼搏的英雄姿态,另一面是深重的虚无色彩,使得这部小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意义。从虚无主义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将一幅与死亡、苦难和荒诞不断抗争的画面呈现给读者,使得虚无与海明威的思维方式紧密合拍。虚无并非完全虚无,虚无的世界中总还有人作为人的意义和行动,但由此才能衬托出人类的坚强和脆弱。
参考文献:
[1] 赵春辉:《冰山与狮子——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小说创作风格》,《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 李玉辉、潘明军:《从〈老人与海〉的美学和哲学意义中审视“冰山”理论》,《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 吴少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4] 由中升:《〈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5] [美]海明威、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董菊霞,女,1979—,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法,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
关键词:《老人与海》 虚无主义 欧内斯特·海明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经典作品,也是其文学创作时期的高峰。《老人与海》描写的老渔民桑提亚哥与鲨鱼搏斗的故事使得许多读者深受感染,感觉到小说高度颂扬了人类不可战胜的意志力。这部小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蕴,表达出了面对困难人们虽然会失败,但仍旧积极与其斗争,升华了自身的品性,进而超越失败本身。此外,《老人与海》还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在坚强信念的支持下,人的最终结局仍是虚无,其乐观的背面是深重的虚无。
一 虚无主义的概述
要对文学作品中的虚无主义进行探讨,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虚无主义,词典中对虚无主义的解释是指一种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否定一切的思想。哲学上对虚无主义的阐述,源自于弗里德里希·雅可比,后来虚无主义逐渐形成于西方的传统形而上学主义之中,其是对传统价值的自行废黜。之后,虚无主义这个词是屠格涅夫在他的《父与子》中运用并流传开来。虚无主义时期,人们精神生活处于一种“无根”的状态,即人们认为自己的行动是没有意义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虚无色彩,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靠的,生存只是一种由意识形态所导致的欺骗和自我欺骗的漩涡。虚无主义随着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相对于存在主义哲学来说的虚无,人们没有能力去认识这个世界,就犹如别人看到在电话亭中打电话者做着各种自身认为有意义的动作,而在外边人们看来却是极其虚无、荒诞的。虚无主义是一种相对于真理不存在的信仰,在最极端的环境下其是无法被证实的,究其原因是其蕴含着自相矛盾的谎言,即真理并不存在是真的,但“真理并不存在”这个理念就是假的,这种证明自身也是错误的。这种谎言更为复杂的解析为真理或许存在,但现实生活中遥不可及。虚无之中带着颇多的忧伤,而通过恐惧、痛苦、厌恶等行为来表现这些忧伤,海明威的许多小说中却处处被虚无的阴影所覆盖,这一种艺术手法使得其创作作品带有浓厚的悲观色彩,这种情绪无疑也会感染到读者,但是通过这一艺术手法真实再现了20世纪西方社会的现状,讽刺批判了酿成这种虚无主义观念社会,进而引导人们去建立新的生存方式来战胜虚无。
二 《老人与海》死亡主题中的虚无主义色彩
虚无主义认为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真实的,世界是虚无,时间是虚无、生命是虚无。一个人客观存在于世界中,其感到这一世界所有境遇是虚无的,其就会通过恐惧、痛苦、厌恶等行为表现出来。虚无主义认为人生是无法预知的,而世界之中只有“存在”才是唯一真实,死亡却是存在的必然选择。由此可见,虚无与死亡是紧密相连的,死亡是最大的虚无,又是摆脱虚无的最终途径。死亡是文学作品中最历久弥新的话题,是每个作家都不能避免的话题。海明威通过对人的生命深刻体会之后,领悟出了苍凉虚无的哀伤之情,也因无法避免逐渐衰老、文学创作能力下滑而导致的无奈之情,因此本文试从存在的本质来探讨海明威小说中对死亡的虚无内在意蕴的描写。
海明威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对死亡的直接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各种磨难并经过抵抗最终死去,甚至许多人突然逝去,生命旅程在一瞬间的毫无意识之中突然结束,使得活着的人们感到生命是如此虚无。《老人与海》这部小说就恰恰将老人的奋斗构建于死亡的框架之下,死亡的阴影笼罩了这部小说中许多的细节,这些死亡意识是通过小说的叙述者或者故事中的人物意识展现出来的。比如小说的开篇描述了一位老人已经84天里都一无所获了,这是叙事者通过冷漠无情的数字告知给读者复杂的人生况味,是在无尽的失败与失望之后,其生命也逐渐地耗尽。《老人与海》从两方面来描述死亡意识的虚无,一方面是通过环境渲染和人物行为来衬托死亡的虚无。如小说中老人捕杀海豚的场景,文中深入刻画了一系列的残忍的动作进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令读者恐惧的画面,老人在这幅画中扮演了生命屠杀的角色,他的生命最终会死去,但他也制造着死亡,老人的生活存在是以这种死亡意识为前景的。另一方面是通过人物意识深处来揭示死亡的虚无对人们的压迫。正如,小说中老人与大马林鱼周旋了两天两夜之后将其制服,使得读者能够感知到强大的生存动力,同时能够体验到死亡之虚幻。因此,海明威成功塑造了一位敢于一直抗争死亡的英雄。这部小说正是传达给读者:人完成了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
三 《老人与海》苦难意境中的虚无主义色彩
苦难意识意味着人生存的一种恶劣状况,以及人在残酷环境下忍辱负重提供给我们一个观察人之现实处境的角度。苦难是一种虚无的意识,人生必然要经历各种磨难和考验,只有如此,人的生命才会带有抗争与救赎的色彩。显然,苦难与死亡是海明威作品中两大并列存在的主题。现实亦或命运带给了人们的苦难是虚无的、是无法选择的、是不能避免的。《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并未直接描述老人的苦难思想,但苦难又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例如,小说中有一段对老人容颜的描述,深入刻画了时间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身上留下了物理性存在的镌刻,老人为了存在与大自然抗争,常年出海捕鱼,经常遭受烈日的暴晒以及繁重无比的体力劳动的折磨,使得他憔悴不堪,这一画面恰恰是人生注定要经历苦难的真实写照。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苦难意识中的虚无,既有现实给定的生存苦难,又有追逐欲望所引来的虚无苦难。比如小说中,老人在极其困苦的生存条件下,连续84天在茫茫大海之中毫无所获,这些都是外部世界给予人们的种种磨难,但老人对待充满苦难生活的态度是那么挥洒自如,就仿佛苦难是虚无的、不存在的。老人通过对苦难不以为然的方式来战胜生活中的苦难,然而当人们企图以英雄主义的方式企图战胜并超越苦难时,现实苦难反而会更加深重。小说中描述到老人住在一个简陋的茅草屋中,屋内只有床、桌子和椅子,再也不会有多余的陈设,甚至连烧火做饭的地方都没有。或许,这样的描述不足以证明老人生活的困苦,但小说中老人与小男孩马诺林之间关于吃饭的对话更加深入描绘了老人的苦难生活。将老人以英雄的姿态来看待的小男孩马诺林询问老人吃什么并问老人是否要去拿渔网,然而事实上他们已经将渔网卖掉,也没有什么一盆鱼和黄米饭。老人总是以其乐观、幽默的天性来战胜现实生活中的困苦,依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的苦难意识让读者体会到悲凉之感,老人虽然以其英雄的姿态来积极面对苦难并试图战胜,然而这一努力抗争的结果却是苦难并未消除,人们无法抓住苦难,只能深陷入这无尽的苦难漩涡之中。但是,人类对未来永远充满激情和希望,无论任何苦难都无法对人类的进步构成障碍,单个人或许无法撼动苦难的根基,但是所有人汇集的力量定能超越苦难。这部小说中的另一种苦难是人自身不断将其投向新的彼岸,不断给自身带来挑战。这种虚无的苦难是人们自己带给自己的,人们不能像超越现实中的苦难一样来超越它,虚无的苦难已经是人们追逐内心欲望的恶果,这使得人们将一直生活于挥之不去的虚无苦难的阴霾之中。比如,《老人与海》讲述了老人经历了84的失望之后,又一次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大海之中,而从老人自身来看,这就是老人追逐欲望的表现,大鱼已成为了老人心中的欲求之物,与鱼本身无关,老人心里认为大鱼是确立自身价值的重要标志。第85次出海,老人在海上焦急地等待和痛苦地度日时,遭受着心中欲望所带来内心苦难的折磨,最终老人与巨大的马林鱼进行生死搏斗时受尽了各种苦难,被大鱼弄得神经恍惚,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即使这条罕见的大鱼使得人们深受鼓舞,但其付出的代价也不能被忽略掉。老人追逐自身欲望深刻地说明了人类追逐自身利益、征服世界,却又带给自身带来了多少苦难,这些苦难使得拼搏、斗争或多或少呈现出了虚无的色彩,犹如小说中老人是否被打败,但他的那段苦难经历永远是挥之不去的。 四 《老人与海》荒诞主义中的虚无主义色彩
荒诞主义是人们将某一行为状态和某种现实、某一行动和超越这些行动的世界相互比较而爆发出来的,荒诞决非天外来物。海明威作品中因较少直接涉及社会历史内容,所以缺少存在意义上的荒诞主义,但其作品中却多有反映一战给人们带来的荒谬感以及无意义的痛苦。《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的荒诞主义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与命运的分离,命运的残酷无情给人们虚无的荒诞感。命运的反复无常使其带给人们最本质的感受就是:命运往往呈现出一种异己状态,对人们造成了一种压迫和控制,这就是命运虚无的荒诞。比如,这部小说中许多方面的描述给人们呈现出这种与生命搏斗的荒诞色彩:老人在第85天遇见了一条大马林鱼经过两天两夜的持续苦战,最终老人取得了胜利,但就在这时马林鱼的血腥味引来了一批又一批的鲨鱼,最终马林鱼只是剩下一副骨架。这对于老人所象征的伟大精神力量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人总是同命运积极做斗争,但命运最终仍难免会戏弄人,为了实现自身理想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现实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也使得命运与人自身的存在充满了虚无的荒诞色彩。另一方面,这部小说中深层揭示了人与世界的分离,人类不再受到世界的保护,不再能够认识和理解世界,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但人们又觉得可以战胜这一切,这就产生了虚无的荒诞感。《老人与海》中,老人在茫茫大海中捕鱼,大海成为了老人的独语的受话者,老人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所想,但实际上大海只是存在着,却“一言不发”,这就造成了人与世界交流的分离。老人的言语就其自身和读者而言表层是一种独语,其实质就是人与世界的分离。这一切便会注定有一个充满悲剧意味和虚无荒诞色彩的结局。
作为一位久负盛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影响了世界各地很多的作家和大批的读者。《老人与海》虽然讲述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但却是展现人的伟岸精神的最高范本,也因此,这部小说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了诸多关注。而小说主人公桑提亚哥所说的那一句话“人可以被打败,但不会被消灭”,更成为硬汉精神的经典概括。本文从虚无主义的视角对这部彰显了人类崇高意志的作品进行重新审视,发现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感人至深,主要是因为海明威能够挖掘出文学的“多层性”价值,小说存在着两种相辅相成的意义纬度,一面是顽强拼搏的英雄姿态,另一面是深重的虚无色彩,使得这部小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意义。从虚无主义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将一幅与死亡、苦难和荒诞不断抗争的画面呈现给读者,使得虚无与海明威的思维方式紧密合拍。虚无并非完全虚无,虚无的世界中总还有人作为人的意义和行动,但由此才能衬托出人类的坚强和脆弱。
参考文献:
[1] 赵春辉:《冰山与狮子——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小说创作风格》,《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2] 李玉辉、潘明军:《从〈老人与海〉的美学和哲学意义中审视“冰山”理论》,《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3] 吴少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
[4] 由中升:《〈老人与海〉的深层内涵新探》,《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5] [美]海明威、陈良廷等译:《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董菊霞,女,1979—,河南平顶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学法,工作单位:平顶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