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和标志,而地标性建筑是人类解决共同生活问题的物质手段和记叙生活方式的符号。摩天轮作为空间表意的实体,通过无数次的社群复用,逐渐由物向符号滑动,将接受者的目光引向相应的国家地区之文化品质和民族精神,成为意义的“简写式”。而摩天轮符号意义之度量化是整个社会关系中各种长短期利益的缩影,也是接受者对其价值意义的思考和认同。
关键词:地标性建筑;片面化;符号建构;度量化;摩天轮经济
格迪斯(Geddes,1854—1932)曾指出:“城市积累着、包蕴着本地区的人文遗产,同时又以某种形式融会了更大范围内的文化遗存。”[1]摩天轮的风潮发源于美国,繁盛于欧洲,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华夏大地势如破竹般涌现。中国多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用摩天轮打造城市“形象名片”,已经成“经营城市”的通用做法。[2]摩天轮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社会符号,承载了多方的利益评价和批评疑惑,我们有必要冷静地面对,客观地评价,积极地反思。
1 地标性建筑的古与今
1.1 地标释义
地标,译于英语的Landmark一词,在欧洲的古老英语中,“landmearc”等于“land+mearc(mark)”,通常用于描述一个古老王国边界的界标。[3]从大约16世纪60年代起,landmarks作为自然或人工物在航海中被应用。在现代的英式英语中,地标除了通常用于导航工具中的指示概念,在欧洲的城市中常常指很容易辨认的纪念性人工物体,成为国家或地方区域的象征。[4]20世纪60年代,地标概念在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18—1984)的《城市意象》中被作为城市设计五要素之一,为人们在城市中确定方向提供标志点。[5]地标的概念最早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人对于地标的认知大都依据《城市意象》中的理论描述,但都只关注地标的识别性与定向的意义。一种理解是地标等同于“标志性”的概念,尤其是新建的“夸张”建筑或构筑物都可以称作“地标”。另一种理解认为凡是具有较明显的可识别性和显而易见的地面事物,都可以用来充当地标。[6]
1.2 作为城市表意符号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于100多年前建立了“符号学”这门学科,它是“研究符号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作用的科学”(Saussure,1966:4)。[7]符号学家赵毅衡教授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表意具有两个特征:片面化与量化。片面化是感知对相关意义之目的定向汇集,是保证认知效率的手段。[8]符号表意片面化实际上是地标之所以成为地标的深层次原因,地标建筑作为空间表意的实体,最初是具有实际功用的人工制造物,通过无数次的社群复用,逐渐由物向符号滑动成为具有传承性、象征性的城市符号。地标性建筑是一种超越普通建筑物的存在,如巴黎的凯旋门、西班牙的圣家族大教堂、北京的中国尊等。这些地标性建筑由于其自身的象征性特征可以穿越时空和地域,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而摩天轮的出现使现代城市景观趋于现代化。
2 摩天轮与城市景观
2.1 城市景观“简写式”
摩天轮(Ferris Wheel)是一种大型转轮状的机械建筑设施,可分为重力式摩天轮、无辐式摩天轮和观景摩天轮三种。传统的摩天轮大多出现在主题公园里,作为一种游乐场机动游戏,与云霄飞车、旋转木马合称“乐园三宝”。乔必信(Ronald Bussink)是现代摩天轮的首席设计师,2000年他受邀为巴黎迎接千禧年建造了一座摩天轮,从此摩天轮开始单独存在于其他城市空间,作为商业活动的观景台使用。他看到这个神奇的轮子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地标的潜力,于是开始频频转向那些正在寻找有商业潜力的地标的政府和开发商。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1901—1979)曾指出,同一符号物源,可以承载完全不同的符号,全世界的摩天轮在外形和功能上没有区别,但是摩天轮身上承载着很多标签:乡愁、浪漫,还有社交网络,在摩天轮里俯瞰不同城市的视角是很私人的体验,而且每个人在摩天轮里的经历也各有不同。至于摩天轮是不是失掉独特性的问题,赵毅衡教授说:“片面化不是简单化,片面化是感知对相关意义之定向汇集,是物源的自我取消。”[9]摩天輪形态的大气之美,同时又不失时尚之气,因此被很多时尚杂志评价为是极具地域视野,又体现出世界潮流的当代建筑风格,其作为符号载体成为城市景观的现代性格“简写式”。
2.2 被建构的现代神话
时至今日,摩天轮已经成为任何世界级城市的必需品,但是其在营建之初并不是本着做“地标”开始的,世界上第一座传统摩天轮由美国人乔治·法利士(George Ferris)在1893年为芝加哥的哥伦布纪念博览会设计,目的是与巴黎在1889年博览会建造的巴黎铁塔一较高下。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说:“神话就是让偶然释义披上自然合理的外衣,并让偶然事件以永恒的面目出现。”“神话”自然化了它所建构的摩天轮符号关系,将符号文本“锁定”在某些特定的意义上。[10]日后人们皆以“法利士巨轮”(Ferris Wheel)来称呼这种设施,[11]现代、闪亮的摩天轮能够弥补一座城市历史遗迹和建筑的短板。中国人的宇宙观认为,任何一个永久的聚落形态都应该是宇宙或神的魔法方式。这种观念几乎主宰了大部分东南亚城市的布局方式,摩天轮圆润、饱满的形态正符合这种对神意的追求。日本对摩天轮的建造最为热衷,东京的“钻石与花”、横滨的“宇宙时钟”、福冈的“天空之梦”等,全国大大小小的摩天轮有130多座。巴黎摩天轮建成2年后,中国掀起了一波“摩天轮热”,上海、天津等地先后有新摩天轮落成,平均每年都有至少1座竣工。摩天轮神话还在上演,甚至信贷危机都没能抑制摩天轮这种娱乐需求,成功又不断孕育了成功,也许预算和天空才是摩天轮真正的极限。
关键词:地标性建筑;片面化;符号建构;度量化;摩天轮经济
格迪斯(Geddes,1854—1932)曾指出:“城市积累着、包蕴着本地区的人文遗产,同时又以某种形式融会了更大范围内的文化遗存。”[1]摩天轮的风潮发源于美国,繁盛于欧洲,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华夏大地势如破竹般涌现。中国多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用摩天轮打造城市“形象名片”,已经成“经营城市”的通用做法。[2]摩天轮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社会符号,承载了多方的利益评价和批评疑惑,我们有必要冷静地面对,客观地评价,积极地反思。
1 地标性建筑的古与今
1.1 地标释义
地标,译于英语的Landmark一词,在欧洲的古老英语中,“landmearc”等于“land+mearc(mark)”,通常用于描述一个古老王国边界的界标。[3]从大约16世纪60年代起,landmarks作为自然或人工物在航海中被应用。在现代的英式英语中,地标除了通常用于导航工具中的指示概念,在欧洲的城市中常常指很容易辨认的纪念性人工物体,成为国家或地方区域的象征。[4]20世纪60年代,地标概念在凯文·林奇(Kevin Lynch,1918—1984)的《城市意象》中被作为城市设计五要素之一,为人们在城市中确定方向提供标志点。[5]地标的概念最早传入中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人对于地标的认知大都依据《城市意象》中的理论描述,但都只关注地标的识别性与定向的意义。一种理解是地标等同于“标志性”的概念,尤其是新建的“夸张”建筑或构筑物都可以称作“地标”。另一种理解认为凡是具有较明显的可识别性和显而易见的地面事物,都可以用来充当地标。[6]
1.2 作为城市表意符号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于100多年前建立了“符号学”这门学科,它是“研究符号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作用的科学”(Saussure,1966:4)。[7]符号学家赵毅衡教授定义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表意具有两个特征:片面化与量化。片面化是感知对相关意义之目的定向汇集,是保证认知效率的手段。[8]符号表意片面化实际上是地标之所以成为地标的深层次原因,地标建筑作为空间表意的实体,最初是具有实际功用的人工制造物,通过无数次的社群复用,逐渐由物向符号滑动成为具有传承性、象征性的城市符号。地标性建筑是一种超越普通建筑物的存在,如巴黎的凯旋门、西班牙的圣家族大教堂、北京的中国尊等。这些地标性建筑由于其自身的象征性特征可以穿越时空和地域,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所在,而摩天轮的出现使现代城市景观趋于现代化。
2 摩天轮与城市景观
2.1 城市景观“简写式”
摩天轮(Ferris Wheel)是一种大型转轮状的机械建筑设施,可分为重力式摩天轮、无辐式摩天轮和观景摩天轮三种。传统的摩天轮大多出现在主题公园里,作为一种游乐场机动游戏,与云霄飞车、旋转木马合称“乐园三宝”。乔必信(Ronald Bussink)是现代摩天轮的首席设计师,2000年他受邀为巴黎迎接千禧年建造了一座摩天轮,从此摩天轮开始单独存在于其他城市空间,作为商业活动的观景台使用。他看到这个神奇的轮子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地标的潜力,于是开始频频转向那些正在寻找有商业潜力的地标的政府和开发商。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William Morris,1901—1979)曾指出,同一符号物源,可以承载完全不同的符号,全世界的摩天轮在外形和功能上没有区别,但是摩天轮身上承载着很多标签:乡愁、浪漫,还有社交网络,在摩天轮里俯瞰不同城市的视角是很私人的体验,而且每个人在摩天轮里的经历也各有不同。至于摩天轮是不是失掉独特性的问题,赵毅衡教授说:“片面化不是简单化,片面化是感知对相关意义之定向汇集,是物源的自我取消。”[9]摩天輪形态的大气之美,同时又不失时尚之气,因此被很多时尚杂志评价为是极具地域视野,又体现出世界潮流的当代建筑风格,其作为符号载体成为城市景观的现代性格“简写式”。
2.2 被建构的现代神话
时至今日,摩天轮已经成为任何世界级城市的必需品,但是其在营建之初并不是本着做“地标”开始的,世界上第一座传统摩天轮由美国人乔治·法利士(George Ferris)在1893年为芝加哥的哥伦布纪念博览会设计,目的是与巴黎在1889年博览会建造的巴黎铁塔一较高下。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说:“神话就是让偶然释义披上自然合理的外衣,并让偶然事件以永恒的面目出现。”“神话”自然化了它所建构的摩天轮符号关系,将符号文本“锁定”在某些特定的意义上。[10]日后人们皆以“法利士巨轮”(Ferris Wheel)来称呼这种设施,[11]现代、闪亮的摩天轮能够弥补一座城市历史遗迹和建筑的短板。中国人的宇宙观认为,任何一个永久的聚落形态都应该是宇宙或神的魔法方式。这种观念几乎主宰了大部分东南亚城市的布局方式,摩天轮圆润、饱满的形态正符合这种对神意的追求。日本对摩天轮的建造最为热衷,东京的“钻石与花”、横滨的“宇宙时钟”、福冈的“天空之梦”等,全国大大小小的摩天轮有130多座。巴黎摩天轮建成2年后,中国掀起了一波“摩天轮热”,上海、天津等地先后有新摩天轮落成,平均每年都有至少1座竣工。摩天轮神话还在上演,甚至信贷危机都没能抑制摩天轮这种娱乐需求,成功又不断孕育了成功,也许预算和天空才是摩天轮真正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