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歌剧舞蹈场景的疯狂表达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chou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施查·施特劳斯作为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音乐家,他的歌剧创作盛极当时,在他的创作中,两次出现了疯狂的舞蹈场景,其中定有其必然性。本文以《埃莱克特拉》和《莎乐美》为例,探索理查·施特劳斯歌剧中舞蹈场景的疯狂所在。
  关键词:舞蹈主题;权力;舞蹈动机;死亡
  1898年,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ss)创作的《英雄的生涯》是他音乐创作的巅峰,也标志其19世纪交响诗创作的终结。这一年,魏因加特纳(Felix Weingartner,1863—1942)从柏林宫廷歌剧院指挥的位置上退休后,施特劳斯在同年4月与该剧院签订了合同,正式接管了歌剧院,直至1908年。彼时的柏林已不是60年代施特劳斯刚出生时人口只有60万的普鲁士首府,它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近200万人口的世界性大都市。年轻的德国这个充满生机的中心吸引着国内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并给这些充满理想的人们提供了极富创造性的环境。在柏林宫廷歌剧院的早期,施特劳斯停止了交响诗的创作,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歌剧创作中。在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创作中,他的纵欲主义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如今,他决定把相关素材搬到歌剧舞台。《莎乐美》于1905年12月9日在德累斯顿首演时,因充满争议的故事情节引发了爆炸性的反响,几乎一夜之间,全世界都知道这部充满了性欲、乱伦、砍头与复杂的半音音阶、使人头晕目眩的配器相结合的作品,它是迷人的,同时却又令人反感。[1,2]
  施特劳斯喜欢自己的每一部歌剧作品都与之前的作品形成题材上的反差,但当他在1905年收到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1874—1929)的剧本《埃莱克特拉》时,便被剧本中更具肉欲和更具戏剧性的情节打动了。他决定采用这个故事作为脚本创作一部歌剧,因此《埃莱克特拉》创作完成后,形成了与《莎乐美》姐妹歌剧的局面。这两部歌剧有相似之处,如两者都是在男权统治的社会背景下,置男性角色于边缘,塑造了两位鲜活生动、主观意识极强的女性角色,将她们的意志强化至疯狂的境地,并且都在最后使用了舞蹈作为疯狂表现的助推。不得不说,施特劳斯作为当时最活跃的音乐家之一,在当时的社会浪潮下,创作出这两部歌剧绝不是偶然。那么,施特劳斯如何在两部作品的舞蹈部分体现角色的疯狂表达呢?
  1 舞蹈的疯狂主题——权力、社会需求
  《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是施特勞斯分别创作于1905年和1908年的两部歌剧,这两部歌剧的主角皆为女性。在两部歌剧创作前不久,妇女运动崭露头角,正如日中天。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妇女权利大会;19世纪50年代末,“朗汉姆女士”(Ladies of Langham Place)成立了“促进女性就业协会”,这是英国的第一个女权组织。两部歌剧创作于这些运动后不久,不可谓不必然。女权运动虽在不断地发展,但在当时它所受到的阻力也持续膨胀。女性在争取自己的选举权方面遭受到了多方的阻碍,父权主义者的反击令她们身陷囹圄。马萨诸塞州的立法者就说过,女性如果获得了选举权,每个城市就都要建立疯人院和离婚法庭,女性经常失去理性,没有能力参与政治。类似的反驳与批判声在当时不绝于耳,直至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的高峰阶段,妇女运动才渐渐得到了一些成果,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英国的妇女才逐步获得了选举权。
  1905—1908年施特劳斯歌剧创作期间,妇女运动正水深火热,争议空前,妇女的欲望和权力还没有得到正式的承认。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施特劳斯不断地在自己的歌剧音乐中表达自己的性别观点,并且在第三部歌剧《莎乐美》的舞蹈中,施特劳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女性对于男性狂热的爱欲。在歌剧的舞蹈片段中,施特劳斯通过舞蹈音乐传达了莎乐美在自身理性与非理性情绪激烈搏斗下内心的扭曲与畸形,是其情绪爆发的高潮点。施特劳斯将莎乐美如此大胆的肢体表现搬上舞台,并令莎乐美充分使用她展示自己肢体美的自主权,这在女性主义运动还困难重重的时代是一种疯狂的表现。《埃莱克特拉》中,施特劳斯不断推动埃莱克特拉的肢体表现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直至埃莱克特拉为其父阿伽门农(Agamemnon)复仇后,埃莱克特拉跳起“胜利之舞”,歌剧随之达到高潮。这个舞蹈片段的主题表现的是女性埃莱克特拉复仇后得到权力的狂喜。在当时,这样一种明目张胆的政治表达是疯狂的,女性对于权力的追求也是疯狂而少见的。施特劳斯这样的艺术创造是对威廉时代使人压抑的社会气氛和在性方面的种种虚伪形式的猛烈抨击,超越了时代和公众的普遍认同。
  2 舞蹈的疯狂结局——死亡
  《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的舞蹈的动机和结局均透露着死亡的寒光。
  施特劳斯属于他那个特定的时代。他生于1864年,死于1949年,他所生活的时期,正是人类历史大变革的时代。在这近100年间,欧洲人口大爆炸,人们由农业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民族主义及自由主义极大地影响了整个社会。人们经历着经济方面的危机,社会生活方面的动荡,在思想领域泛滥着“世纪病”。在哲学领域,尼采声称,世界的核心是由矛盾和痛苦构成的;[3]在文学领域,诗人马拉美通过文学意象来表达阴郁的内心,以逃避现实。彼时的悲观主义也渗透了音乐家的创作,在音乐创作中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死亡”这一思想主题。“死亡”成为当时音乐家心中一个解不开的结。施特劳斯终究也逃不开时代的枷锁,施特劳斯的创作被“死亡”入侵了。
  歌剧《莎乐美》舞蹈片段中蕴含着死亡的因素。“七重纱舞”起源于叙利亚、巴比伦宗教中的女神伊什塔尔下到地狱的神话。传说中,伊什塔尔从天廷每靠近地狱一层,便卸下一层纱。莎乐美的舞蹈模仿了伊什塔尔从天廷下到地狱的过程,其本身就含有强烈的死亡意味。其次,莎乐美跳“七重纱舞”的动机便是杀死先知约翰,舞蹈的目的指向死亡。关于埃莱克特拉的舞蹈,也暗藏着“死亡”的暗流。歌剧舞蹈出现,建立在死亡的前提下,埃莱克特拉在弟弟的帮助下杀死了仇人克莉塔纳斯特拉和艾吉斯特。埃莱克特拉满足了复仇的夙愿后不断跳舞,开始时跳得有些怪异,随后越来越狂乱,最后倒地而死,其结局同样直指死亡。   作为一个新旧时代交替之际的作曲家,旧时代的挽歌还余音缭绕,新时代的曙光也尚未升起,理查·施特劳斯没有领略过贝多芬从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級大革命中看到的曙光,他经历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个时代的动荡,无休无止的战争和变幻莫测的世界格局。一方面,作为渴望生活稳定的一代人,理想与现实的极大落差,成为当时艺术家们创造悲剧的根源。他们长时间地浸泡在现实生活悲剧性的冰水之中,对悲剧性生活的体验融入他的创作意识中,为“死亡”这一疯狂的舞蹈动机和舞蹈结局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施特劳斯将美好的事物——美少女莎乐美和得胜者埃莱克特拉的毁灭用音乐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一悲剧性力量将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求,死亡这一强烈、饱满的情感宣泄具有超凡的艺术力量,成为当时施特劳斯抒发压抑社会情绪的出口。
  3 舞蹈的疯狂音乐——急需解决的主题
  《莎乐美》和《埃莱克特拉》的音乐中具有与“疯狂”相对应的元素。
  理查·施特劳斯的笔下,埃莱克特拉是一个充满了仇恨的、愤怒的疯狂女性。为了刻画这个坚韧、执着、疯狂的女性,作曲家创造了一个“B-D-F”和弦为动机的主题,作为埃莱克特拉的复仇情绪。
  在这个主题中,和弦置于强拍且时值长,给音乐带来极强的动力感和紧张感,千钧一发,主人公埃莱克特拉内心积恨已久,有得到解决的需求。这一主题贯穿歌剧中接下来的几幕,终于在歌剧的最后场景——埃莱特克拉的“胜利之舞”结尾处的音乐中,埃莱克特拉已经为父报仇,夺回了皇族的权力时,作曲家再次运用了该主题。这样强烈且紧张的主导动机导致对于解决的疯狂期待,使得最后解决到来时,音乐更显得排山倒海和疯狂。
  在《莎乐美》中,施特劳斯将舞蹈与音乐相结合,“舞蹈”与“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莎乐美极度复杂的内心和畸形心理被刻画到了巅峰。在音乐材料“七重纱舞”还使用了另外两个动机:舞蹈动机一、舞蹈动机二。两个音乐动机为全剧的重要的音乐材料,在发展中呈现出诱惑和神秘的色彩。
  “七重纱舞”中,以圆舞曲部分为音乐的中心段落,而两边则分别由舞蹈动机一和舞蹈动机二作为主题材料来发展。音乐开始时,以舞蹈动机一的音乐元素发展成引子,以2/4拍为主;而后由舞蹈动机二的音乐元素发展为展开部分,以3/4拍为主;第三部分持续了上个部分的3/4拍节奏,音乐采用新材料,与第一、第二部分形成并置结构,音乐情绪抒情连绵,旋律悠长,这一部分为“七重纱舞”的中心段落。作曲家在这一部分的音乐中,以“舞蹈动机一”作极富动力性的发展,舞蹈动机二将音乐推至高潮。这种激情通过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表达出来,将莎乐美的迷乱、欲望宣泄而出。
  在调性方面,“七重纱舞”以升C调和C调为中心,在抒情段落中采用升C调,犹如莎乐美回忆起当时见到约翰而后爱上他的场景;以C调为中心的材料则意在刻画莎乐美被轻视与拒绝的痛苦和复仇的决心。从配器方面来看,“七重纱舞”的音乐更接近交响乐,它将该剧的音乐推至高潮,担负起莎乐美从一个被动者到一个主动者的转换的过程。施特劳斯在这里使用了锣、钟琴、响板、鼓等东方乐器来表现“七重纱舞”的异域情调。这一段舞蹈通过丰富的配器及多变的和声色彩,使音乐狂热且兴奋,表达了莎乐美内心交织的爱恨。音乐始而颓废,继而明亮,刻画了莎乐美由心神悲沮到疯狂兴奋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她的反复无常和对先知疯狂的身体的渴望。
  4 结语
  《埃莱克特拉》和《莎乐美》是理查·施特劳斯歌剧创作生涯中有十足分量,并且密切相关的两部著作,舞蹈中所体现出的人物的疯狂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作曲家遵循自己内心的表达。疯狂是那个时代的主题,也是作曲家创作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布莱恩·吉谦(美).理查·施特劳斯传[M].黄建松,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8.
  [2] 李银河.女性主义[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6.
  [3]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权力意志[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作者简介:李雪峰(1992—),福建晋江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研究生,西方音乐史专业。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教学存在低效、低质的现象,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艺术修养的工具,在贫困山村的教育活动中有着更为实际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义务教育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本文就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名下的驻校社工杨凯芩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草坪乡九年制学校两年的艺术教育实践对其进行讨论,希望能够给偏远山区的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  关键词:贫困山区;社工教育;儿童;艺术教育
期刊
摘 要:在当代,不同时代的经典剧目依旧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当取消了场与场幕以及幕之间的时间间隔,文本的结构与构成就更加简练。舞台时间的概念已经从显性发展到隐性,藏于创作者对作品解读的逻辑思维中,然后把舞台时间转化为精神意识的外化,从而表达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戏剧活动。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当代戏剧舞台艺术家在时代的转变下通过不断反思才孕育出自身作品的哲理性,所以灯光设计在这种大环境的作用下也在思考自身的转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艺语出发,对比了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语言方式,进一步阐述了新媒体艺术技艺兼容、雅俗共生、虚拟现实、我即作品、走向整合的交互语言特征。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艺语;交互;媒体;语言特征  与传统艺术语言不同,新媒体艺术语言依赖与时俱进的“新”媒介,依托影像和身体,在后现代艺术的背景下充分展现出强大的交互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技艺兼容、雅俗共生、虚拟现实、我即作品、走向整合五个方面。
期刊
摘 要:吴江导演的仅9分钟的微电影作品《23:11》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好评,也夺得了国内外的优秀微电影大奖。微电影不同于一般电影的长篇大论,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和集中式的矛盾冲突彰显了作品主题。微电影作品讲求立足细微,以小见大,表达丰富的主题内涵。因这部微电影的成功,其艺术元素是值得探究的。  关键词:微电影;人性;主题;叙事;人物形象  1 主题表达  在所有艺术作品中,主要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组成,内
期刊
摘 要:我们都知道,从古至今,身心一元的问题一直在被探索,而“身与心”的关系问题在舞蹈中也成为一个核心问题。在国标舞中对于身体与灵魂的把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感受国标舞的魅力,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从“身与心”的角度切入,论述身心一元的理论出发点以及国标舞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与作用,展望新形势下普及国标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身心一元;国标舞;全面发展  著名舞蹈家吕艺生先生说过
期刊
摘 要:元代书坛的“复古”现象波及面之广史无前例。以赵孟頫为首的书家群体主张宗法晋唐,恢复古法。在复古思潮的统领下,元代论书题跋中也多注重对“复古”主张的阐释,这些题跋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时人将“复古”作为一项核心的审美祁尚和批评参照。本文通过梳理元人的书论题跋,重新观照了元代以“复古”为中心的书学思想,将“古”的概念更加明晰、具体化,还原一个更为客观全面的元代书学面貌。  关键词:元代书学;复古;重
期刊
摘 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创作的紫砂壶作品是独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其所具有的良好的文化修养,以及在创作中坚持继承与创新是息息相关的。顾景舟紫砂壶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作品展现出文人的铮铮傲骨,所制之器脱俗朴雅,仪态纷呈;体现出紫砂艺人的工匠精神,熟练掌握各种制壶技巧;从顾景舟的壶上用印也可看出其紫砂生涯的跌宕起伏,对紫砂的坚守与热爱。  关键词:顾景舟
期刊
摘 要:时间是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涉及各类媒介、方法。在王雷的“爻”个展中,“时间”这一理念贯穿了他的作品,作品应和了占卜中的六爻方式。在准备期间,他订阅了数种报纸,以其个人化的编织设计语言对报纸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从结构到重构的转换。  关键词:时间;材料;当代艺术  1 创作开端  时间的概念因文化而异,视觉艺术家们表现时间的手段也不尽相同。历史上,视觉艺术品多采取司空见惯的静态形式—
期刊
摘 要:具象绘画大师巴尔蒂斯倾向于向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最隐蔽、最神秘的领域作令人神往的探究。他的绘画坚持以具象表现形式描摹内心世界,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以这种方式实现精神世界的再现。  关键词:具象绘画;精神世界再现  1 传统艺术语言与现代观念的融合  巴尔蒂斯一生从未进入艺术学院学习,而是在大量的观摩和深入的思考中领悟门道,从而有目的地通过大师作品临摹掌握
期刊
摘 要:音乐创作是一个艰辛复杂的过程,音乐分析学是音乐艺术学科中研究音乐作品的一门分支学科,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研究寻求作曲技术理论规律,分析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音乐创作服务。音乐作品结构力是音乐创作中的核心部分,无论什么流派的作曲技术技法都无法回避音乐作品结构力的问题,传统调性作品的结构力是借助调性引力与功能和声应力,20世纪无调性音乐作品因排斥调性而如何构建作品结构力已经成为一个探究性的学术焦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