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教给学生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学能力。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目的是为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自奋其力,自致其知,掌握学习的最佳方法,探究认知的最佳途径,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的一种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起他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泛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学习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1.利用工具书进行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并引导他们养成借助工具书来学习的习惯。教学伊始,我们就应该向学生们介绍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的使用方法,并要求学生上课的时候一定带着。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后,开展查字典、词典的比赛活动,促使学生尽快掌握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方法还要养成习惯,要从课内入手,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讲读课文时,遇到重点词、多义词、不理解的词,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来解决。作业练习中也设计一些题目让學生通过查工具书来完成。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经常请教这位“老师”,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2.给出自学提示,培养自学能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有限的,学什么、怎么学,这对于小学生自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让学生自学不是空喊出来的,而要有一定的学习目的。因此要想让学生自学,教师必须先让学生弄清学习目标,给出自学提示。如在教《花钟》一课的,教师出示自学提示:默读并思考:(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3)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学生们就能依据提示进行自学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阅读分析课文的一般方法。
3.勇于质疑,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在自学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难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切勿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要做好引导工作。一要鼓励大家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得出答案;二要进行恰当的启发提示,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教师点播在刀刃上,学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层层设疑,逐节给自己提出问题。
四、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首先要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智力基础和已经具有的良好习性,有的放矢。任何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学生总有一部分是理解的,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值得思考的预习题,让学生凭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动手、动口、动脑,在课本上作一些圈圈点点。每次作业,要求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作文草稿,让学生自改、互改,查寻自己的疏漏,养成细心作业的习惯。每人都要有摘录笔记,周周进行笔记传阅。不断积累新知识,及时解决新问题。
自学能力是指学习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他人而能够运用的一种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1.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应因势利导,激起他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上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2.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泛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学习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1.利用工具书进行自学,培养自学能力。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拐杖”。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必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并引导他们养成借助工具书来学习的习惯。教学伊始,我们就应该向学生们介绍常用的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的使用方法,并要求学生上课的时候一定带着。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后,开展查字典、词典的比赛活动,促使学生尽快掌握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掌握了方法还要养成习惯,要从课内入手,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讲读课文时,遇到重点词、多义词、不理解的词,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来解决。作业练习中也设计一些题目让學生通过查工具书来完成。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经常请教这位“老师”,养成了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2.给出自学提示,培养自学能力。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是有限的,学什么、怎么学,这对于小学生自学来说非常重要,教师让学生自学不是空喊出来的,而要有一定的学习目的。因此要想让学生自学,教师必须先让学生弄清学习目标,给出自学提示。如在教《花钟》一课的,教师出示自学提示:默读并思考:(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3)选择你喜欢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样学生们就能依据提示进行自学了,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阅读分析课文的一般方法。
3.勇于质疑,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在自学的过程中会产生疑难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切勿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要做好引导工作。一要鼓励大家各抒己见,通过讨论得出答案;二要进行恰当的启发提示,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教师点播在刀刃上,学生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在指导自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层层设疑,逐节给自己提出问题。
四、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有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首先要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智力基础和已经具有的良好习性,有的放矢。任何一篇课文,字、词、句、段、篇,学生总有一部分是理解的,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值得思考的预习题,让学生凭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动手、动口、动脑,在课本上作一些圈圈点点。每次作业,要求同学之间互相检查。作文草稿,让学生自改、互改,查寻自己的疏漏,养成细心作业的习惯。每人都要有摘录笔记,周周进行笔记传阅。不断积累新知识,及时解决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