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小提琴人才培养的思考

来源 :音乐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从1951年进上海音乐学院少年班的,到1962年大学本科毕业,共接受专业音乐教育11年,1982年和1991年分别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和奥地利考察学习一年半,也走访了欧洲的其他国家,担任专业小提琴及室内乐专业教学也有40余年,改革开放后开始关心业余音乐教育,并在1994年与几位同事办起了周末的“丁善德音乐学校”,如今已有10个年头。回想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教学经历,其间有很多感想和思考。
  从国内情况看,经过50年的发展,专业的水平和学生的技术程度越来越高,但我发现与我们五、六十年代当学生有很大的不同。(见下表格)
  


  过去学琴的人很少,社会又封闭,除了进专业学校是没有办法学习音乐的。而今天业余音乐教育大大普及,虽然其中鱼龙混杂,但如果有好的老师指导照样可以学琴,可以达到专业水平。由于进附小的年龄小,不少人只是奉父母之命而学,学生很难形成对专业的自觉意愿。不少孩子小时候喜欢音乐,一旦进入专业学校,变成专业就不开心,对专业学习的艰苦无思想准备,积极性不高。过早定专业,一生只能学音乐,学别的不成,改行又为时太晚,如学得不顺利,前途迷茫。年龄太小不知道怎样练琴,如果不是家长老师陪练,所安排的半天练习时间,往往常是只动手不动脑,手在拉琴,脑子在开小差,造就一批手动得很快的技术型人才——“无脑儿”。“填鸭式”陪练的结果可能出一定的成绩,有的甚至可以在国际上拿奖(这是教师加班加点投入的结果),但却是一种类似用化肥催熟的水果,后劲不足,很难期望他们长大后成为创造性人才。个别“神童”长大后出现厌琴的现象。
  专业水平过快过高的发展(如有的附小学生就演奏艾尔加,普罗科非耶夫等大学毕业的曲目),其他的音乐知识跟不上,如掌握大型乐曲的曲式结构,对乐曲的理解及音乐风格的表现等。原来体制是为培养较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但小学、中学加大学已有13年,再加上进附小前5岁开始的4年和研究生3年共20年,然而能成为独奏家的或参加国际比赛的,在大学生中只占不到1/50。实际上,中学毕业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如一般的乐队演奏),但进一步深造又缺少所需要的文化根基。从大学部的情况看,近年附中上来的学生不如业余考进来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报名参加重奏、比赛、或专家上课等情况看,业余考进的学生都比较主动,而附中上来的学生比较被动。附中上来的学生在专业上一般基础较好,但花较多时间打工,在专业上除少数人外已无进一步的追求,只等着毕业进乐团。
  上海今年参加全国小提琴比赛,选上的六名学生中四名来自业余,仅两名是从附小附中上来的。另一方面,近年来业余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已形成对专业音乐教育的挑战。许多专业团体退休的演奏员,教师投身于业余教育,小提琴,钢琴,甚至管乐器已大大普及,学琴的年龄普遍低龄化,教师和教学方法提高,从高中毕业后再考入音乐学院的人数越来越多,在2003年上音的招生中,小号专业前五名均来自普通高中,小提琴入学时高中生要比附中上来的水平差些,但毕业时完全可以持平,个别的还可能超出。对由高中考进的学生来说,学音乐是自己决定的,进入音乐学院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天地,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又由于文化程度较高,善学会学,能举一反三,学习效率也相对较高,因为不像附中附小时仅靠感性的模仿就能“依样画葫芦”,大学的学习更多需要独立思考,这点恰是附中上来的学生不及的。
  社会关注业余音乐教育远多于关注专业音乐教育。由于市场的需要,许多部门只组织业余比赛,很少组织专业比赛,加上业余的会演交流,中学生乐队,夏令营等,音乐生活十分活跃,而专业学生能参加比赛的仅是凤毛鳞角,每四年一次的全国比赛青年组少年组都有名额限制,一所学校最多只有四五名。出现有较高质量的业余音乐学校,在上海就有“丁善德音乐学校”等,成为大学、附中附小学生的后备生源,这种既不影响文化学习又有好的音乐环境,毕业后还有多种选择的学习方式很受家长欢迎。而附中单一强调专业提高的结果,却是路越走越窄。
  现在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回顾小提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应说有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提琴大师艾萨克·斯特恩就指出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小天才,长大了就不行了?小提琴人才小时好,大了不行的问题解决了吗?国外的小提琴大师如海菲兹·克莱斯勒能弹一手好钢琴,还能作曲,塞林更是掌握六七种语言的外交家,曼纽兴、奥依斯特拉赫都身兼指挥,马友友在读大学时能选择“人文学”,而我们的人才除了拉琴还会什么呢?改革开放后有相当数量的国际比赛获奖者,现在他们的情况如何?在国际上获奖,无疑是为国争了光,也显示了我国小提琴教学水平,但如果只以获奖多少来衡量一个学校,一位教师的成绩,是否也会有负面的影响?我们的人才标准是否以“获奖”为目标?像王健那样没有比赛获奖的人才能在中国出现吗?
  和体育运动不同,艺术人才的成熟期应在二、三十岁后,而现在我们的获奖者则多数为中学生,似乎到大学毕业对演奏来说已“太老”,只能进入“退役期”当教师或坐乐队,结果成了只有“技”少“艺”的运动员式的人才,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每次全国业余小提琴比赛,老师们常为涌现的好苗子高兴,但是一旦进入了专业学校,却又不见得怎样,拉琴反而不如小时候有感觉,这是怎么回事?是否应像保护国有资产一样保护少年儿童的音乐才能和音乐兴趣,不要过早开发?小学生应学小学阶段应学的知识(包括专业和文化),专业超前发展是好还是不好?(现在小学学中学的教材,中学学大学的教材,甚至幼儿学成人教材的情况并不少见)。小提琴是独奏乐器但更多情况是合奏乐器,如果教材只是音阶,练习曲和协奏曲,我们国家的乐队队员会有良好的素质吗?小提琴单科独进的学习方法能否造就真正的小提琴家?音乐学院附中的文化学习如何能既保证专业学习又能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文化修养?大学阶段如何设置对学生分不同培养目标?以国际比赛为目标的尖子肯定是少数,对大多数以乐队演奏员或以教师为目标的学生如何从体制和课程上得到保证?
  和国外比较,我们的家长十分关心子女的学习,这是优势,但如果关心过头成了包办代替反而帮了倒忙。我们的老师非常尽职,但孩子们的学习如果只是跟一个老师,哪怕是再好的老师,这种单一的营养吸收总是有限的,应当承认我们的音乐环境与国外比是有差距的,国外的环境就像是一个大花园,园丁的任务只是松土,浇水,花是自己长的,有长得很好的花,也有很次的花。而我们有点像制作盆景,主要是老师的作用,花儿们比较被动,难怪有的花儿不开心。我觉得我们老师更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应当多举办各种夏令营,大师班等。
  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我国音乐教育传统与国外也有所不同,如何根据变化的情况作相应的调整是必要的,提出以上问题是希望引起对教学体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讨论,使小提琴教育事业能“与时俱进”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其他文献
近日,因为躲避战火而逃往德国的阿富汗说唱歌手贝绍回到了家乡阿富汗。他要将自己的说唱音乐带到家乡,用说唱乐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8年前,贝绍出生于阿富汗北部的昆都士省。家境殷实的贝绍,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但这种安康的状态很快就被战乱打破了。   为了躲避战火,贝绍和他的家人离开阿富汗,来到德国。在异乡漂泊的过程中,贝绍迷上了说唱乐,并打算打造带有阿富汗特色的说唱乐。如今,贝绍带着自己的
期刊
2005年7月22日,一场由大河报社、河南大河传媒公司、北京中欧阶梯文化艺术公司及河南滚石文化发展公司联袂推出的“Beyond的故事2005郑州演唱会”在河南郑州粉墨登场。这场吸引了众多听众,在盛夏里尤显火爆,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文化“大餐”却因主办方未依法取得音乐作品表演权的许可引起官司,并于日前被判高额赔偿而蒙上一层“灰尘”。  “Beyond的故事2005郑州演唱会”上公开演出了《大地》、《愿
期刊
本报讯 由中外打击乐演奏家联袂为首都观众奉献的“鼓动北京”打击乐专场音乐会于6月2日在国图音乐厅上演。  参加演出的有由中国打击乐演奏家王以东、焦山林、王军组成的打击乐小组;海峡两岸共同打造的“960打击乐团”;美国著名打击乐演奏家、教育家丹默领衔的“依阿华打击乐团”;马耳他打击乐演奏家伦佐。音乐会曲目既有中国的传统乐曲,也有美国的爵士乐以及拉丁风格的打击乐作品,还有由这些打击乐演奏家共同创作的打
期刊
5月13日晚,伍洋硕士毕业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拉开帷幕。  《光之性·灵》 是一首古筝与室内乐的作品,作曲者方健,创作于2003年冬。为伍洋古筝音乐会首演作品。作曲家根据诗的意境,发挥极大的想象力,通过对自然与宗教的理解,光与色,强与弱,点与线的相互交织,形成了多彩的中西方音色与中国传统五声旋律的最终结合,整部作品充溢着一种变化着光的流动底色中隐约显现着奔跑的精灵的感受。《三月·萌芽》是日本
期刊
六月十三日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成功举办了一次“作曲与手风琴专业班级合作音乐会”。作为一场富有特色的音乐会,其举办者、创作者和演奏者分别是艺术管理、作曲和表演(主要是手风琴)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作品皆为首演,作曲和演奏的指导教师分别是作曲家贾国平和世界亨有盛誉的手风琴演奏家曹晓青。  这场音乐会共十一部作品,除压轴作品《雨林漫舞》由韩宜芳、仲晨晨两人合作外,其余十部作品都是由单人创作,其中二、三
期刊
位于伦敦兰汉姆街著名的音乐厅——英国女王大厅(Queen’s Hall),将由位于Waterfront的一个新的音乐会地点取代。女王大厅演出一些重要的现场音乐会或其它文艺节目。但由于音乐厅目前陷入财政危机,加之因年代久远而没有改善的其它设施,诸如不舒服的座椅、差劲的音响等遭到观众抱怨。目前,英国理事会决定为新的地点投资数百万英镑。  英国女王大厅1893年对外开放,1941年5月11日在空袭中毁于
期刊
以往的周一晚,总是有很多音乐爱好者在纽约圣约翰天主教堂外排起长队,等待欣赏由纽约爱乐乐团带来的“纪念日音乐会”。这一次的座位却比往常紧俏多了,原因是此次演出为旅美中国指挥家——张弦执棒。  音乐会上的演奏家们被安置在座位区中央的一个移动演奏台上,面对着唱诗班区,周围挤满了听众。那些由于座位紧张而不能到演奏现场的听众则被安排在教堂一侧的斯诺德大厅,他们能在大屏幕观看音乐会实况,还有一些人则在教堂外的
期刊
听一位老演员说,黄梅戏的“新戏曲”力求解决与现代观众审美接轨的问题——比如唱腔歌剧化、身段舞蹈化、结构散文化、表演话剧化、音乐交响化、灯光现代化……我听了,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因为提起黄梅戏,几乎没有什么新戏曲的代表剧目让我感动。  我想起了回故乡时遇见的一位老农,他在我面前侃侃而谈黄梅戏,而且放声演唱了《天仙配》里的“渔樵耕读”的一段优美唱词。唱词中描述了渔家、樵夫、庄稼人、读书男儿的典型生活画面
期刊
由著名指挥家邵恩执棒的澳门交响乐团于6月16在市委小礼堂为山城重庆的音乐迷演绎了一台高质量的音乐会。  《阿巴拉契亚的春天》是开场曲,科普兰的这首名曲,虽然是具有一定集成性的舞蹈音乐,但在邵恩的手下,却赋予了其浓浓的音乐会气质。开始部分木管的控制极好,既表现了素描般的气氛又显示了乐员的精湛技术;弦乐的音色虽不算一流,但整体意识好,音乐表现内在,具有群体的感染力;首席小提琴张乐掌控自如,独奏部分很注
期刊
林涛1987年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8年前往苏联莫斯科国家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和指挥,师从作曲家阿尔伯特·列蒙和指挥家迪米特里·契达年科。1997年被莫斯科国家音乐学院授予博士学位。1993年获得普罗科菲耶夫国际指挥大赛第三名;1999年获得波兰第六届菲特尔伯格国际指挥大赛“最佳波兰音乐诠释奖”;2001年在丹麦举行的第十三届尼克莱·马尔科国际青年指挥大赛中获奖。  先后指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