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一位老演员说,黄梅戏的“新戏曲”力求解决与现代观众审美接轨的问题——比如唱腔歌剧化、身段舞蹈化、结构散文化、表演话剧化、音乐交响化、灯光现代化……我听了,怎么也提不起兴趣。因为提起黄梅戏,几乎没有什么新戏曲的代表剧目让我感动。
我想起了回故乡时遇见的一位老农,他在我面前侃侃而谈黄梅戏,而且放声演唱了《天仙配》里的“渔樵耕读”的一段优美唱词。唱词中描述了渔家、樵夫、庄稼人、读书男儿的典型生活画面:情景交融,意趣横生,声韵动人。“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手拿开山斧一张……面朝黄土背朝天……男儿志气在四方”——风情舒展的演唱之中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情味。老农还激动地说:“渔樵耕读皆劳动,天长地久唱山歌。”听了老农的话,我想,对于黄梅艺术而言,老农深入浅出地表现出他的体会、爱心、感动、虔诚。
有一次,几位票友来我家聊天,痛心地谈起了黄梅戏走进了“四面楚歌”的困境。当时我听了,突然想起了东北二人转的兴盛与繁荣。于是我说:“振兴黄梅戏也要走二人转贴近生活的表演之路!”其中有人听了说:“过去看黄梅戏最喜欢那种朴素的人情风格、山香野味和乡土气息。这与二人转幽默开朗的艺术效果如出一辙,真正贴近了人们广泛的欣赏心理。”
那天有人说起,在湖北省黄梅县的山区茶乡,唐宋时就有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漫山遍野的歌声成为当地茶农普遍的生活享受。因而“黄梅采茶戏”应运而生,后来流传到安徽,才形成了成熟的黄梅戏。可见黄梅戏源于民间的劳动风情。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认为,黄梅戏的历史短、家底薄、积累少、根基浅,与京剧“大家闰秀”相比,只是个土囡。听了之后,我想,如今要创作出喜闻乐见的黄梅戏艺术作品,这是一个地域文化和人才竟技的大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说,“土囡”之美才是民间艺术的本色之美,比如《天堂》、《吉祥三宝》、《山路十八弯》等艺术经典,无不深藏着乡土气息中独特纯正的艺术之美——其实一切牵强附会的包装,只能伤害“土囡”之美的天然禀性。
我想起了回故乡时遇见的一位老农,他在我面前侃侃而谈黄梅戏,而且放声演唱了《天仙配》里的“渔樵耕读”的一段优美唱词。唱词中描述了渔家、樵夫、庄稼人、读书男儿的典型生活画面:情景交融,意趣横生,声韵动人。“渔家住在水中央/两岸芦花似围墙……手拿开山斧一张……面朝黄土背朝天……男儿志气在四方”——风情舒展的演唱之中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情味。老农还激动地说:“渔樵耕读皆劳动,天长地久唱山歌。”听了老农的话,我想,对于黄梅艺术而言,老农深入浅出地表现出他的体会、爱心、感动、虔诚。
有一次,几位票友来我家聊天,痛心地谈起了黄梅戏走进了“四面楚歌”的困境。当时我听了,突然想起了东北二人转的兴盛与繁荣。于是我说:“振兴黄梅戏也要走二人转贴近生活的表演之路!”其中有人听了说:“过去看黄梅戏最喜欢那种朴素的人情风格、山香野味和乡土气息。这与二人转幽默开朗的艺术效果如出一辙,真正贴近了人们广泛的欣赏心理。”
那天有人说起,在湖北省黄梅县的山区茶乡,唐宋时就有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漫山遍野的歌声成为当地茶农普遍的生活享受。因而“黄梅采茶戏”应运而生,后来流传到安徽,才形成了成熟的黄梅戏。可见黄梅戏源于民间的劳动风情。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认为,黄梅戏的历史短、家底薄、积累少、根基浅,与京剧“大家闰秀”相比,只是个土囡。听了之后,我想,如今要创作出喜闻乐见的黄梅戏艺术作品,这是一个地域文化和人才竟技的大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说,“土囡”之美才是民间艺术的本色之美,比如《天堂》、《吉祥三宝》、《山路十八弯》等艺术经典,无不深藏着乡土气息中独特纯正的艺术之美——其实一切牵强附会的包装,只能伤害“土囡”之美的天然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