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許多教育专家呼吁:“学生对文字的冷漠态度就像一种隐形液体,正慢慢渗透到社会文化中。当逃避阅读成为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便会退化,从而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在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如今两三岁的孩子简直都是“古怪精灵”,表达能力特强。教育学家认为,这是电视大量信息对儿童刺激的结果,电视使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开发。但奇怪的是,这些孩子到了初中以后却大多归于平庸,读写能力尤差。清晰表达思想的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获得,而电视无法培养人们的这种能力。在与电视“依存”的日子里,人们养成了一种远离书籍的坏习惯,就像与一位朋友在一起待久了,他的坏毛病会沾染你一样。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上述情况,不能只是痛心疾首,扼腕叹息,我们有责任给他们一双飞翔的翅膀,使他们翱凌苍穹。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1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授之以‘渔’”,应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建立基本的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除注重阅读中的速读、择读、精读、朗读、默读等外,还可以采用专题阅读、筛选信息、比较阅读、定向阅读、置疑阅读等。这里选讲三种阅读方法。
1.1 筛选信息法。中考阅读题第一小题一般都要用到此法,筛选信息进行概括。可从标题的题眼获得信息,再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如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教师在训练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会抓住文章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中心句、点睛句等,以此进行突破。
1.2 定向阅读法。即为达到某种目的,确定一定方向的阅读。如现代文阅读中,心有初悟,对文章中出现的自然美景、科学认知、至爱亲情等进行专门阅读或小说阅读中,对于人物的塑造:依托于情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等进行专门阅读。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一些好文章给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做摘录或写读书笔记。这样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精神上都会使学生得到很大的益处。
1.3 置疑阅读法。古人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挑战,勇于质疑,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究的精神。凡读书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可作线索的事物有哪些?通过探究归纳为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有的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方法来显示;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置疑阅读法极易帮助学生解决“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2 教给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
我们常苦于周围的现象纷繁复杂,其中的道理却隐而不见,个人受思想的局限,冥思苦想也没有什么益处。究其原因是向前人学习的太少,向书中学到的东西太少。所以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有两种:
2.1 虚心向前人学习,吸收前人的思想见解。比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从中学习古代先贤旷达的胸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2 推陈出新,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鼓励学生在观察事物中“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多层次地表达交流,勇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做旁批,写读书笔记,随时留下思考的踪迹。并专门安排阅读赏析课,定时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感想等与大家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许多学生有丰富的想像,却因语言贫乏而失色,有了新颖的思想,却因语言的干瘪而平庸。原因有两种:一是阅读没有被消化和吸收,读是读,写是写,不会转换。二是不善于运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可有:
3.1 比较斟酌法。如列夫·托尔斯基泰所说的找到最合适的“那一个动词”一样,也如贾岛“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推敲斟酌一番,讲究遣词炼字。
3.2 仿写法。模仿名家名句的句式或修辞,旧瓶装新酒,思路导流别有韵味。
3.3 摘录引用法。当你的思路“山穷水复疑无路”时,不妨引用、化用别人的警句、名句,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既开启了思路,又丰富了语言,这样就使思维有了辐射性、多向性,完成了主题思想和语言的选择过程。
4 教给学生赏析、解读文章的方法
一篇美文佳作,当然会有很多优秀的值得赏析和鉴赏之处,如要有条不紊地说出其妙处来,首先要学习赏析文章的方法。赏析文章的方法主要从三方面着手: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在诵读中感悟,进行针对性赏析。对于文章除了赏析外,还可以解读,或是通过分析它的内容和形象,揭示其深刻的意义;或是通过分析它的表现手法,了解它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文章作出适当的评价。
语文的教学和学习应该考虑到现实生活的需要,必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并自觉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接受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因此,课外阅读的指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写作。阅读的目的明确了,方法会用了,学生慢慢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平就会大幅度地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上述情况,不能只是痛心疾首,扼腕叹息,我们有责任给他们一双飞翔的翅膀,使他们翱凌苍穹。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1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授之以‘渔’”,应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让学生建立基本的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除注重阅读中的速读、择读、精读、朗读、默读等外,还可以采用专题阅读、筛选信息、比较阅读、定向阅读、置疑阅读等。这里选讲三种阅读方法。
1.1 筛选信息法。中考阅读题第一小题一般都要用到此法,筛选信息进行概括。可从标题的题眼获得信息,再用提问回答的方式,如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教师在训练中一定要教会学生学会抓住文章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中心句、点睛句等,以此进行突破。
1.2 定向阅读法。即为达到某种目的,确定一定方向的阅读。如现代文阅读中,心有初悟,对文章中出现的自然美景、科学认知、至爱亲情等进行专门阅读或小说阅读中,对于人物的塑造:依托于情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等进行专门阅读。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一些好文章给学生阅读,并要求学生做摘录或写读书笔记。这样无论从思想上,还是精神上都会使学生得到很大的益处。
1.3 置疑阅读法。古人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挑战,勇于质疑,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探究的精神。凡读书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可作线索的事物有哪些?通过探究归纳为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有的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方法来显示;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置疑阅读法极易帮助学生解决“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
2 教给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
我们常苦于周围的现象纷繁复杂,其中的道理却隐而不见,个人受思想的局限,冥思苦想也没有什么益处。究其原因是向前人学习的太少,向书中学到的东西太少。所以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的方法有两种:
2.1 虚心向前人学习,吸收前人的思想见解。比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从中学习古代先贤旷达的胸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2 推陈出新,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鼓励学生在观察事物中“横看成岭侧成峰”,多角度、多层次地表达交流,勇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做旁批,写读书笔记,随时留下思考的踪迹。并专门安排阅读赏析课,定时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感想等与大家交流、切磋。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许多学生有丰富的想像,却因语言贫乏而失色,有了新颖的思想,却因语言的干瘪而平庸。原因有两种:一是阅读没有被消化和吸收,读是读,写是写,不会转换。二是不善于运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可有:
3.1 比较斟酌法。如列夫·托尔斯基泰所说的找到最合适的“那一个动词”一样,也如贾岛“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推敲斟酌一番,讲究遣词炼字。
3.2 仿写法。模仿名家名句的句式或修辞,旧瓶装新酒,思路导流别有韵味。
3.3 摘录引用法。当你的思路“山穷水复疑无路”时,不妨引用、化用别人的警句、名句,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既开启了思路,又丰富了语言,这样就使思维有了辐射性、多向性,完成了主题思想和语言的选择过程。
4 教给学生赏析、解读文章的方法
一篇美文佳作,当然会有很多优秀的值得赏析和鉴赏之处,如要有条不紊地说出其妙处来,首先要学习赏析文章的方法。赏析文章的方法主要从三方面着手: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在诵读中感悟,进行针对性赏析。对于文章除了赏析外,还可以解读,或是通过分析它的内容和形象,揭示其深刻的意义;或是通过分析它的表现手法,了解它的写作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文章作出适当的评价。
语文的教学和学习应该考虑到现实生活的需要,必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生活,并自觉运用到语文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内驱力,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影响,接受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因此,课外阅读的指导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果和写作。阅读的目的明确了,方法会用了,学生慢慢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水平就会大幅度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