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政治要取得理想成绩,不但必须扎实掌握知识基础,还需要良好的临场发挥,而临场发挥离不开科学的审题、缜密的思考。审题清楚准确,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把该得的分数拿到,取得满意的成绩。如果审题不慎,没有准确理解题意,或者是“牛吃南瓜无处下口”,或者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其结果是不可能得高分。考试大纲规定了文科综合(含政治学科)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审题过程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这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基础,是考生正确解答试题的前提。可见,不管是考试的实际需要,还是大纲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掌握审题的策略,都是高考复习不可忽略的重要任务。
1 客观题的审题技巧
选择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一旦审题出现失误,就不能得分,这对考生精准审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偏差与失误。
1.1 审查材料与题干。正确解答选择题需要全面准确地弄清试题的规定性,即通过审材料、审题干,明确试题所要表达的意图、要求和考查的考点等。政治试题大多采用材料型(文字材料、图表材料或文字图表结合的材料)选择题,这类试题看起来比较复杂,考生常常抱怨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只要稍加细心,运用语文课学到的阅读经验和技巧,把握材料的关键词、时间、空间、数据、主旨等,我们就不难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关键的信息。审题干则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理解题目所要考查的问题,二是理解该问题与材料的关系,三是明确限定条件有哪些,这样就能准确把握试题的规定性,找到解题的钥匙,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1.2 审查题肢。考生在明确题干规定性的基础上,对题肢逐一进行审查,弄清题肢本身是否正确。题肢本身错误或含有错误成分的原因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针对易混的相近或相反知识点,通过偷换概念或转移话题设置错误;二是根据知识本身正确所需要的条件、范围,通过改变条件、或变换概念的外延,造成观点绝对化。
1.3 审查题干与题肢的关系。要重视审查题干与题肢关系,一是因为有的题肢需要结合材料和题干才能辨明正误。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观点可能是正确的、合理的,但放在材料或题干所规定的特殊背景下,它们就是错误的或片面的。二是因为应选题肢不仅应该本身观点正确,而且必须完全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如果干肢不符,即使本身正确的题肢也不能入选。干肢不符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题肢是题干的变相重复;二是颠倒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等对应关系;三是题肢与题干之间没有真实联系,题肢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
三是因为要选出最佳题肢,必须准确把握题肢与题干之间的“亲疏”关系。我们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语,明确题干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一般来说,题肢与题干之间有直接联系者选,间接联系者不选;有本质联系者选,现象联系者不选;有必然联系者选,偶然联系者不选;有主要联系者选,次要联系者不选。
2 主观题的审题技巧
主观题的审题,就跟语文学科的作文审题一样,必须吃透题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试题的设问,弄清题目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
2.1 明确试题所属知识板块。解答不同知识板块的试题,对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要求有所不同。审清试题所属知识板块,才能确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组织答案所要运用的学科语言。
2.2 明确试题内容及作答要求。审查试题内容及作答要求是审题的核心任务,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①审析题型导语,明确题型类型要求,初步确定应该运用哪一种答题方法,是分析还是综合,是概括还是比较,是归纳还是演绎。②审析背景材料和设问,挖掘和提取有效信息,明确命题角度,确定试题要考查的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和思想觉悟,建立理论与试题的链接点。
材料二里说到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解析:第一步审析题型导语,从设问句中不难看出,本题是一道“措施型”试题。第二步审析背景材料和设问,明确命题角度。“措施型”试题的命题角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行为主体。二是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即明确措施的针对性)。第三步建立理论与试题的链接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联系教材,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联系材料,看看材料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三是联系时政知识和社会知识,从时政知识、社会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要控制粮价就需要缓解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时政知识来分析如何增加粮食供给、如何稳定(或减少)粮食需要。
1 客观题的审题技巧
选择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一旦审题出现失误,就不能得分,这对考生精准审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偏差与失误。
1.1 审查材料与题干。正确解答选择题需要全面准确地弄清试题的规定性,即通过审材料、审题干,明确试题所要表达的意图、要求和考查的考点等。政治试题大多采用材料型(文字材料、图表材料或文字图表结合的材料)选择题,这类试题看起来比较复杂,考生常常抱怨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只要稍加细心,运用语文课学到的阅读经验和技巧,把握材料的关键词、时间、空间、数据、主旨等,我们就不难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关键的信息。审题干则需要做好三件事,一是理解题目所要考查的问题,二是理解该问题与材料的关系,三是明确限定条件有哪些,这样就能准确把握试题的规定性,找到解题的钥匙,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
1.2 审查题肢。考生在明确题干规定性的基础上,对题肢逐一进行审查,弄清题肢本身是否正确。题肢本身错误或含有错误成分的原因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针对易混的相近或相反知识点,通过偷换概念或转移话题设置错误;二是根据知识本身正确所需要的条件、范围,通过改变条件、或变换概念的外延,造成观点绝对化。
1.3 审查题干与题肢的关系。要重视审查题干与题肢关系,一是因为有的题肢需要结合材料和题干才能辨明正误。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观点可能是正确的、合理的,但放在材料或题干所规定的特殊背景下,它们就是错误的或片面的。二是因为应选题肢不仅应该本身观点正确,而且必须完全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如果干肢不符,即使本身正确的题肢也不能入选。干肢不符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一是题肢是题干的变相重复;二是颠倒原因与结果、目的与手段、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等对应关系;三是题肢与题干之间没有真实联系,题肢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
三是因为要选出最佳题肢,必须准确把握题肢与题干之间的“亲疏”关系。我们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语,明确题干在范围、层次、角度、条件等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一般来说,题肢与题干之间有直接联系者选,间接联系者不选;有本质联系者选,现象联系者不选;有必然联系者选,偶然联系者不选;有主要联系者选,次要联系者不选。
2 主观题的审题技巧
主观题的审题,就跟语文学科的作文审题一样,必须吃透题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试题的设问,弄清题目要求回答的中心问题究竟是什么,以免走题,造成答非所问的失误。
2.1 明确试题所属知识板块。解答不同知识板块的试题,对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的要求有所不同。审清试题所属知识板块,才能确定思考问题的方法和组织答案所要运用的学科语言。
2.2 明确试题内容及作答要求。审查试题内容及作答要求是审题的核心任务,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①审析题型导语,明确题型类型要求,初步确定应该运用哪一种答题方法,是分析还是综合,是概括还是比较,是归纳还是演绎。②审析背景材料和设问,挖掘和提取有效信息,明确命题角度,确定试题要考查的学科知识、思维方法和思想觉悟,建立理论与试题的链接点。
材料二里说到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
解析:第一步审析题型导语,从设问句中不难看出,本题是一道“措施型”试题。第二步审析背景材料和设问,明确命题角度。“措施型”试题的命题角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行为主体。二是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即明确措施的针对性)。第三步建立理论与试题的链接点。分析解决问题的“措施”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联系教材,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联系材料,看看材料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三是联系时政知识和社会知识,从时政知识、社会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要控制粮价就需要缓解粮食供求紧张的局面,时政知识来分析如何增加粮食供给、如何稳定(或减少)粮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