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在物理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情感因素引入教学当中。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情感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1.1 首先明确,情感是教学活动认识主体结构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新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了什么,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支持什么,确立什么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说,情感是教学活动认识主体结构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1.2 在物理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
1.2.1 物理教学中引课的情感。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既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注入情感因素,又要充分挖掘各种潜力,去启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例如在讲授“功”的概念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述了宋辽征战的故事:辽兵在金沙滩城中设伏,三郎双手托住城门千斤闸,让宋将突围脱险,自己以身殉国。他的“功劳”是很大的,但在物理学中“他的双手托闸”却没做功,并希望每个学生在这节课结束时都能正确地解答这个问题。这样抓住了初中学生喜欢英雄传奇故事的心理,把“功劳”与物理“做功”产生的矛盾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解开迷团的求知欲望,成为牵动学生认真学习,以求得正确解答的兴趣线索。
1.2.2 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蕴含着情感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要选择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这是成功地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例如讲“欧姆定律”时,我在指导学生通过选器材、连实物、设计表格与实验,并推导出“欧姆定律”的结论,这样做使学生既能掌握控制变量法,又能感受到探知的艰辛与乐趣,进而明确地向学生指出:“‘欧姆定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到的。欧姆探索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过程,耗费了欧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体现了欧姆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一精神是人类可贵的财富,也正是我们学校所需要的。”
2 教学中要实现情感的转移
在教学过程中,如要能使教师的兴趣,喜爱和理解导致学生的兴趣、喜爱和理解,这就是说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发生情感的转移。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种情感转移呢?
2.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情绪的感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感。如有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可这样进行:教师首先列举正常的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思考,如:桌子不推就不动,足球不踢也不动,从而推出在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这时教师应向学生发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此时,学生的思想情绪很可能处于矛盾状态。有的学生很可能会提出另一些事实:百米赛跑到了终点,不能立刻停止,足球被踢后要继续运动。因此对前一观点不予认同。此时教师若用手推黑板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当手一松,黑板擦就停下来的实验。于是原来认为亚里士多德观点错误的学生也产生了怀疑。教师的设疑,似乎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了,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就在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示小车从同样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和光滑木板表面上运动的实验,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致认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到这时学生就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接着教师叙述了伽利略当时也就是用类似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的事实,以后牛顿进一步把它总结,归纳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时教师赞扬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通过分析、讨论和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真了不起。”此时,学生的愉快和振奋的情感,这是通过实验提出问题来实现情感转移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2.2 要耐心帮助学生,经常予以鼓励,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过了内能后,可以出下列思考题:“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往往没有对题目的要求和物理过程进行认真分析,一见到温度不变,马上就得出了肯定这句话的错误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简单地去批评学生或马上说出正确答案,而是积极地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共同进入到寻找错误症结的情境中,终于发现温度不变时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内能要改变。此时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对内能、温度和热量的三者关系作进一步思考,这时学生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正确的回答,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师生情感得到了交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在物理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情感因素引入教学当中。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情感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1.1 首先明确,情感是教学活动认识主体结构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新课程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了什么,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支持什么,确立什么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说,情感是教学活动认识主体结构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
1.2 在物理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
1.2.1 物理教学中引课的情感。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既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注入情感因素,又要充分挖掘各种潜力,去启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例如在讲授“功”的概念时,我首先给学生讲述了宋辽征战的故事:辽兵在金沙滩城中设伏,三郎双手托住城门千斤闸,让宋将突围脱险,自己以身殉国。他的“功劳”是很大的,但在物理学中“他的双手托闸”却没做功,并希望每个学生在这节课结束时都能正确地解答这个问题。这样抓住了初中学生喜欢英雄传奇故事的心理,把“功劳”与物理“做功”产生的矛盾造成了悬念,激发了学生解开迷团的求知欲望,成为牵动学生认真学习,以求得正确解答的兴趣线索。
1.2.2 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蕴含着情感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要选择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的最佳结合点,这是成功地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例如讲“欧姆定律”时,我在指导学生通过选器材、连实物、设计表格与实验,并推导出“欧姆定律”的结论,这样做使学生既能掌握控制变量法,又能感受到探知的艰辛与乐趣,进而明确地向学生指出:“‘欧姆定律’是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到的。欧姆探索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过程,耗费了欧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体现了欧姆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一精神是人类可贵的财富,也正是我们学校所需要的。”
2 教学中要实现情感的转移
在教学过程中,如要能使教师的兴趣,喜爱和理解导致学生的兴趣、喜爱和理解,这就是说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发生情感的转移。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种情感转移呢?
2.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情绪的感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感。如有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可这样进行:教师首先列举正常的一些物理现象让学生思考,如:桌子不推就不动,足球不踢也不动,从而推出在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这时教师应向学生发问: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此时,学生的思想情绪很可能处于矛盾状态。有的学生很可能会提出另一些事实:百米赛跑到了终点,不能立刻停止,足球被踢后要继续运动。因此对前一观点不予认同。此时教师若用手推黑板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当手一松,黑板擦就停下来的实验。于是原来认为亚里士多德观点错误的学生也产生了怀疑。教师的设疑,似乎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了,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就在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演示小车从同样高度的斜面滑下,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和光滑木板表面上运动的实验,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一致认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到这时学生就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接着教师叙述了伽利略当时也就是用类似的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的事实,以后牛顿进一步把它总结,归纳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时教师赞扬学生说:“同学们,你们通过分析、讨论和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结论,真了不起。”此时,学生的愉快和振奋的情感,这是通过实验提出问题来实现情感转移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2.2 要耐心帮助学生,经常予以鼓励,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过了内能后,可以出下列思考题:“温度不变,内能一定不变。这句话对吗?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有一些学生往往没有对题目的要求和物理过程进行认真分析,一见到温度不变,马上就得出了肯定这句话的错误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应简单地去批评学生或马上说出正确答案,而是积极地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共同进入到寻找错误症结的情境中,终于发现温度不变时物体的状态发生改变,内能要改变。此时教师进一步鼓励学生对内能、温度和热量的三者关系作进一步思考,这时学生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正确的回答,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师生情感得到了交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