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中国既要完成在国际上承诺的减排计划,同时也要坚持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的任务和目标,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必要有所转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降低碳排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因此,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以及低碳转型发展的挑战与经济,分析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对于中国找到适合自己低碳转型发展十分重要。
关键词:低碳;轻型;影响;发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1.057
1低碳转型的背景
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带来的威胁也日益加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发布了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列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路径。巴黎气候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人类社会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达成了共识,各国在峰会都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计划,中国也提出了自己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还将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抵御风险、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迫切需要转型,其中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刻不容缓,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急迫需要转型升级为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煤炭等化石燃料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急需向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转型。因此,在气候变化和产业转型两方面的压力下,中国继续转变发展模式和能源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2我国工业化进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确立了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进行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出现了纺织工业等高增长行业,城乡居民“衣食”方面的基本需求推动了这一时期的轻工业快速发展。80年代中后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呈现新变化,消费结构向“用”的领域升级,出现了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一致性倾向,又强烈刺激了80年代中期以后家电产业的投资和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1992~2001年):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表现出中前期的阶段性特征,并告别了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展,在于着重解决工业化的发展机制问题,经过比较大力度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今后工业化的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周期,并显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由此判断我国的工业化开始进入中后期阶段。
3我国能源结构
中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虽然近年来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对天然气的利用也有所增加,但是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依然过高。例如,2013年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高达66.0%,石油消费比重为18.4%,而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仅占5.8%和98%。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现状为“富煤贫油少气”,因此也决定了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地位。但是,煤炭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最大的,雾霾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转型和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很多国家和地区还明确提出了面向2050年的可再生能源转型战略,例如欧盟在其《2050年能源路线图》中就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全部能源消费的55%以上。美国能源部也发布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未来研究》,提出可再生能源可满足美国2050年80%的电力需求。
4低碳转型的面临的调整与机遇
4.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
4.2低碳转型的特征
低碳转型与传统技术和产业有三方面不同的特征:(1)低碳技术的市场价值与以前的产业革命的技术不同,低碳技术传递社会效益而不是个人效益,减缓气候变化是属于对公共产品有益的事情;(2)低碳技术相关的政策、工具和行动是受气候和能源政策等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3)实习低碳转型及碳排放减少的目标的时间尺度是比以前的產业革命要更短的,因此也是更急迫和有挑战的。
4.3低碳技术发展的困难与方法
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即使低碳技术在下降,但是同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现有技术来对比还是缺乏竞争性。这就需要制度和激励措施促进创新和低碳技术的发展过程。低碳技术的独特性能否使它快速发展和扩散呢?根据历史经验,如果低碳技术给用户在某些方面提高了性能的话,那么市场的动力会使它扩散。那么,对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低碳发展的实行来说,有两个关键问题:一、现在的低碳技术带来的减缓气候变化的好处是公共利益的好处而不是个人的利益得到好处,如果要是想把公共利益的好处与私人利益结合那就需要用价格机制如碳税等方式推行;二、低碳技术无法广泛推广还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替代高碳技术。例如,可再生能源要求对能源流的控制,核能发电就存在安全性和废物处置等问题。成功的低碳技术是能够取代现有的高碳技术或者其相关技术。现在的问题就是,低碳技术的可以减少排放的高独特性并没有市场价值,而不具有现有技术存在的市场价值。 4.4低碳转型应与信息技术结合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低碳技术应该和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例如电动车智能控制、智能热泵以及智能电网等技术,使能源技术和能源传递服务技术发生改变,提高效率,并且促进新型能源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从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和真正的低碳发展。同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有可能对低碳技术带来挑战和困境,那就是如果高碳技术通过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进步更加满足用户需求,那么将给低碳技术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新型低碳技术的效率的提高,是否会使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得不到减排效果。
5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1低碳转型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
美国国内观点认为,气候变化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可能达到600亿~700亿美元,实施《京都议定书》目标费用可高达380亿美元左右,再考虑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其他不利影响和一些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效益。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碳的边际减排成本较低,但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继续增长,碳的减排成本也在增加。如果考虑相应的技术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完善、能力建设、资金等措施因素,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实际成本会增加很多。
5.2低碳转型对就业的影响
能源系统中采用的减排措施会对社会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于就业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并且不同的措施带来的影响也不同,有些是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有些则有可能减少就业机会。在关于能源系统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中,研究显示在2030年前,德国和西班牙在可再生能源供应部门也可以分别雇用500000和600000人工作。有研究表明受益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比重的增加,电力系统部门在2010年净增加472000个工作。对于相同数量的发电量,太阳能光伏的需求岗位分别是核能和风能的18倍和7倍。虽然认为增加的减排措施会带来就业机会,但是一些冷静的研究也强调潜在的高成本。比如,研究显示,在德国太阳能光伏部门,每个工作的成本达到236000美元(2010)之高。
建筑行业内,研究已经发现建筑部门中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和能效的提高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包括创造就业、经济成长,收入增加以及能源部门对于资本存量的需求。
工业部门的研究表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的其他可能的好处包括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有研究指出化石燃料的减少还会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提高能效技术也能为就业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工业减排的措施差别很大,对就业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积极影响,尽量减少不利的负面影响尤为关键。
6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方向
中国向低碳发展道路转型的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
6.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而且还有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包括适度调整发展速度、提高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大科技创新等自然资源投入對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等。转变生产方式,就是要从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入手,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道路,需要充分利用要素投入手段全面拓展的机遇,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等。
6.2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在转变社会消费模式方面,需要从市场主导的被动的消费升级,转变为主动推进节约型的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包括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严格控制城市拆建、合理调控居民生活消费升级等。在转变个人消费方式方面,需要从崇拜物质消费,向绿色消费和节约消费转变,重点领域包括转变消费观、鼓励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
6.3建立绿色能源体系
在能源供应领域,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核电、重点突破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技术、研发下一代低碳清洁能源、提高二氧化碳收集和固定能力等方面。在能源需要利用领域,应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电气化领域,重点推进电气利用比例,减少化石能源的直接利用,推进电力供暖、电动车等电力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6).
[2]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5.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R].2015.
关键词:低碳;轻型;影响;发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1.057
1低碳转型的背景
目前,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入,而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带来的威胁也日益加深。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已经发布了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列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可能路径。巴黎气候峰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人类社会对于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达成了共识,各国在峰会都提交了国家自主减排贡献计划,中国也提出了自己雄心勃勃的减排计划,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还将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抵御风险、预测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向更高水平迈进。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已经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高耗能、高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迫切需要转型,其中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刻不容缓,传统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急迫需要转型升级为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煤炭等化石燃料带来高排放和高污染,急需向清洁低碳的可再生能源转型。因此,在气候变化和产业转型两方面的压力下,中国继续转变发展模式和能源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2我国工业化进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确立了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进行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全面展开经济体制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出现了纺织工业等高增长行业,城乡居民“衣食”方面的基本需求推动了这一时期的轻工业快速发展。80年代中后期,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呈现新变化,消费结构向“用”的领域升级,出现了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一致性倾向,又强烈刺激了80年代中期以后家电产业的投资和快速发展。
第二阶段(1992~2001年):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工业化表现出中前期的阶段性特征,并告别了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进展,在于着重解决工业化的发展机制问题,经过比较大力度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今后工业化的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周期,并显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由此判断我国的工业化开始进入中后期阶段。
3我国能源结构
中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已探明的能源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虽然近年来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对天然气的利用也有所增加,但是煤炭消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依然过高。例如,2013年煤炭消费所占比重高达66.0%,石油消费比重为18.4%,而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的比重分别仅占5.8%和98%。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现状为“富煤贫油少气”,因此也决定了我国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地位。但是,煤炭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最大的,雾霾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中国能源转型和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很多国家和地区还明确提出了面向2050年的可再生能源转型战略,例如欧盟在其《2050年能源路线图》中就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欧盟全部能源消费的55%以上。美国能源部也发布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未来研究》,提出可再生能源可满足美国2050年80%的电力需求。
4低碳转型的面临的调整与机遇
4.1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
4.2低碳转型的特征
低碳转型与传统技术和产业有三方面不同的特征:(1)低碳技术的市场价值与以前的产业革命的技术不同,低碳技术传递社会效益而不是个人效益,减缓气候变化是属于对公共产品有益的事情;(2)低碳技术相关的政策、工具和行动是受气候和能源政策等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3)实习低碳转型及碳排放减少的目标的时间尺度是比以前的產业革命要更短的,因此也是更急迫和有挑战的。
4.3低碳技术发展的困难与方法
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即使低碳技术在下降,但是同已经发展得很成熟的现有技术来对比还是缺乏竞争性。这就需要制度和激励措施促进创新和低碳技术的发展过程。低碳技术的独特性能否使它快速发展和扩散呢?根据历史经验,如果低碳技术给用户在某些方面提高了性能的话,那么市场的动力会使它扩散。那么,对于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低碳发展的实行来说,有两个关键问题:一、现在的低碳技术带来的减缓气候变化的好处是公共利益的好处而不是个人的利益得到好处,如果要是想把公共利益的好处与私人利益结合那就需要用价格机制如碳税等方式推行;二、低碳技术无法广泛推广还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替代高碳技术。例如,可再生能源要求对能源流的控制,核能发电就存在安全性和废物处置等问题。成功的低碳技术是能够取代现有的高碳技术或者其相关技术。现在的问题就是,低碳技术的可以减少排放的高独特性并没有市场价值,而不具有现有技术存在的市场价值。 4.4低碳转型应与信息技术结合
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低碳技术应该和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相结合,例如电动车智能控制、智能热泵以及智能电网等技术,使能源技术和能源传递服务技术发生改变,提高效率,并且促进新型能源技术的提高和普及,从而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和真正的低碳发展。同时,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有可能对低碳技术带来挑战和困境,那就是如果高碳技术通过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进步更加满足用户需求,那么将给低碳技术的发展带来挑战,同时新型低碳技术的效率的提高,是否会使用户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得不到减排效果。
5低碳转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1低碳转型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
美国国内观点认为,气候变化给美国带来的损失可能达到600亿~700亿美元,实施《京都议定书》目标费用可高达380亿美元左右,再考虑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其他不利影响和一些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所付出的代价远高于效益。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碳的边际减排成本较低,但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导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继续增长,碳的减排成本也在增加。如果考虑相应的技术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完善、能力建设、资金等措施因素,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实际成本会增加很多。
5.2低碳转型对就业的影响
能源系统中采用的减排措施会对社会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中,对于就业的影响也是广泛的,并且不同的措施带来的影响也不同,有些是积极的促进就业的,有些则有可能减少就业机会。在关于能源系统对就业影响的研究中,研究显示在2030年前,德国和西班牙在可再生能源供应部门也可以分别雇用500000和600000人工作。有研究表明受益于可再生能源在中国的比重的增加,电力系统部门在2010年净增加472000个工作。对于相同数量的发电量,太阳能光伏的需求岗位分别是核能和风能的18倍和7倍。虽然认为增加的减排措施会带来就业机会,但是一些冷静的研究也强调潜在的高成本。比如,研究显示,在德国太阳能光伏部门,每个工作的成本达到236000美元(2010)之高。
建筑行业内,研究已经发现建筑部门中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和能效的提高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包括创造就业、经济成长,收入增加以及能源部门对于资本存量的需求。
工业部门的研究表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的其他可能的好处包括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有研究指出化石燃料的减少还会创造新的商业机会,提高能效技术也能为就业带来积极影响。同时,工业减排的措施差别很大,对就业带来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积极影响,尽量减少不利的负面影响尤为关键。
6中国低碳转型发展的方向
中国向低碳发展道路转型的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
6.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而且还有从通常的经济增长转变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包括适度调整发展速度、提高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加大科技创新等自然资源投入對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等。转变生产方式,就是要从目前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入手,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道路,需要充分利用要素投入手段全面拓展的机遇,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中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产品附加值的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发展循环经济等。
6.2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在转变社会消费模式方面,需要从市场主导的被动的消费升级,转变为主动推进节约型的公共服务,重点领域包括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严格控制城市拆建、合理调控居民生活消费升级等。在转变个人消费方式方面,需要从崇拜物质消费,向绿色消费和节约消费转变,重点领域包括转变消费观、鼓励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
6.3建立绿色能源体系
在能源供应领域,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核电、重点突破化石能源的低碳利用技术、研发下一代低碳清洁能源、提高二氧化碳收集和固定能力等方面。在能源需要利用领域,应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在能源电气化领域,重点推进电气利用比例,减少化石能源的直接利用,推进电力供暖、电动车等电力技术。
参考文献
[1]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6).
[2]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5.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R].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