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人对自己好”这看起来是一个充满爱意、让人温暖的举动,但这样的举动,的确却让很多人内心拒绝。除去怀疑对方是骗子,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这是一个很微妙也很复杂的情绪。
现在就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心里想着一个人,想一想ta对自己好不好。好,好在哪里?不好,又不好在哪里?
一个5岁的小女孩说:“爸爸对我好,他给我买好吃的,陪我玩儿钓大鱼。”从孩子的视角,一个人对她好,是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物质上买好吃的零食,精神上的陪伴。
一个人“对你好”无外乎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当有人“对你好”时,有时你的内心是拒绝的。
我很讨厌这个人,当ta送我东西的时候,我不是喜悦的,而是厌烦的:
会觉得是负担,因为还要想着怎么还ta这个人情,想想就麻烦:
有亏欠感,不知道怎么去回报对方;
动机不纯,不知道ta为什么这么做,所以,不想接受;
不想跟ta有过多接触,就躲着ta关心我;
……
拒绝的理由虽然不同,但内心抗拒的感受是一样的。别人对自己好,是一份善意、一份关怀,那为什么在我的心里却产生了如此强烈、清晰的抗拒?
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其实就是在接纳对方的情感流向自己。
比如,每天上学时,一个男生把早餐放到一个女生的桌洞里,他偷偷地放,不敢留下自己的姓名。为什么?因为他怕暴露自己之后,女孩不会接受这份早餐,那就代表着她拒绝了“他对她好”的情感流动。
一般来说,人际关系就像是个同心圆,由近及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排序。
最内圈的,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人,你可以摘掉面具,和ta随心所欲地谈天说地。这是一个人的核心圈,最重要的关系圈。
第二圈是朋友,在这里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周末聚会,谈谈心情,聊聊校园八卦,吐槽考试、老师。
第三圈是同学、邻居,你可以和他们说说事情,沟通信息。
第四圈是陌生人,比如隔壁班的同学,演讲比赛认识的队友,和他们的交往通常是“点头之交”,见面打个招呼。
虽然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在心里严格地按照这样的层次去划分每一个认识的人,但在实际的交往中,内心的尺度已经决定了你是不可能跟“点头之交”的同学去倾诉心里话的。所以,当一个人对你好的时候,如果ta不是你内心认可的亲密的人或是朋友,会有一种ta要进入你的“亲密领地”的感觉,于是,内心会产生微妙的排斥感。
无论怎样,“对你好”表达的是一份善意,所以很少有人会简单粗暴地拒绝。
那要怎么做,才能既不让对方尴尬,也可以明确地表明你并不想和ta走得太近呢?
你可以“加倍奉还”。有些人在别人对自己好时,会觉得很麻烦,就是因为不想让对方进入自己的领地,所以就要想办法加倍还给对方“人情”。比如,关系普通的你突然送我一个笔记本,明天我就还你一个笔袋。两不相欠,没有负担。
你还可以委婉但明确地拒绝。比如,收到早餐的女孩,如果不想和男生有更多的交往,那就在桌洞里留张纸条:谢谢你的好意,早餐我会自己解决,不要再给我送了。
小荷的想法是,当面对一份真诚的善意时,不妨试着去接纳。人们是在“彼此麻烦”中,才有了更多的互动,才会让关系更加深入的。关系是流动的,试着接纳善意,才会有更广泛的人际關系。不要忘记,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从陌生人开始一步步走进你的核心领域的。
编辑/苗嘉琳
什么才算是对你好?
现在就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心里想着一个人,想一想ta对自己好不好。好,好在哪里?不好,又不好在哪里?
一个5岁的小女孩说:“爸爸对我好,他给我买好吃的,陪我玩儿钓大鱼。”从孩子的视角,一个人对她好,是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物质上买好吃的零食,精神上的陪伴。
一个人“对你好”无外乎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你的内心是拒绝的
当有人“对你好”时,有时你的内心是拒绝的。
我很讨厌这个人,当ta送我东西的时候,我不是喜悦的,而是厌烦的:
会觉得是负担,因为还要想着怎么还ta这个人情,想想就麻烦:
有亏欠感,不知道怎么去回报对方;
动机不纯,不知道ta为什么这么做,所以,不想接受;
不想跟ta有过多接触,就躲着ta关心我;
……
拒绝的理由虽然不同,但内心抗拒的感受是一样的。别人对自己好,是一份善意、一份关怀,那为什么在我的心里却产生了如此强烈、清晰的抗拒?
不想邀请对方进圈
从某种意义上说,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好,其实就是在接纳对方的情感流向自己。
比如,每天上学时,一个男生把早餐放到一个女生的桌洞里,他偷偷地放,不敢留下自己的姓名。为什么?因为他怕暴露自己之后,女孩不会接受这份早餐,那就代表着她拒绝了“他对她好”的情感流动。
一般来说,人际关系就像是个同心圆,由近及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排序。
最内圈的,是和自己最亲密的人,你可以摘掉面具,和ta随心所欲地谈天说地。这是一个人的核心圈,最重要的关系圈。
第二圈是朋友,在这里你可以和他们一起周末聚会,谈谈心情,聊聊校园八卦,吐槽考试、老师。
第三圈是同学、邻居,你可以和他们说说事情,沟通信息。
第四圈是陌生人,比如隔壁班的同学,演讲比赛认识的队友,和他们的交往通常是“点头之交”,见面打个招呼。
虽然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在心里严格地按照这样的层次去划分每一个认识的人,但在实际的交往中,内心的尺度已经决定了你是不可能跟“点头之交”的同学去倾诉心里话的。所以,当一个人对你好的时候,如果ta不是你内心认可的亲密的人或是朋友,会有一种ta要进入你的“亲密领地”的感觉,于是,内心会产生微妙的排斥感。
Ta对我好了,怎么办?
无论怎样,“对你好”表达的是一份善意,所以很少有人会简单粗暴地拒绝。
那要怎么做,才能既不让对方尴尬,也可以明确地表明你并不想和ta走得太近呢?
你可以“加倍奉还”。有些人在别人对自己好时,会觉得很麻烦,就是因为不想让对方进入自己的领地,所以就要想办法加倍还给对方“人情”。比如,关系普通的你突然送我一个笔记本,明天我就还你一个笔袋。两不相欠,没有负担。
你还可以委婉但明确地拒绝。比如,收到早餐的女孩,如果不想和男生有更多的交往,那就在桌洞里留张纸条:谢谢你的好意,早餐我会自己解决,不要再给我送了。
小荷的想法是,当面对一份真诚的善意时,不妨试着去接纳。人们是在“彼此麻烦”中,才有了更多的互动,才会让关系更加深入的。关系是流动的,试着接纳善意,才会有更广泛的人际關系。不要忘记,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从陌生人开始一步步走进你的核心领域的。
编辑/苗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