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往往削平思维梯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仍习惯采用讲述的方式直接给出定义,直接进入抽象概括阶段,对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学生对学习概念最常采用的方式就是背诵,对概念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思维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能力培养也受到局限,阻碍了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提高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建构概念知识网络十分重要。
一、概念教学应该建立在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
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双方的一种探讨与共同建构,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信息获取能力、交流的能力、质疑和批判的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可以在师生的对话过程中得到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对话与交流达到一个更高的思维层次。存在于生活认识和科学认识之间的偏差和错误,也可以在师生的对话中得到及时的澄清与解决。教师对于话题的引导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精心设置真正有思维含金量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思维,对概念本质特征进行讨论与交流。
如笔者曾经在课堂交流中发现,学生对“呼吸作用”与“呼吸运动”两个概念产生混淆,通过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学生才真正理解了两个概念间最本质的不同。
二、在概念之间构建起网络体系
在理解科学概念时,教师要将零散的概念系统化,帮助学生理清各种关系,进行比较与区别,明晰其从属关系,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附着点,才可能实现有效学习。
如為了帮助学习真正理解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通常会用到一个数学上常用的从属关系图来说明三者间的关系,“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DNA上有遗传信息的一个片断”。这个方法还适用于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及分类学各等级概念的学习。又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根据“生物”个体形成“种群→种群构成群落→群落构成生态系统”这一线索,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按照它们概念的外延大小排列进行串联。这样学生易懂、易记,效果会比较理想。
三、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感知活动、观察实验、经验事实等一系列准备
初中阶段学生还未进行系统的生物思维训练,其生物学知识、经验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较多地凭借事物的直观形象来理解事物。生物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从观察出发,从实验出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总结归纳,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的理解。
教师要介绍科学家通过哪些经典实验的反复研究,逐步归纳、概括出事物共同本质特征,了解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科概念的形成。如笔者对光合作用发现史中一些重要实验的学习,指导学生重复前人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真正地理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一个生理过程。
四、关注学生对科学概念的主动建构
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透彻理解生物学概念反映的本质特征(生物学概念的内涵),明确生物学概念的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生物学概念的处延),并学会运用生物学概念分析生活和生产现象并解决有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经过科学家们验证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依然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无论是课堂讲授、探究活动,还是资料查询,均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生物学中有许多字面相近、含意相似或属性相关的概念,容易相互干扰,出现概念间本质属性的混淆。如“呼吸作用”与“呼吸运动”、“性状”与“相对性状”。要弄清某个生物学概念同其他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常常会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掌握同类概念的共同属性和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的重要手段,该方法可培养学生比较与分析两项思维能力。
绘制概念图可以将众多概念的内在联系直观地加以展示和区别,这样可以促进知识的整合,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学会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可以使概念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编制概念图,可以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五、注重概念的正确规范表述
概念的引入要生动有趣,概念的形成要注重科学性,概念的表述与巩固要注重规范严谨。无论是师生的共同交流,还是教师的讲述,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特别强调概念表述的准确与规范。笔者在检测时发现部分学生将“相对性状”表述成“相反性状”,将“贫血”表述成“缺血症”等。生物专有名词表述的巩固强化,对于学困生尤为必要。
总之,教师在生物课概念教学过程上,应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就学生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创设良好学习情境,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给予帮助和指导。
一、概念教学应该建立在对话与交流的基础上
真正的对话应该是双方的一种探讨与共同建构,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信息获取能力、交流的能力、质疑和批判的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都可以在师生的对话过程中得到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对话与交流达到一个更高的思维层次。存在于生活认识和科学认识之间的偏差和错误,也可以在师生的对话中得到及时的澄清与解决。教师对于话题的引导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应该精心设置真正有思维含金量的问题,促使学生调动思维,对概念本质特征进行讨论与交流。
如笔者曾经在课堂交流中发现,学生对“呼吸作用”与“呼吸运动”两个概念产生混淆,通过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学生才真正理解了两个概念间最本质的不同。
二、在概念之间构建起网络体系
在理解科学概念时,教师要将零散的概念系统化,帮助学生理清各种关系,进行比较与区别,明晰其从属关系,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附着点,才可能实现有效学习。
如為了帮助学习真正理解基因、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通常会用到一个数学上常用的从属关系图来说明三者间的关系,“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DNA上有遗传信息的一个片断”。这个方法还适用于学习生物体结构层次及分类学各等级概念的学习。又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根据“生物”个体形成“种群→种群构成群落→群落构成生态系统”这一线索,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按照它们概念的外延大小排列进行串联。这样学生易懂、易记,效果会比较理想。
三、概念的形成必须通过感知活动、观察实验、经验事实等一系列准备
初中阶段学生还未进行系统的生物思维训练,其生物学知识、经验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较多地凭借事物的直观形象来理解事物。生物学教学强调实验探究,从观察出发,从实验出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总结归纳,加深对概念本质特征的理解。
教师要介绍科学家通过哪些经典实验的反复研究,逐步归纳、概括出事物共同本质特征,了解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科概念的形成。如笔者对光合作用发现史中一些重要实验的学习,指导学生重复前人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真正地理解: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一个生理过程。
四、关注学生对科学概念的主动建构
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透彻理解生物学概念反映的本质特征(生物学概念的内涵),明确生物学概念的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生物学概念的处延),并学会运用生物学概念分析生活和生产现象并解决有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经过科学家们验证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依然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无论是课堂讲授、探究活动,还是资料查询,均应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应用。
生物学中有许多字面相近、含意相似或属性相关的概念,容易相互干扰,出现概念间本质属性的混淆。如“呼吸作用”与“呼吸运动”、“性状”与“相对性状”。要弄清某个生物学概念同其他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常常会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掌握同类概念的共同属性和相关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的重要手段,该方法可培养学生比较与分析两项思维能力。
绘制概念图可以将众多概念的内在联系直观地加以展示和区别,这样可以促进知识的整合,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学会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理解概念,可以使概念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概念图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编制概念图,可以区分容易混淆的知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五、注重概念的正确规范表述
概念的引入要生动有趣,概念的形成要注重科学性,概念的表述与巩固要注重规范严谨。无论是师生的共同交流,还是教师的讲述,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特别强调概念表述的准确与规范。笔者在检测时发现部分学生将“相对性状”表述成“相反性状”,将“贫血”表述成“缺血症”等。生物专有名词表述的巩固强化,对于学困生尤为必要。
总之,教师在生物课概念教学过程上,应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就学生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创设良好学习情境,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给予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