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作品片名是一部作品的脸面,能最直观的反映一部作品,一个片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视作品收视率的高低,因此片名的翻译也就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对日本电影片名的翻译进行分析。
【关键词】:日本电影;目的论;翻译
一、功能主义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凯瑟琳娜·莱斯于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在这本书中,她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但在实践中,她意识到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认为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莱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试图弥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他提出的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此基础上,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克里斯汀娜·诺德不仅对功能学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针对理论中的偏激傾向给译者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扩大了目的论的影响。
目的论有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连贯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目的论的核心是目的法则,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二、目的论在日本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影视片名的翻译,与文学作品的书名翻译一样,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从目的论的视角下,对日本电影片名的翻译主要运用了直译法、意译法和创译法。
(一)直译法
直译是影视作品名称翻译中最常见的翻译方法之一,是指翻译的时候,保持原作品名称的内容和形式。这种翻译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比如『明日、ママがいない』译为《明天妈妈不在》。该剧讲述以儿童之家为舞台,用那些因为各种理由而与父母分离的儿童的角度来看什么是爱和什么是被爱。“妈妈”一词揭示了该剧的主人公是孩子,“妈妈不在”体现出该剧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为单亲。“明天妈妈不在”这个片名向我们提示了该剧是关于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故事。又如『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东京爱情故事》、『僕のいた時間』《我的生存时间》、『花とアリス』《花与爱丽丝》等等。
(二)意译法
意译是指译者在充分理解原作品、把握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提炼出作品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抛弃原作品的形式,创造出一个新的能够引起让观众共鸣的名称。意译是有一定自由度的翻译,译者始终关注原文作者,以免有所丧失,但译者严格遵循的是原作者的“意旨”(sense)而不是其用词。比如『ぴんとこな』译为《歌舞伎华之恋》。该剧讲述了出生名门演技却很普通的富二代恭之助,以及来自和歌舞伎一点关系也的平凡家庭,仅靠着自身的实力,从最底层慢慢在业界中人气窜升的一弥,在因果安排下爱上了同个女子?绫芽的故事。片名“ぴんとこな”是歌舞伎用語,指的是拥有男子气概和内涵的美男子角色。若直译为“歌舞伎”,只能大概猜测到这部影片是关于歌舞伎的,虽然整部剧确实是关于歌舞伎的,但重点却是关于“恋爱”的,从直译的片名中我们并不能够掌握剧情。而意译为“歌舞伎华之恋”,则道出了主人公及主要剧情。又如『君はペット』如果直译就是“你是宠物”,但是意译为“宠物情人”令观众眼前一亮,也更加符合剧情。
(三)创译法
创译要求译者在充分把握原作的基础上,抛开原作名称,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创造出一个更好的译名,最大限度地实现影视作品的价值。比如『おもひでぽろぽろ』译为《岁月的童话》。该剧讲述了妙子在十天的乡间假日中渐渐了解了自己,了解了生活,并由此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改变了人生的故事。原片名中的「おもひで」即「思い出」,意思是“回忆,追忆,回想”;「ぽろぽろ」形容眼泪等粒状物体散落的样子,意思是“扑簌扑簌,滴滴答答”。如果直译的话可译为“回忆滴滴答答”,显然不合适。而译名“岁月的童话”虽然与原名不同,但“童话”二字指出了这是童年的故事,并符合动画的特质。此外,“岁月”不仅是女主人公的过往岁月,也是她那一代人曾经经历过的美好岁月。“岁月的童话”,精妙地概括了这部影片是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追忆过往的岁月,在这纯真美好的故事中回忆起往事,引起观众的共鸣。又如『ONE PIECE(ワンピース)』译为《海贼王》,译名虽然与原名毫无关系,却清晰明确地点出了该剧的主要内容。
三、结语
日本影片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在对影片进行翻译的时候,不能简简单单地照搬原名的形式和内容,要抛开原作名称,充分把握原作的主旨、内涵,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创造出一个更好的译名,最大限度地实现影视作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年1月
[2]兰立亮:《日本电影片名的汉译问题》[J],电影评介,2008年8月
[3]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135-138
[4]毛娜娜:《从目的论角度看日剧名称的中文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年5月
[5]郭燕燕:《日本影视作品名称的汉语翻译研究——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滁州学院学报,2015年8月
作者简介:张淼淼,(1993—),女,汉族,河南省义马市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15级日语语言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关键词】:日本电影;目的论;翻译
一、功能主义目的论
功能派翻译理论最早也许可以追溯到凯瑟琳娜·莱斯于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在这本书中,她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但在实践中,她意识到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认为应该优先考虑译本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莱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试图弥合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他提出的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此基础上,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倡导者之一,克里斯汀娜·诺德不仅对功能学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针对理论中的偏激傾向给译者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扩大了目的论的影响。
目的论有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其中目的法则是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忠实法则从属于连贯法则,连贯法则从属于目的法则。目的论的核心是目的法则,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二、目的论在日本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影视片名的翻译,与文学作品的书名翻译一样,既要符合语言规范,又要富有艺术魅力;既要忠实于原片名的内容,又要体现原名的语言特色,力求达到艺术的再创造。从目的论的视角下,对日本电影片名的翻译主要运用了直译法、意译法和创译法。
(一)直译法
直译是影视作品名称翻译中最常见的翻译方法之一,是指翻译的时候,保持原作品名称的内容和形式。这种翻译既要全面准确地阐明原作的含义,又无任何失真或随意增加或删除原作的思想,同时还要保持原有的风格。比如『明日、ママがいない』译为《明天妈妈不在》。该剧讲述以儿童之家为舞台,用那些因为各种理由而与父母分离的儿童的角度来看什么是爱和什么是被爱。“妈妈”一词揭示了该剧的主人公是孩子,“妈妈不在”体现出该剧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为单亲。“明天妈妈不在”这个片名向我们提示了该剧是关于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故事。又如『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东京爱情故事》、『僕のいた時間』《我的生存时间》、『花とアリス』《花与爱丽丝》等等。
(二)意译法
意译是指译者在充分理解原作品、把握作品精髓的基础上,提炼出作品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抛弃原作品的形式,创造出一个新的能够引起让观众共鸣的名称。意译是有一定自由度的翻译,译者始终关注原文作者,以免有所丧失,但译者严格遵循的是原作者的“意旨”(sense)而不是其用词。比如『ぴんとこな』译为《歌舞伎华之恋》。该剧讲述了出生名门演技却很普通的富二代恭之助,以及来自和歌舞伎一点关系也的平凡家庭,仅靠着自身的实力,从最底层慢慢在业界中人气窜升的一弥,在因果安排下爱上了同个女子?绫芽的故事。片名“ぴんとこな”是歌舞伎用語,指的是拥有男子气概和内涵的美男子角色。若直译为“歌舞伎”,只能大概猜测到这部影片是关于歌舞伎的,虽然整部剧确实是关于歌舞伎的,但重点却是关于“恋爱”的,从直译的片名中我们并不能够掌握剧情。而意译为“歌舞伎华之恋”,则道出了主人公及主要剧情。又如『君はペット』如果直译就是“你是宠物”,但是意译为“宠物情人”令观众眼前一亮,也更加符合剧情。
(三)创译法
创译要求译者在充分把握原作的基础上,抛开原作名称,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创造出一个更好的译名,最大限度地实现影视作品的价值。比如『おもひでぽろぽろ』译为《岁月的童话》。该剧讲述了妙子在十天的乡间假日中渐渐了解了自己,了解了生活,并由此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改变了人生的故事。原片名中的「おもひで」即「思い出」,意思是“回忆,追忆,回想”;「ぽろぽろ」形容眼泪等粒状物体散落的样子,意思是“扑簌扑簌,滴滴答答”。如果直译的话可译为“回忆滴滴答答”,显然不合适。而译名“岁月的童话”虽然与原名不同,但“童话”二字指出了这是童年的故事,并符合动画的特质。此外,“岁月”不仅是女主人公的过往岁月,也是她那一代人曾经经历过的美好岁月。“岁月的童话”,精妙地概括了这部影片是用童话故事的形式追忆过往的岁月,在这纯真美好的故事中回忆起往事,引起观众的共鸣。又如『ONE PIECE(ワンピース)』译为《海贼王》,译名虽然与原名毫无关系,却清晰明确地点出了该剧的主要内容。
三、结语
日本影片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在对影片进行翻译的时候,不能简简单单地照搬原名的形式和内容,要抛开原作名称,充分把握原作的主旨、内涵,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创造出一个更好的译名,最大限度地实现影视作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年1月
[2]兰立亮:《日本电影片名的汉译问题》[J],电影评介,2008年8月
[3]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135-138
[4]毛娜娜:《从目的论角度看日剧名称的中文翻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年5月
[5]郭燕燕:《日本影视作品名称的汉语翻译研究——从译者主体性角度》,滁州学院学报,2015年8月
作者简介:张淼淼,(1993—),女,汉族,河南省义马市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15级日语语言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