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就业是否理想,就业的质量、水平如何,既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家庭幸福,也关系到大学生对母校的认同与归属感,更关系到社会对高校的评价以及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认清形势,上下齐心协力,以开展示范性就业中心建设工作为契机,结合“外、特、精”的办学特点,坚持“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工作宗旨,努力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毕业生、毕业生家长及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并呈逐年提升的态势,实现了高水平、高层次的就业目标,为社会稳定、民生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学校就业工作主要有如下经验和特点:
落实“一把手”工程,完善工作体制,确保就业工作人员、资金、场地“三到位”
学校认真贯彻市教委要求,落实“一把手”工程,完善三级就业工作体系,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就业工作是学校党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的重要议题。郝平同志担任校长以来,领导小组共召开就业工作会议15次,听取就业指导中心专门汇报20余次,切实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后,郝平副部长两次听取示范性就业中心申报工作汇报,党委书记杨学义同志在全校干部大会上专门针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意见和要求。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人员、资金、场地的保障坚实有力。就业指导中心现有专职干部4人,均在校级就业部门工作3年以上。学校每年毕业生在1,400人左右,就业指导中心师生比约为1∶350。各院系也配备有专门的就业工作干部。学校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做到了按学费的1%拨付,每年30万元。2009年,学校加大力度,划拨30万元作为院系就业工作专项经费。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场地达到1,200多平方米,每届毕业生人均将近1平方米,包括一个200平方米的就业服务大厅、两个阶梯式招聘专用教室,以及团体辅导室、职业咨询室、职业规划课教研室、贵宾接待室等。前来视察工作的教育部、市教委领导,交流访问的兄弟院校同仁,以及招聘宣讲的用人单位和办理手续的毕业生,都对就业指导中心尤其是就业服务大厅的环境、功能与理念印象深刻。他们认为:就业服务大厅设施先进,环境温馨,体现了学校与国际接轨的工作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推进就业工作“四化”建设,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注重就业工作干部专业化培训。学校就业工作干部共有30名,全部接受了中高级职业指导师培训。学校每年安排就业工作干部参加各类研讨会、培训会,人均每年3次。去年,学校还选派了4名优秀干部到美国进行就业工作考察。
—注重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全员化就业工作。小班教学是学校外语教学的特点,每班学生不超过24人,部分小语种班级只有12人左右,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密切,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学校专门设立了“桃李奖”,在每年的就业工作总结大会上表彰为学生就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教师。
—建立和完善“招生、教学、就业”联动机制,适应就业全程化的要求。毕业生就业情况充分发挥了指挥棒作用,推动了学校的学科发展与教学改革。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学校减少部分小语种的招生规模;优化招生性别比例;加强通识教育,鼓励辅修双学位,构建复合型培养模式等。
—较早实现了就业工作信息化。学校就业网功能强大、使用便捷、信息翔实,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就业网实现数据共享。学校就业网还做到了与市教委派遣系统的无缝对接,是专业化、多方交互的系统平台。
同时,学校注重“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学校每年举办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招聘会、宣讲会及“就业工作论坛”,集中向用人单位推介毕业生。学校还走访了外交部、商务部、新华社、中广核、汇丰银行、方大集团等多家用人单位,不断加大与重点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双方关系向纵深发展。2009年,学校重点推动了“外办共建计划”,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省的外事办公室合作,一方面为国家培训外事干部,另一方面也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起到了积极作用。
开拓创新,在理念、主体和载体上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就业工作格局
1.在理念上开拓创新,既走就业国际化道路,又积极倡导毕业生服务国家和社会需要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全面推进精品战略。学校毕业生的“国际化”已形成市场品牌,得到社会高度认可。许多外资企业每年都会吸收学校很多的毕业生。
在推动“国际化”的同时,学校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毕业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学校每年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始终稳定在60%左右。以外交部为例,学校每年被录用的毕业生数量相当于外交部录用人员的1/4。随着孔子学院的发展,学校已在海外开设14家孔子学院,每年有80余名毕业生前往世界各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服务国家和平崛起的战略大局。
2.在主体上开拓创新,发挥毕业生党员志愿岗的示范作用,积极推动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服务
2004年,在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启发下,就业指导中心创造性地为毕业生党员构建了一个示范性实践平台—毕业生党员志愿岗。5年来,志愿岗成员以其良好的职业形象、热情的服务赢得了普遍的赞誉,成为北外毕业生的一张名片。毕业生党员志愿岗提升了毕业生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素养,带动了更多的毕业生共同成长,是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
2006年,在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就业工作检查中,专家组对这支队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7年,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中,“毕业生党员志愿岗”被评为北京市優秀党建成果。
3.在载体上开拓创新,通过就业课、职业咨询、深度辅导、毕业生日主题活动等,丰富学生职业发展的教育手段
学校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是全校必选课。该课程作为教育培养的有效载体,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就业指导的工作手段,提升了学校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水平,增强了学生科学认知自我、认知职场的能力。
就业指导中心设有专业的咨询室,邀请资深人士开展职业咨询,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焦虑,解答就业困惑,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毕业与求职。
院系就业工作干部至少对每一位毕业生进行两次深度辅导,及时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部分就业困难或弱势学生,院系干部还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在就业全过程进行及时跟踪。
毕业典礼前一天的“毕业生日”,是毕业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学校结合“感恩教育”“我为母校送一言”等主题活动,把毕业生的心与母校的建设发展紧紧扣在了一起,同时通过举办毕业生签名誓师大会、捐书捐物、毕业生风采图片展、毕业生晚会等丰富的活动,打造了一个令毕业生永生难忘的节日。“毕业生日”已成为全面展示北外毕业生风采的窗口,成为学校毕业教育的品牌活动。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供求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社会就业矛盾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严峻、工作任务繁重,仍将是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做好就业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学校将进一步健全全员化就业工作模式,落实制度,保障到位,继续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培养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和高水平、专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创新学生求职和创业教育,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完善和规范就业服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探索开辟就业新渠道。要大力贯彻落实中央“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力求在就业工作上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果,实现“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目标。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落实“一把手”工程,完善工作体制,确保就业工作人员、资金、场地“三到位”
学校认真贯彻市教委要求,落实“一把手”工程,完善三级就业工作体系,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就业工作是学校党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的重要议题。郝平同志担任校长以来,领导小组共召开就业工作会议15次,听取就业指导中心专门汇报20余次,切实解决就业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启动后,郝平副部长两次听取示范性就业中心申报工作汇报,党委书记杨学义同志在全校干部大会上专门针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意见和要求。
学校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人员、资金、场地的保障坚实有力。就业指导中心现有专职干部4人,均在校级就业部门工作3年以上。学校每年毕业生在1,400人左右,就业指导中心师生比约为1∶350。各院系也配备有专门的就业工作干部。学校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做到了按学费的1%拨付,每年30万元。2009年,学校加大力度,划拨30万元作为院系就业工作专项经费。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场地达到1,200多平方米,每届毕业生人均将近1平方米,包括一个200平方米的就业服务大厅、两个阶梯式招聘专用教室,以及团体辅导室、职业咨询室、职业规划课教研室、贵宾接待室等。前来视察工作的教育部、市教委领导,交流访问的兄弟院校同仁,以及招聘宣讲的用人单位和办理手续的毕业生,都对就业指导中心尤其是就业服务大厅的环境、功能与理念印象深刻。他们认为:就业服务大厅设施先进,环境温馨,体现了学校与国际接轨的工作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推进就业工作“四化”建设,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
—注重就业工作干部专业化培训。学校就业工作干部共有30名,全部接受了中高级职业指导师培训。学校每年安排就业工作干部参加各类研讨会、培训会,人均每年3次。去年,学校还选派了4名优秀干部到美国进行就业工作考察。
—注重动员专业教师参与全员化就业工作。小班教学是学校外语教学的特点,每班学生不超过24人,部分小语种班级只有12人左右,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密切,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学校专门设立了“桃李奖”,在每年的就业工作总结大会上表彰为学生就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教师。
—建立和完善“招生、教学、就业”联动机制,适应就业全程化的要求。毕业生就业情况充分发挥了指挥棒作用,推动了学校的学科发展与教学改革。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学校减少部分小语种的招生规模;优化招生性别比例;加强通识教育,鼓励辅修双学位,构建复合型培养模式等。
—较早实现了就业工作信息化。学校就业网功能强大、使用便捷、信息翔实,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就业网实现数据共享。学校就业网还做到了与市教委派遣系统的无缝对接,是专业化、多方交互的系统平台。
同时,学校注重“请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学校每年举办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招聘会、宣讲会及“就业工作论坛”,集中向用人单位推介毕业生。学校还走访了外交部、商务部、新华社、中广核、汇丰银行、方大集团等多家用人单位,不断加大与重点用人单位共建实习基地的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双方关系向纵深发展。2009年,学校重点推动了“外办共建计划”,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省的外事办公室合作,一方面为国家培训外事干部,另一方面也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起到了积极作用。
开拓创新,在理念、主体和载体上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就业工作格局
1.在理念上开拓创新,既走就业国际化道路,又积极倡导毕业生服务国家和社会需要
近年来,学校坚持走国际化道路,全面推进精品战略。学校毕业生的“国际化”已形成市场品牌,得到社会高度认可。许多外资企业每年都会吸收学校很多的毕业生。
在推动“国际化”的同时,学校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毕业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学校每年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始终稳定在60%左右。以外交部为例,学校每年被录用的毕业生数量相当于外交部录用人员的1/4。随着孔子学院的发展,学校已在海外开设14家孔子学院,每年有80余名毕业生前往世界各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服务国家和平崛起的战略大局。
2.在主体上开拓创新,发挥毕业生党员志愿岗的示范作用,积极推动学生自我组织、自我服务
2004年,在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启发下,就业指导中心创造性地为毕业生党员构建了一个示范性实践平台—毕业生党员志愿岗。5年来,志愿岗成员以其良好的职业形象、热情的服务赢得了普遍的赞誉,成为北外毕业生的一张名片。毕业生党员志愿岗提升了毕业生的道德水准和职业素养,带动了更多的毕业生共同成长,是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
2006年,在北京市教委组织的就业工作检查中,专家组对这支队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7年,在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评估中,“毕业生党员志愿岗”被评为北京市優秀党建成果。
3.在载体上开拓创新,通过就业课、职业咨询、深度辅导、毕业生日主题活动等,丰富学生职业发展的教育手段
学校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是全校必选课。该课程作为教育培养的有效载体,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就业指导的工作手段,提升了学校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水平,增强了学生科学认知自我、认知职场的能力。
就业指导中心设有专业的咨询室,邀请资深人士开展职业咨询,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焦虑,解答就业困惑,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毕业与求职。
院系就业工作干部至少对每一位毕业生进行两次深度辅导,及时掌握毕业生思想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部分就业困难或弱势学生,院系干部还采取“结对子”的方式,在就业全过程进行及时跟踪。
毕业典礼前一天的“毕业生日”,是毕业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学校结合“感恩教育”“我为母校送一言”等主题活动,把毕业生的心与母校的建设发展紧紧扣在了一起,同时通过举办毕业生签名誓师大会、捐书捐物、毕业生风采图片展、毕业生晚会等丰富的活动,打造了一个令毕业生永生难忘的节日。“毕业生日”已成为全面展示北外毕业生风采的窗口,成为学校毕业教育的品牌活动。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供求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社会就业矛盾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就业形势严峻、工作任务繁重,仍将是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工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做好就业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学校将进一步健全全员化就业工作模式,落实制度,保障到位,继续加大对就业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培养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就业工作队伍和高水平、专业化、相对稳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创新学生求职和创业教育,提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水平,完善和规范就业服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探索开辟就业新渠道。要大力贯彻落实中央“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的重要决策,力求在就业工作上取得更加令人满意的成果,实现“服务每个毕业生成长”的目标。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