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工作主力,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视。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能够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科学建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已有的相关研究尚少从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学生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本文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奖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教师、学校等多个角度探讨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奖的关键因素,提出提升大学生跨界思维、实现合作共赢;促进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实现跨界合作以及协同创新的模式,促进多方协同、多元创新,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大学生;定性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2019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创新创业精神高质量发展,创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该提案强调,除了普通民众中企业家精神的迅速发展外,还缺乏健全的绿色生态体系来进行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高科技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仍然不完善,发展趋势不足。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国际交流不足以进行创新创业,部分政策没有及时实施等困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特征下,创造了“双创”的升级版,以促进创新精神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1]。
二、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王云涛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系统工程的良性运行为目标,从政府主导的视角提出打造合作共赢的价值共识、构建合作教育的政策制度、平衡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组织创新创业的教育平台、完善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2]。张肃等以TRIZ理论为研究出发点,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在加强理论与实践水平的基础上,鼓励理论与实践优质结合的观点[4]。李旭辉等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环境和研发环境的建议。陈霞玲将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发明,改进和运行方式创新三种方式。认为不同的创新创业方法必须采用不同的制度规划方案。张开良从工匠精神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认为工匠精神作为岗位心理和精神实质的核心思想,可以合理地改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刘洪民指出,建立大学科学园是一种有效的服务项目系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邓炳玲从“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大赛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竞争的现状,并指出从大专院校,家庭,公司,创业孵化园等角度,建立了一种创新创业教育的协作方法。Hamburg等人致力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数据社会发展与创新融合在一起,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更加合理。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研究,但尚少有大学生从创新创业类大赛学生获奖的角度展开。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奖的学生视角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能够获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科学建议。
(二)研究评述
自我国提倡产业升级、产业转型以来,对于科技创新、生产方式的创新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储备大军,创新创业能力也越来越成为其总体素质的考核指标之一。已有的研究从系统工程论、TRIZ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工匠精神培育等角度展开,对国家、学校、企业都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结论。但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获奖学生的角度展开的讨论较少。本文通过对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并且获得立项资助的大学生进行采访,分析其获奖的影响因素,展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的讨论,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及建议。
(三)对策及建议
1.提升大学生的跨界思维,实现合作共赢
在调查的立项团队中,团队成员的组成大部分是跨专业、跨院、跨界的。大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是不同专业知识间的合作,能够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在创新创业不同过程中产生作用,更好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跨界思维尤其重要。跨界思维,主要是指用多角度、多视野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要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强调跨界思维,鼓励大学生多认识不同的同学,学习认识不同的知识,拓宽眼界。为了促使整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对跨界思维的重视,要提升在校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老师的自身创新创业能力,鼓励老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增加外聘创业导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指导,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跨界思维,从不同的更多的角度来思考这个主题,善于用不同的角度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问题,找到创新点。就学生个人而言,要阅读学习不同的知识,了解不同的领域知识,学会头脑风暴,以不同的思考方式及角度来思考问题。
2.促进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实现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是建立在跨界思维之上对跨界思维的实践,是不同领域间的合作。大多数团队中涉及了与社会资源的合作,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活动。针对跨界合作,学校应与校外企业建立一定的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从而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企业能够指导大学生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了解到整个创新创业的运营过程,使项目更容易开始并进入正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能够在这个平台中与大学生之间产生团队合作,有可能为企业获得创新型人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3.提倡协同创新的模式,促进多方协同、多元创新
协同创新是指集中每个因素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完成大范围的创新整合。协作创新基于对专业知识的欣赏。公司,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主体,才能完成强调高科技创新的大规模创新相对路径。协作创新的基本理论不时出现,以在新形势下为大学明确提出科研和社会化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在新时代,协同创新不仅可以把握当前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创新因素,升级和创新管理模式的综合作用。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方面,学校及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整合校内外等各种资源,创建多元化的精英教师团队,与公司完成互利合作,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信息和实践活动机会。
参考文献
[1] 蒋向利.打造創新创业升级版推动“双创”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J].中国科技产业,2018(10):80.
[2] 王云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之系统工程论[J].学术交流,2013(10):213-216.
[3] 刘立华,武勇,徐军.创新创业大赛获胜的影响因素分析——以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08):46-49+81.
[4] 张肃,邹晓红.TRIZ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05):125-130+144.
[5] 李旭辉,孙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及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Z1):109-117.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大学生;定性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2019年9月26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创新创业精神高质量发展,创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该提案强调,除了普通民众中企业家精神的迅速发展外,还缺乏健全的绿色生态体系来进行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高科技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仍然不完善,发展趋势不足。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国际交流不足以进行创新创业,部分政策没有及时实施等困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特征下,创造了“双创”的升级版,以促进创新精神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1]。
二、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王云涛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系统工程的良性运行为目标,从政府主导的视角提出打造合作共赢的价值共识、构建合作教育的政策制度、平衡参与主体的利益分配、组织创新创业的教育平台、完善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2]。张肃等以TRIZ理论为研究出发点,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在加强理论与实践水平的基础上,鼓励理论与实践优质结合的观点[4]。李旭辉等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环境和研发环境的建议。陈霞玲将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发明,改进和运行方式创新三种方式。认为不同的创新创业方法必须采用不同的制度规划方案。张开良从工匠精神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认为工匠精神作为岗位心理和精神实质的核心思想,可以合理地改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刘洪民指出,建立大学科学园是一种有效的服务项目系统,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邓炳玲从“互联网技术”创新创业大赛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竞争的现状,并指出从大专院校,家庭,公司,创业孵化园等角度,建立了一种创新创业教育的协作方法。Hamburg等人致力于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数据社会发展与创新融合在一起,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更加合理。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展开了研究,但尚少有大学生从创新创业类大赛学生获奖的角度展开。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奖的学生视角为切入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能够获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科学建议。
(二)研究评述
自我国提倡产业升级、产业转型以来,对于科技创新、生产方式的创新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归根结底,是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的不断提升。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才储备大军,创新创业能力也越来越成为其总体素质的考核指标之一。已有的研究从系统工程论、TRIZ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工匠精神培育等角度展开,对国家、学校、企业都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结论。但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获奖学生的角度展开的讨论较少。本文通过对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并且获得立项资助的大学生进行采访,分析其获奖的影响因素,展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的讨论,并提出相应的结论及建议。
(三)对策及建议
1.提升大学生的跨界思维,实现合作共赢
在调查的立项团队中,团队成员的组成大部分是跨专业、跨院、跨界的。大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是不同专业知识间的合作,能够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在创新创业不同过程中产生作用,更好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跨界思维尤其重要。跨界思维,主要是指用多角度、多视野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要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强调跨界思维,鼓励大学生多认识不同的同学,学习认识不同的知识,拓宽眼界。为了促使整个学校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对跨界思维的重视,要提升在校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老师的自身创新创业能力,鼓励老师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增加外聘创业导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指导,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类课程。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跨界思维,从不同的更多的角度来思考这个主题,善于用不同的角度从生活中的小事发现问题,找到创新点。就学生个人而言,要阅读学习不同的知识,了解不同的领域知识,学会头脑风暴,以不同的思考方式及角度来思考问题。
2.促进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实现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是建立在跨界思维之上对跨界思维的实践,是不同领域间的合作。大多数团队中涉及了与社会资源的合作,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活动。针对跨界合作,学校应与校外企业建立一定的创业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从而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企业能够指导大学生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了解到整个创新创业的运营过程,使项目更容易开始并进入正轨。这个过程中,企业也能够在这个平台中与大学生之间产生团队合作,有可能为企业获得创新型人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3.提倡协同创新的模式,促进多方协同、多元创新
协同创新是指集中每个因素的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完成大范围的创新整合。协作创新基于对专业知识的欣赏。公司,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社会团体等参与主体,才能完成强调高科技创新的大规模创新相对路径。协作创新的基本理论不时出现,以在新形势下为大学明确提出科研和社会化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在新时代,协同创新不仅可以把握当前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创新因素,升级和创新管理模式的综合作用。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方面,学校及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塑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整合校内外等各种资源,创建多元化的精英教师团队,与公司完成互利合作,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创业信息和实践活动机会。
参考文献
[1] 蒋向利.打造創新创业升级版推动“双创”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J].中国科技产业,2018(10):80.
[2] 王云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之系统工程论[J].学术交流,2013(10):213-216.
[3] 刘立华,武勇,徐军.创新创业大赛获胜的影响因素分析——以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08):46-49+81.
[4] 张肃,邹晓红.TRIZ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05):125-130+144.
[5] 李旭辉,孙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及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Z1):1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