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环境,则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初中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動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由此可见,数学学习从一开始就离不开情境。
关键词:兴趣;激发;情境;思维发展;直观数学;课堂教学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形成。教师教学的水平,是学生学科兴趣的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习内容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1.怎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所谓有趣,就是指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所谓有味,就是指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内容精深,值得品味,甚至回味无穷;所谓有奇,就是指教师的教学新颖有 创见,每每使学生感到新奇,觉得出乎意外,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所谓有惑,就是指教师讲解既有启迪又留有余地,使学生听讲之后,自己提出问题,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求知欲望。教学中的启发性,不只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还要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课题,使他们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解决面前的问题,已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如:在上面教学“等腰三角形中”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随便说出其中一个特点,教师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个特点的准确性,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于猜测: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有没有呢?老师这时又提问了,学生们就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对新知的探求中,继续寻找其中的特点了。
2.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悱”中“问”
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讲解圆柱体体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里的水的体积该怎么办?学生会回答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教师接着问: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学生会说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再求。如果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要求商场门口的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这样学生就被推入更深的疑问中。这种由浅入深、不断提问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2.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趣”中“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如:在教学方程时,有关篮球比赛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有四个人合伙做一个简单比赛,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四个人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请同学们猜猜,多少场比赛才合理呢?然后拓展到数值较大的题目中。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联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进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他们非常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
3.情境创设应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更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生活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学统计这部分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新年班里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比较符合大多数的人。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参与积极,气氛活跃。最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做出了合理地决策。
4.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老师在把要探索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因为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才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情境的创设,不能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同样的情境,因学生的不同,效果可能完全两样,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尽可能利用突发的、即席的、真实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5.情境创设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
人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这一过程转化的。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情境创设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因此在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比较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动一动、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从而丰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6.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情景,富有情趣,比较符合学生的求知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学生不是最愿意到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我认为老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充分的认识到:处于不同学生、不同心理阶段的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初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初二、初三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
中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等原因,所以需要老师创设生动、有趣、启发性强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最关键是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否能够符合学生们的“胃口”,看是不是能否激发学生们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能够很好的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最有效的情境。
7.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当然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教学,焕发出数学课堂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慧: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考试周刊》.2014年42期.
[2]龙少艺: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与思考.《考试周刊》.2013年31期.
关键词:兴趣;激发;情境;思维发展;直观数学;课堂教学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形成。教师教学的水平,是学生学科兴趣的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习内容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1.怎样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应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所谓有趣,就是指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所谓有味,就是指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内容精深,值得品味,甚至回味无穷;所谓有奇,就是指教师的教学新颖有 创见,每每使学生感到新奇,觉得出乎意外,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所谓有惑,就是指教师讲解既有启迪又留有余地,使学生听讲之后,自己提出问题,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求知欲望。教学中的启发性,不只是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还要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课题,使他们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解决面前的问题,已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需要。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1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在“奇”中“问”
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秘的问题意识。如:在上面教学“等腰三角形中”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随便说出其中一个特点,教师马上就可以判断出这个特点的准确性,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于猜测:除了这个特点之外还有没有呢?老师这时又提问了,学生们就会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对新知的探求中,继续寻找其中的特点了。
2.2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在“悱”中“问”
学生认知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那些与已有的知识所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如:在讲解圆柱体体积计算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里的水的体积该怎么办?学生会回答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教师接着问:要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学生会说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再求。如果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要求商场门口的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这样学生就被推入更深的疑问中。这种由浅入深、不断提问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2.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趣”中“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中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如:在教学方程时,有关篮球比赛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有四个人合伙做一个简单比赛,两个人进行一场比赛,四个人要进行多少场比赛,请同学们猜猜,多少场比赛才合理呢?然后拓展到数值较大的题目中。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联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进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他们非常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思考中。
3.情境创设应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更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生活中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学统计这部分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新年班里开联欢会,需要买水果,你认为买哪种水果好?比较符合大多数的人。这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调查全班同学每人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参与积极,气氛活跃。最后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做出了合理地决策。
4.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老师在把要探索的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时,应尽可能使这一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因为这样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才能内化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体系中。这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学规律的逻辑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当然情境的创设,不能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同样的情境,因学生的不同,效果可能完全两样,所以情境的创设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要尽可能利用突发的、即席的、真实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5.情境创设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
人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这一过程转化的。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情境创设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因此在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比较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动一动、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从而丰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6.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情景,富有情趣,比较符合学生的求知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学生不是最愿意到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幻想吗?我认为老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要充分的认识到:处于不同学生、不同心理阶段的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初一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童话之类的情境,而初二、初三的学生更喜欢直观性,探究性的情境。
中学生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年龄特点等等原因,所以需要老师创设生动、有趣、启发性强的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最关键是老师创设的情境是否能够符合学生们的“胃口”,看是不是能否激发学生们学习的欲望,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只有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能够很好的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才是最有效的情境。
7.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能促使学生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觉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组成新的认识系统,促进认识的新发展。当然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教学,焕发出数学课堂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慧: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考试周刊》.2014年42期.
[2]龙少艺: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与思考.《考试周刊》.2013年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