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ohan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十分必要,我们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取美感。在身心的愉悦满足中不断净化心灵,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欲望,在赏心悦目中,增强求知的乐趣,奋进的力量,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借助语言媒介,依靠形象的力量,分辨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现行语文教材中,适于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课文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在情感,使他们去真切地感知课文美的所在,就能激发他们的审美愉悦。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将单一的讲读型课堂变为多种形式的艺术课堂
  (一)将语文课融入绘画,从画面中欣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绘画,将抽象的文字诉诸直观的图画,利用美的感性形象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启示,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活跃,也使课文变得更形象、生动、感人。此法适用于一些散文、诗歌、说明文的教学。以下分别示例说明之:
  散文:如《春》的教学,可让学生在预习时根据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画出几幅彩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等。在上课时老师展示学生好的作品(也可以加上自己的或美术老师的画)进行对照,进行朗读、分析、欣赏课文,在一片绚丽多彩的画面欣赏中完成这一优美散文的教学。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学生通过亲手描绘“春天”中可以更充分领略到朱自清笔下大地春回、万象一新的美,感受到春的生动活力,带给人一切美好的希望和奋发的力量,从而去珍爱青春、努力向上。
  诗歌:诗歌本身就讲究“诗中有画”,“诗画同律”。在诗歌教学中结合绘画无疑是一种最佳手段。图画能更鲜明、具体地再现诗歌所表达的优美景象,参破那些只可意会不好言佳的动人意境。如《渔歌子》的意象:青山、绿水、白鹭、红花。画面色彩明艳、情景生动。若彩笔描绘,美丽的山水风光,闲逸的垂钓老人如在眼前,诗中的意境不讲自出,融景融情之下,学生怎能不欣赏那一方美丽的自然家园,不热爱那健康有情趣的幸福生活呢?!
  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较为平实,加之有些说明的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反应迟钝、冷淡。倘若结合图画,将会打破这一局面。事物的形态、结构在画面上一目了然,学生学起来头脑清晰,对说明对象的特征也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如学习《核舟记》一课,可绘制核舟局部结构图、整体效果图,再让学生对比桃核的大小,想象核舟的容量,在阅读、分析、联想中,学生充分欣赏到了核舟方寸之上承载的设计美、造型美、人物美、工艺美,不禁由衷赞赏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叹服其聪明才智,从而也大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将语文课加入表演,从造型中领悟美
  不少课文情节性强,一些课文本身就是剧本形式。如果将传统的情节分析变为生动的人物表演,则课文的主题、人物的形象就能在造型中得到清晰的体现。学生在编排表演的过程中,要吃透课文,分析人物、概括情节、安排结构、揣摩语言……其概括、分析、鉴赏、表达、创造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发掘和锻炼、提高。其效果就不仅仅是课堂气氛的活跃了。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范进中举》等,这些课文喜剧性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最适合表演,在表演中,真善美、假恶丑得以昭示,学生在阵阵笑声中可以去明辨是非,对人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初步的体验。
  (三)将语文课引入音乐,在旋律中感受美
  贝多芬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如果学生学习的过程能在聆听音乐中进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唤起学生头脑中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的联系,进入文章与乐章交融的感情境界,产生情感共鸣,那么对知识的领悟、对智慧的开启、对情操的陶冶将会变得赏心悦目,课文内容将不再晦涩艰难。鉴于此,在语文教学中,音乐的欣赏应视为不可缺少的,教师可结合有关课文的内容、风格来选择合适的音乐配合教学。比如《听潮》,前半部可选择舒伯特的《摇篮曲》来表现海的神秘、幽静、安详;后半部选择贝多芬的《英雄曲》来表现海的兴奋、狂暴、凶猛,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教师伴以有感情的朗诵,学生则闭目聆听,展开联想和想象,在时而优美、时而刚劲的旋律中感受大海的温柔与刚强、宁静与勇猛的多重性格,体会人生的丰富内涵,从而较深刻地领略鲁彦这一“海的乐章”的独特的美。
  再如古诗词的教学,可选择江南丝竹等民族乐曲,伴随着朗读,让学生进入古典诗词那空灵、悠远的意境,从中吸取古典文学丰厚的艺术营养。
  二、在教学中适时地进行审美教育
  (一)从题目入手,发挥想象能力
  题目是“文之眼”,题目的形式,内容多种多样。有的鲜明醒目,有的充满诗意,有的概括中心,有的引起悬念。让学生抓住题目,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推测本文的内容,揣摩其写作特点。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对当初的探索作一比较验证,教师则赞扬学生分析、推测的正确性,以此可提高学生思考兴趣和培养想象的能力。
  (二)在朗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朗读中了解文意、加深印象同时也获取美感。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从感情的投入、声调的变换、节奏的急缓等方面给予具体指导,使学生领悟作者的意图,很快进入意境,在思想感情上与文章达成共识共鸣,从而在心灵上获得美的享受美的体验。
  (三)在分析中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指人认识评价审美客体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分析人物,概括思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阐述不同观点,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在各种意见中启发学生对比分析、提高认识,在纷纭的世象、多重的人格中做出判断、选择,提高审美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十分必要,我们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取美感。在身心的愉悦满足中不断净化心灵,产生一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欲望,在赏心悦目中,增强求知的乐趣,奋进的力量,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阅读教学,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一门汉语言文化的传播过程,于是听说读写能力在此过程中就显的非常重要,而阅读教学正是针对学生这几个方面能力的缺失进行查漏补缺,因此发挥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只有确立起以培养阅读能力为目标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初中语文
通过实验筛选聚丙烯基础树脂及其配方,研究了聚烯烃弹性体(POE)用量和加工工艺对聚丙烯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OE用量的增加,聚丙烯共混物的抗冲击性能显著提高。
【摘要】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塑造,本研究提出了实现该教学思想的若干方法,包括利用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挫折教育;利用教材让学生感受思想美;利用教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思想健康,才能举止适度。语文教学在塑造学生思想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高中語文课教学中实现以上方面,就能够使课堂重现生机,也会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高中语文;塑造;学生;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3
本文针对玉门炼厂目前原油加工损失的现状来究其原因,探讨原油加工各个环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达到企业降本增效的目的.
【摘要】如今的经济社会,多数人的价值取向是金钱至上,导致社会人文精神缺失。我们应该利用人文精神要素丰富的语文课文,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语文教育界开始关注“人文说”,注重在语文教育中灌注人文精神,体现生命意识。但在应试教育依然严重,在人们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先、一切向钱看的今天,
本文根据混凝土的损伤本构理论,结合混凝土在快速变形下的性能试验,在一定的假设下,导出了混凝土在快速变形下的损伤本构方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较好。
【摘要】 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学之以习”和“教之以勤”的教学相长,使学生收到终身受益的效果,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语文;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823.5 【文献标识码】A  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众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头痛和关心的热门话题。本文就语文学科的教学来讨论这个问题。  《诗经》第一篇就是“学而”, 开宗明义
本文用变分原理导出了渠道均匀流流量一定时,其总能耗和断面单位势能均为最小,或总能耗一定时,通过流量最大,并据此推导出单式断面综合阻力计算公式.对目前常用的几个公式作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身聪明才智,机智应对意外,捕捉意外资源,精彩生成;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特点,创新教学方法,联系实际生活,为课堂注入“活水”,調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机智;灵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