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县的重大意义
“十一五”时期对泸水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并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怒江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泸水作为州府所在县,是全州政治、文化、信息、物流集散中心,具备率先发展的有利条件,应实现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率先突破、率先跨越。如何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破制约、实现泸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这其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只有大力推进教育强县建设,用人才知识竞争来展开全方位的经济、科技竞争,才能占据发展的主导地位,为实现怒江二次跨越奠定坚实的人才和智力基础。
首先,建设教育强县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泸水县有16万人口,是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县。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握这一基本县情,加快建设教育强县步伐,大力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推动泸水实现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轨道。为建设教育强县,就要不断拓展和扩大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推动教育公平,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
其次,建设教育强县是实现泸水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战略选择。强县首在强民,强民首在强教。泸水作为边疆民族贫困县,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条件性和素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贫困。条件性贫困通过扶贫移民来解决,素质性贫困必须靠抓基础教育这个根本来解决。全县除老窝乡外,8个乡镇都属“民族直过区”,社会发育程度低,2006年才基本实现了“普九”,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45年,劳动者素质低,思想观念也较为落后。由于教育发展的滞后,劳动技能偏低,科技知识的普及、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也十分落后。科技教育社会事业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教育强县建设,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泸水目前仍然是一个没有充分发展、完全发展的贫困县。从综合经济实力看,在全省16个州市首府驻地县区中,2000年生产总值排名倒数第一。2005年、2006年经济总量虽有大幅增长,但排名仍在末尾,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泸水作为全省第一批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一直没有培育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农业弱县,处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低层次。这就更需要把发展教育作为增强全县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根本途径,以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互为支撑、良性互动,实现泸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步伐。
第三,建设教育强县是应对教育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新中国成立之后,泸水县发扬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2003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6年基本实现了“普九”。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泸水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挑战,与省内其他发达地区甚至是全省教育平均水平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把教育强县放在战略位置,认真加以推进。要进一步落实中央“两免一补”政策,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加大发展高中教育的力度,抓好中小学校校长的选配工作,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发展的水平。要始终坚持在创新和特色上做文章,与时俱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泸水特色的教育强县之路。
二、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县的总体目标与要求
未来5到15年是泸水建设教育强县的初级阶段,要设定3组关键性指标加以科学量化。一是数量指标,包括毛入学率、在校生人数占同龄人口比例、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和生均经费、师资学历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等通常采用的教育发展状况统计指标;二是质量指标,主要包括结构优化程度、毕业生素质状况以及教育收益等方面的效益指标;三是外部指标,包括社会认可度、与教育需求适应度、群众满意度以及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度等。前两组指标反映办学整体水平和教育的现代化程度,后一组反映教育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现实能力。通过15年的努力,使泸水“十二五”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滇西片区前列,“十三五”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力争使支撑和保障教育发展的指标高于全省16个州市首府驻地县区平均水平,并形成县域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实现这一目标,重点要从5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按照“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积极调整教育体系结构,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实现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使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更加协调;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增强学校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利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不断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第二,构建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教育、网络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学习形式和制度,推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生源构成多样化,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二是创新思路。要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促进教育供给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要坚持内涵发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泸水教育优质品牌,把教育发展的重心由规模扩张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坚持开放式发展,以国际视野和开放眼光,积极开展以学科、学术、学生为主体的州内外教育合作与交流,提升教育交流的规模、层次与质量,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泸水教育竞争实力和整体形象。
三是夯实基础。坚持基础先行,充分发挥基础条件在建设教育强县中的支撑作用。切实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泸水一中等一批中小学校的重点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学校信息化建设,逐步抓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应用体系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教育管理规范化水平,以一流的管理建设一流的教育。
四是形成特色。创造特色是保持和增强教育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泸水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子,已成为全县独特的教育优势。如以“小”(即小菜园、小果园、小猪圈)为主的全县勤工俭学办学经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涌现出县民族中学、上江乡中心完小等一批先进学校。同时,职业教育方面也有新突破,如县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的职教办学经验。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均得到省、州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抓好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等方面的科学定位,确定发展目标和思路,避免教育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教育资源浪费,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努力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五是社会满意。着眼实现教育公平,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继续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保障女童和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教育相关各项工作。
◇责任编辑 张惟祎◇
“十一五”时期对泸水而言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并存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怒江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泸水作为州府所在县,是全州政治、文化、信息、物流集散中心,具备率先发展的有利条件,应实现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率先突破、率先跨越。如何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突破制约、实现泸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这其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只有大力推进教育强县建设,用人才知识竞争来展开全方位的经济、科技竞争,才能占据发展的主导地位,为实现怒江二次跨越奠定坚实的人才和智力基础。
首先,建设教育强县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泸水县有16万人口,是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县。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握这一基本县情,加快建设教育强县步伐,大力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推动泸水实现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轨道。为建设教育强县,就要不断拓展和扩大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推动教育公平,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
其次,建设教育强县是实现泸水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战略选择。强县首在强民,强民首在强教。泸水作为边疆民族贫困县,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条件性和素质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贫困。条件性贫困通过扶贫移民来解决,素质性贫困必须靠抓基础教育这个根本来解决。全县除老窝乡外,8个乡镇都属“民族直过区”,社会发育程度低,2006年才基本实现了“普九”,全县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45年,劳动者素质低,思想观念也较为落后。由于教育发展的滞后,劳动技能偏低,科技知识的普及、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也十分落后。科技教育社会事业的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教育强县建设,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泸水目前仍然是一个没有充分发展、完全发展的贫困县。从综合经济实力看,在全省16个州市首府驻地县区中,2000年生产总值排名倒数第一。2005年、2006年经济总量虽有大幅增长,但排名仍在末尾,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泸水作为全省第一批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一直没有培育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农业弱县,处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低层次。这就更需要把发展教育作为增强全县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根本途径,以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互为支撑、良性互动,实现泸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步伐。
第三,建设教育强县是应对教育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新中国成立之后,泸水县发扬崇文重教的优秀传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县2003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6年基本实现了“普九”。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泸水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挑战,与省内其他发达地区甚至是全省教育平均水平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把教育强县放在战略位置,认真加以推进。要进一步落实中央“两免一补”政策,巩固“两基”教育成果,加大发展高中教育的力度,抓好中小学校校长的选配工作,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发展的水平。要始终坚持在创新和特色上做文章,与时俱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泸水特色的教育强县之路。
二、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县的总体目标与要求
未来5到15年是泸水建设教育强县的初级阶段,要设定3组关键性指标加以科学量化。一是数量指标,包括毛入学率、在校生人数占同龄人口比例、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和生均经费、师资学历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等通常采用的教育发展状况统计指标;二是质量指标,主要包括结构优化程度、毕业生素质状况以及教育收益等方面的效益指标;三是外部指标,包括社会认可度、与教育需求适应度、群众满意度以及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度等。前两组指标反映办学整体水平和教育的现代化程度,后一组反映教育的综合竞争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的现实能力。通过15年的努力,使泸水“十二五”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滇西片区前列,“十三五”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力争使支撑和保障教育发展的指标高于全省16个州市首府驻地县区平均水平,并形成县域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实现这一目标,重点要从5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按照“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积极调整教育体系结构,促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实现横向沟通和纵向衔接,使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更加协调;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增强学校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权利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不断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第二,构建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广播电视教育、网络远程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学习形式和制度,推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生源构成多样化,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二是创新思路。要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促进教育供给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要坚持内涵发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泸水教育优质品牌,把教育发展的重心由规模扩张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坚持开放式发展,以国际视野和开放眼光,积极开展以学科、学术、学生为主体的州内外教育合作与交流,提升教育交流的规模、层次与质量,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泸水教育竞争实力和整体形象。
三是夯实基础。坚持基础先行,充分发挥基础条件在建设教育强县中的支撑作用。切实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加大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泸水一中等一批中小学校的重点建设。加快推进全县学校信息化建设,逐步抓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应用体系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跨越式发展。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教育管理规范化水平,以一流的管理建设一流的教育。
四是形成特色。创造特色是保持和增强教育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些年,泸水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积极探索教育发展新路子,已成为全县独特的教育优势。如以“小”(即小菜园、小果园、小猪圈)为主的全县勤工俭学办学经验,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涌现出县民族中学、上江乡中心完小等一批先进学校。同时,职业教育方面也有新突破,如县职业技术学校逐步形成了“农科教”相结合的职教办学经验。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均得到省、州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抓好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等方面的科学定位,确定发展目标和思路,避免教育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教育资源浪费,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努力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
五是社会满意。着眼实现教育公平,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学体系,继续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保障女童和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教育相关各项工作。
◇责任编辑 张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