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然要求,广大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和努力践行. 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6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教学反思;立足本职;共享智慧
关注成长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总结、方法提炼、思维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减少挫折、获得成功、奠基未来的过程,教学反思还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所以数学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是各种问题的出现与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必须针对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判断、反思、总结和改良.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营造学好数学的愉悦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适时、恰当地引导和点拨便是引领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开启数学智慧、拓宽数学视野、把握数学本质、遨游数学殿堂的助推剂.
注重过程设计,给力教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者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者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方能有效提升教学实践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激励性,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严谨性和有效性.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与活动经验各不相同,新知学习的表达方式往往不尽准确和规范,这就难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和疏漏. 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入手,进行课前指导、课中训练和解后反思,适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矫正. 若能长期、反复地坚持,并能辅以适当的激励和鼓舞,学生的成绩也会持续提升,学习的热情也会不断高涨,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
设计教学方案时,本人常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可供借鉴?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常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又该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进行了充分预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会出现偶发事件和棘手的问题. 诸如,学生不能按照预定事件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迥异. 此时,教师应依据课堂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应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从而沿袭学生的思路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课后及时自问:我的教学有效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尚需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该受到怎样的启示?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节课的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否得到了培养,思维是否得到了提升.
此外,日常数学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有些问题、思路和方法已让学生进行较为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反复训练,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思维水平始终不见长进,数学成绩也难以得到提高. 诚然,制约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因素是多维的,也是多元的,但最为核心的影响要素是例题教学的功能和价值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应有的彰显. 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例题教学是否出现了问题,必须关注例题的导向作用和示范功能.
强化变式训练,注重思想渗透
如何通过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这是我们需长期思考和努力践行的问题. 教师应当善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做好解题反思、方法归类、规律小结和技巧揣摩,继而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这样无疑会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
原例题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
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 (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为4,另一边的长为6,求周长. (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为3,另一边的长为6,求周长. (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狠抓计算训练,重视能力提升
计算题教学是七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把握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这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例如在上完“有关幂的性质”,而进入下一阶段“单项式、多项式的乘除法”时,笔者就设计了如下两个例题:
1. 请分别指出(-2)2,-22,22,2-2,-2-2,(-2)-2的意义.
2. 请辨析下列各式:
(1)a2 a2=a4
(2)a4÷a2=a4÷2=a2
(3)-a3·(-a)2 =(-a)3 2=(-a)5
(4)(-a)0÷a3=0
(5)(a-2)3·a=a-2 3 1=a2 解题后教师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
(1)计算常常可能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
(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克服这些错误?
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 实践证明,这样的例题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计算的准确率、计算的速度两方面都能得到极大提高. 在今年全县期末统考中,本人所任两班学生并无一人出现计算错误.
注重情感互动,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并非仅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还是一个伴随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动态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回应. 其间,学生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既展示了思维的火花,又彰显了智慧的光芒. 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激活与优化.
此外,由于目前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根本标准仍以考试作为主要依据, 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课标研究和试题研究. 以考引教,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试题命制应当低起点,低难度,要考出学生的自信,考出家长的希望,考出教师的自豪,考出学校的形象. 评卷时,该送分的应送到位,该扣分的要扣足,要充分体现考试的选拔功能,真正实现以考试促进教学. 同时,要加强考试研究,及时收集各地中考试题,准确把握中考动向,注重对大题、难题的研究,以及对评分标准的研究. 重视研究中考说明,以便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善向同仁学习,共享教育智慧
我们数学备课组几位同仁知识渊博,教学技艺精湛,他们爱岗敬业,平易近人,乐于助人,这些都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已形成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各种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多样,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一同课后分析,遇到疑难共同探讨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绝不会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 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授什么更重要. 因此,要做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研讨,努力向课标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学生学习,特别需要向同事学习. 同事之间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且氛围宽松,沟通便利,因此极易彼此产生共鸣、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而展开富有成效的对话与交流.
同事交流的方式不一,形式多样,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样的交流方便、快捷,相得益彰. 何乐而不为?
注重提优补差,关注学生成长
1. 分层作业. 对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作业一般不做统一要求,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少做、选做或不做. 但每次作业上交时必须附纸说明此次除了本次作业外还看了哪些资料,或做了哪些课外难题. 这样既能确保全体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学有所获,还能保证尖子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实现课外学习和自我提升.
2. 优差生结对. 我所任教的初二(7)班和初二(8)班均有学生66人. 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将优差生按全班一定比例分别分为11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一人,每位优生帮扶1~2名学困生,每次作业,当学困生确有困难时则先由优生帮助、指导并检查,再上交小组长. 每次周练、月考以及期末考试都要制定帮扶目标,期中、期末依据目标完成情况评出帮扶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相互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事小组中不同的工作,并最终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观念,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还会乐于接受他人的正确见解.
3. 偏爱差生. 差生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高能的差生,偏科的差生和弱智的差生,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补差方法. 其中,对于高能的差生,主要渗透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思想疏导让他们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制定目标并给予学习方法指导,加大单元过关和检查力度. 同时给他们施压,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学习与检查的任务,稍有成就便及时表扬和鼓励,为他们重树自信,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对于偏科的差生,主要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使他们充分认识偏科的危害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帮助他们分析偏科的原因和对策.
对于弱智的差生,主要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每天帮助他们及时辅导、查漏补缺、不留死角;每当他们有了一点点的进步,便及时表扬、鼓励. 同时,要和他们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位昔日的差生在日记中写到:我喜欢数学,喜欢它的严谨、清晰,喜欢它的创意、巧思,喜欢它每一个不同领域都开启了一扇观看世界的窗口;我喜欢苦苦思索后找到解题方法的喜悦;喜欢被美妙的定理震慑的感觉. 我视学习为不断的再创造、再发现. 作为工具,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大大小小的事物,从买卖中的找零,到地球的半径;从土地的面积,到水波的动量. 许多人认为学数学离现实太远,其实数学史可以告诉我们数学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和数学有关. 数学,我热爱你!老师,我赞美你!
教师不可忽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失败部分,因为这是最有核心意义、最具启发性和研究价值的东西. 否则,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解题能力之外,收获从何谈起?所以,“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可见,以课标为指导,立足课堂,持之以恒地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创设问题情景,加强思维训练,并积极探索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我们理智地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 没有反思,专业素养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不能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遇就在我们身边.
[关键词] 教学反思;立足本职;共享智慧
关注成长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总结、方法提炼、思维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减少挫折、获得成功、奠基未来的过程,教学反思还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所以数学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是各种问题的出现与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必须针对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判断、反思、总结和改良.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营造学好数学的愉悦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适时、恰当地引导和点拨便是引领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开启数学智慧、拓宽数学视野、把握数学本质、遨游数学殿堂的助推剂.
注重过程设计,给力教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者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者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方能有效提升教学实践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激励性,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严谨性和有效性.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与活动经验各不相同,新知学习的表达方式往往不尽准确和规范,这就难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和疏漏. 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入手,进行课前指导、课中训练和解后反思,适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矫正. 若能长期、反复地坚持,并能辅以适当的激励和鼓舞,学生的成绩也会持续提升,学习的热情也会不断高涨,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
设计教学方案时,本人常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可供借鉴?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常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又该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进行了充分预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会出现偶发事件和棘手的问题. 诸如,学生不能按照预定事件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迥异. 此时,教师应依据课堂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应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从而沿袭学生的思路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课后及时自问:我的教学有效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尚需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该受到怎样的启示?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节课的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否得到了培养,思维是否得到了提升.
此外,日常数学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有些问题、思路和方法已让学生进行较为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反复训练,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思维水平始终不见长进,数学成绩也难以得到提高. 诚然,制约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因素是多维的,也是多元的,但最为核心的影响要素是例题教学的功能和价值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应有的彰显. 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例题教学是否出现了问题,必须关注例题的导向作用和示范功能.
强化变式训练,注重思想渗透
如何通过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这是我们需长期思考和努力践行的问题. 教师应当善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做好解题反思、方法归类、规律小结和技巧揣摩,继而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这样无疑会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
原例题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
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 (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为4,另一边的长为6,求周长. (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为3,另一边的长为6,求周长. (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狠抓计算训练,重视能力提升
计算题教学是七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把握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这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例如在上完“有关幂的性质”,而进入下一阶段“单项式、多项式的乘除法”时,笔者就设计了如下两个例题:
1. 请分别指出(-2)2,-22,22,2-2,-2-2,(-2)-2的意义.
2. 请辨析下列各式:
(1)a2 a2=a4
(2)a4÷a2=a4÷2=a2
(3)-a3·(-a)2 =(-a)3 2=(-a)5
(4)(-a)0÷a3=0
(5)(a-2)3·a=a-2 3 1=a2 解题后教师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
(1)计算常常可能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
(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克服这些错误?
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 实践证明,这样的例题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计算的准确率、计算的速度两方面都能得到极大提高. 在今年全县期末统考中,本人所任两班学生并无一人出现计算错误.
注重情感互动,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并非仅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还是一个伴随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动态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回应. 其间,学生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既展示了思维的火花,又彰显了智慧的光芒. 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激活与优化.
此外,由于目前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根本标准仍以考试作为主要依据, 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课标研究和试题研究. 以考引教,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试题命制应当低起点,低难度,要考出学生的自信,考出家长的希望,考出教师的自豪,考出学校的形象. 评卷时,该送分的应送到位,该扣分的要扣足,要充分体现考试的选拔功能,真正实现以考试促进教学. 同时,要加强考试研究,及时收集各地中考试题,准确把握中考动向,注重对大题、难题的研究,以及对评分标准的研究. 重视研究中考说明,以便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善向同仁学习,共享教育智慧
我们数学备课组几位同仁知识渊博,教学技艺精湛,他们爱岗敬业,平易近人,乐于助人,这些都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已形成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各种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多样,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一同课后分析,遇到疑难共同探讨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绝不会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 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授什么更重要. 因此,要做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研讨,努力向课标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学生学习,特别需要向同事学习. 同事之间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且氛围宽松,沟通便利,因此极易彼此产生共鸣、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而展开富有成效的对话与交流.
同事交流的方式不一,形式多样,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样的交流方便、快捷,相得益彰. 何乐而不为?
注重提优补差,关注学生成长
1. 分层作业. 对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作业一般不做统一要求,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少做、选做或不做. 但每次作业上交时必须附纸说明此次除了本次作业外还看了哪些资料,或做了哪些课外难题. 这样既能确保全体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学有所获,还能保证尖子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实现课外学习和自我提升.
2. 优差生结对. 我所任教的初二(7)班和初二(8)班均有学生66人. 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将优差生按全班一定比例分别分为11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一人,每位优生帮扶1~2名学困生,每次作业,当学困生确有困难时则先由优生帮助、指导并检查,再上交小组长. 每次周练、月考以及期末考试都要制定帮扶目标,期中、期末依据目标完成情况评出帮扶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相互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事小组中不同的工作,并最终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观念,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还会乐于接受他人的正确见解.
3. 偏爱差生. 差生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高能的差生,偏科的差生和弱智的差生,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补差方法. 其中,对于高能的差生,主要渗透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思想疏导让他们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制定目标并给予学习方法指导,加大单元过关和检查力度. 同时给他们施压,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学习与检查的任务,稍有成就便及时表扬和鼓励,为他们重树自信,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对于偏科的差生,主要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使他们充分认识偏科的危害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帮助他们分析偏科的原因和对策.
对于弱智的差生,主要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每天帮助他们及时辅导、查漏补缺、不留死角;每当他们有了一点点的进步,便及时表扬、鼓励. 同时,要和他们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位昔日的差生在日记中写到:我喜欢数学,喜欢它的严谨、清晰,喜欢它的创意、巧思,喜欢它每一个不同领域都开启了一扇观看世界的窗口;我喜欢苦苦思索后找到解题方法的喜悦;喜欢被美妙的定理震慑的感觉. 我视学习为不断的再创造、再发现. 作为工具,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大大小小的事物,从买卖中的找零,到地球的半径;从土地的面积,到水波的动量. 许多人认为学数学离现实太远,其实数学史可以告诉我们数学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和数学有关. 数学,我热爱你!老师,我赞美你!
教师不可忽视自己思维过程中的失败部分,因为这是最有核心意义、最具启发性和研究价值的东西. 否则,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解题能力之外,收获从何谈起?所以,“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可见,以课标为指导,立足课堂,持之以恒地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创设问题情景,加强思维训练,并积极探索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我们理智地看待自己教学活动中熟悉的、习惯性的行为,能够从更深刻的层面反思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是教学反思. 没有反思,专业素养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不能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而教学反思的对象和机遇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