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今天,信息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它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给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质的变化。信息技术时代需要的是具有高级信息读写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读写能力,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教学 效率
时下,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作为未来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学生更迫切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和提高创新能力呢?
1、积极实施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
1.1转变思想观念
首先是传统应试思想观念的转变:虽然信息技术学科还未参加高考,但它的重要性已随社会的发展日显突出,因此,学校有必要对信息技术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信息技术教师思想的转变:由于教材的改变,不难发现,老教材注重的是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技能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是完全意义上的计算机教育,而新教材更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必须要用新的理念来教课,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努力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出发,认真设计好每一堂课。
1.2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质量的关键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先生憧憬着这样一个理想状态,那就是让计算机学习者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步入计算机世界。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妙。教师能“寓教于乐”,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准确精练、妙趣典雅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现实问题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课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将难懂的理论用现实中容易理解的事物形象化,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化难为易,使学生容易接受,加深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1.3抓应用能力,促活学活用
应用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处理信息,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学习photoshop软件时,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大家掌握了图形操作的一些技能,我就让他们拿家里的相机拍照,内容不限。然后把自己拍的照片用学到的知识制作出具有艺术性的图像。结果学生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有山水画,有名星照,有怀旧的,也有现代偶像的。正好那时学校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张,可能用电脑制作。好些同学的作品还获奖了呢。这让同学们的兴趣更浓了。
1.4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整合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其应用的广泛性是任何其他工具所没有的,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应用的能力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学会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是21世纪每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我们中学所学的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如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能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也是目前的大势所趋。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尽量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和联系起来。教学中,可以以为某学科设计一个教学课件作为学生练习题材,文字处理中的字体的效果练习中,可与化学中的分子式相联系,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又让学生学了其他学科的知识,画图时色彩的搭配和美术知识相连,程序设计中的算法和数学相结合等等,这样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认识了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明白了信息技术的用途,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就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5利用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简单地讲,老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努力完成后,掌握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通过老师布置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其创造力。任务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要注意课程整合,不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同时还要渗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笔者在讲解《上网搜索》一课时,直接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请上网查找有关“韩美军事演习”的资料,写一篇作为一名中国人如何培养爱国意识,保卫自己的国家的文章。由于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如何使用word写作,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独立地按照要求完成,有的学生需要个别指导。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2、总结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动手、和应用的能力。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自学和实践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05.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张定贵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策略与方法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 教学 效率
时下,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成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作为未来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学生更迫切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那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和提高创新能力呢?
1、积极实施新课改信息技术教学
1.1转变思想观念
首先是传统应试思想观念的转变:虽然信息技术学科还未参加高考,但它的重要性已随社会的发展日显突出,因此,学校有必要对信息技术课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次,信息技术教师思想的转变:由于教材的改变,不难发现,老教材注重的是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技能性训练,旨在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是完全意义上的计算机教育,而新教材更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因此教师必须要用新的理念来教课,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努力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出发,认真设计好每一堂课。
1.2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提高质量的关键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先生憧憬着这样一个理想状态,那就是让计算机学习者轻松愉快、兴趣盎然地步入计算机世界。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正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妙。教师能“寓教于乐”,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准确精练、妙趣典雅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几个现实问题的情境,以此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信息技术课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将难懂的理论用现实中容易理解的事物形象化,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化难为易,使学生容易接受,加深印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1.3抓应用能力,促活学活用
应用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处理信息,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学习photoshop软件时,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大家掌握了图形操作的一些技能,我就让他们拿家里的相机拍照,内容不限。然后把自己拍的照片用学到的知识制作出具有艺术性的图像。结果学生的作品内容非常丰富。有山水画,有名星照,有怀旧的,也有现代偶像的。正好那时学校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张,可能用电脑制作。好些同学的作品还获奖了呢。这让同学们的兴趣更浓了。
1.4与其他学科知识相整合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其应用的广泛性是任何其他工具所没有的,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具备信息的获取、加工和应用的能力已成为新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学会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是21世纪每个公民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之一。我们中学所学的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如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能起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也是目前的大势所趋。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尽量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和联系起来。教学中,可以以为某学科设计一个教学课件作为学生练习题材,文字处理中的字体的效果练习中,可与化学中的分子式相联系,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又让学生学了其他学科的知识,画图时色彩的搭配和美术知识相连,程序设计中的算法和数学相结合等等,这样间接地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认识了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明白了信息技术的用途,对课堂效率的提高就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5利用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简单地讲,老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努力完成后,掌握了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通过老师布置任务,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探索,培养其创造力。任务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又要注意课程整合,不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同时还要渗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笔者在讲解《上网搜索》一课时,直接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请上网查找有关“韩美军事演习”的资料,写一篇作为一名中国人如何培养爱国意识,保卫自己的国家的文章。由于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如何使用word写作,大多数学生都可以独立地按照要求完成,有的学生需要个别指导。这样,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2、总结
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动手、和应用的能力。教师只能成为课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自学和实践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05.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张定贵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策略与方法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