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养”出鲜莴笋?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成都平原莴笋大量上市,成为市民餐桌上主要菜品之一。
  但近期一则标榜为“温馨提示”的网帖,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上流传:种植户用农药泡种子增强抗病性,莴笋生长需打十余种农药,吃下新鲜莴笋就等于在吃农药……
  针对传言,连日来,笔者从成都天涯石菜市场、益民蔬菜市场等地,随机抽取了部分莴笋,并送检至农残实验室进行专业检测。
  检测结果,直接戳破了网络传言。
  传言莴笋生长要打十余种农药
  家住成都锦江区书院街的王先生,一向喜欢吃莴笋,无论是凉拌、炝炒、煮汤,还是腌渍等,样样都能做。
  王先生在天涯石菜市场花费4.5元,买了2斤多莴笋,准备回家炝炒。然而,在回到家后,他看到微信朋友圈中的一条“温馨提示”,标题就是:震惊!十余种农药“洗”出鲜嫩莴笋。
  点开后,王先生发现这是一个自媒体发布的消息,内容从莴笋苗,说到了莴笋成长,都说离不开农药的“呵护”,前后需要打十余种农药……
  看完“温馨提示”,王先生不禁泛起嘀咕:吃了这么多年的莴笋,真有这么多问题吗?
  商贩没听过莴笋要靠药水“养”
  网络传言是否真实?笔者前往成都天涯石菜市、益民菜市南苑店进行实地调查。
  在天涯石菜市场,一莴笋摊主王先生说,目前本地蔬菜大量上市,自己卖的莴笋来自彭州,“这几天的价格都差不多,很便宜的。”
  对于网上流传的莴笋生长需要十余种农药的传言,从事蔬菜零售5年的王先生说,“十余种农药?每种至少需要几十元,这样算下来种植一批莴笋,那成本得多高?根本不可能。”
  随后,笔者走访多家售卖莴笋的商贩,对莴笋从小要靠药“养”起来的传言,他们的看法与王先生一致,“从没听过莴笋要靠药水‘养’。”
  而成都市农贸市场协会会长王书峰说,每年4月至5月,正是莴笋等蔬菜大量上市的时候,几乎年年这时,都有人翻出各式谣言出来“抹黑”莴笋。“目前,成都蔬菜零售终端市场,基本都配备有快检仪器,每天都要随机进行抽检。”王书峰说,他们从未检测出莴笋农残超标。
  试验“农残”低于国标
  菜市取样检测“农残”在国家合格范围内
  到底莴笋是否农残超标,还得靠实验说话。笔者在市区多家菜市随机购买了3斤左右本地新鲜莴笋,带往位于成都锦城大道上的一家快检中心。
  10平方米左右的检测室内,四周由玻璃门密封。一张长条形桌面上,放置有30多个小型杯子,取样试管,以及一台农残快检仪器等物品。
  检测员边女士将笔者带来的莴笋,用剪刀剪下叶子取样2克。
  边女士解释,“相比其他部位,一般叶子上的农残,会保留更久更多些。”随后,她将样品切成碎末,放入试验杯中,加入20毫升提取试剂后,进行摇晃。
  “接下来,要提取部分样品液,和酶共同放入比色皿中。”在等待15分钟后,边女士将该反应试剂放入快检仪器。
  15分钟后,检测结果出炉。“抑制率在6.1%,完全合格。”边女士解释说,国家的合格标准是抑制率50%以及50%以下,而笔者带来的莴笋样品的农残快检结果,都远低于“国标”,“符合食品安全”。
  源头检测合格率99.4%
  田里摘取蔬菜深度检测均达到食用标准
  为保障市民吃上放心蔬菜,成都市农委每月都会定期和不定期地对产地蔬菜农残进行检测。此前笔者曾跟随农委执法人员到崇州集贤乡、桤泉镇等蔬菜基地进行实地检查。
  执法人员在种植时令蔬菜的田间,随机抽取花椰菜、娃娃菜等多个蔬菜样本,并现场将蔬菜打浆制样3份,一份使用快检仪器现场检测,另一份送往成都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
  为什么选择崇州作为此次检测地?成都市农业综合执法总队执法人员说,崇州是成都蔬菜市场主要供应地之一,“这两家蔬菜基地,共种植有近300亩的蔬菜,产量较大。最关键是这两家蔬菜基地,所产的蔬菜几乎都是销往了成都蔬菜市场。”
  当天,执法人员还在全市范围抽取了400个农产品样品送检。
  密封好的每份200克蔬菜样本,被送往成都市农业质量检测中心,检测是否含有58种常用、禁用农药,残留量是否达标。
  检测人员将样本加入提取试剂,之后放入检测设备当中,通过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得出相应检测值。
  “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胺磷等都检测合格。”10天后,检测报告出来,所取蔬菜样品按农药管理条例检验,结果符合食用标准。
  对此,成都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执法人员会不定期对蔬菜种植源头进行随机抽样检查,去年在成都范围内抽检的5000多个农产品,合格率都在99.4%以上。
  专家释疑莴笋生命力顽强很少遭受病虫害侵扰
  笔者通过搜索网络发现,蔬菜需要打十余种农药才能长成的传闻,很早就有,白菜、娃娃菜等都曾“中招”,只是今年变成了“莴笋”。
  成都市农贸市场协会会长王书峰说,相比于其他蔬菜,莴笋的生命力其实更强大,很少遭受病虫害侵扰。而就算有虫害,也只需按量喷打一定的农药即可,所以成本较低,“批发市场上,目前莴笋价格仅几毛。”
  王书峰认为,如果菜农真要使用十多种农药养蔬菜,那就只得一直亏本,而且被检测出来后,还要受到相关处罚,根本划不来。
  成都市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则认为,流言中的百菌清、腐霉剂、异菌脲等都在58种农残检测之中,据目前的检测情况来看,成都蔬菜都处于安全可控范围。
  “市民也不要过分恐惧农药。”该负责人说,作物和人一样,都会有生病的情况,只要对症合理用药,也一样会好起来的,用药的作物经过安全间隔期,产品是安全放心的。目前成都市场早已无国家禁用农药销售和使用。
其他文献
时下正是福建武夷山采茶制茶季节,武夷山九曲溪上游的制茶名村——星村镇黄村,家家户户正忙于采制茶叶。黄村自古以来就是产茶重地,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现有茶园面积12000多亩,茶厂150多家,全村茶叶年产值超亿元。近年来,黄村通过建立茶叶合作社、互联网营销队等方式,为茶叶销售广开门路。同时,村里每年举办制茶能手大赛、茶王赛,激发茶农创新制茶工艺,传承发扬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
期刊
入夏以来,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10万亩大蒜陆续进入收获期,田头收购价创历年最高,较去年翻了一番还多,一公斤刚从地里收获的新蒜能卖到两块三四。当地蒜农欣喜地说,打种蒜以来没遇到过这么好的行情,真是“千年等一回”。
期刊
近期,山东平邑县65万亩金银花进入采收季,当地农民忙碌着采收、晾晒。当地金银花栽培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全国最大金银花生产基地,占全国总产量的60%,素有“金银花之乡”美称。“平邑金银花”是国内第一个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农产品“双地标”认证区域公用品牌。据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公布,“平邑金银花”品牌价值达11.29亿元。
期刊
农业大国泰国享有“东南亚粮仓”的美誉,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全国70%左右的人口从事农业,是亚洲唯一的粮食净出口国和世界上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  近年来,尽管泰国政局变更,但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创收、农村发展和农民收入,并下大力气狠抓这些“三农问题”。不同党派和势力主导的政府在扶持优质大米种植、实施有机农业发展战略、投放农村基金、发展“一村一品”等重大农业政策方面大致保持了延续性,他们
期刊
五月初的京郊已经透出浓浓的热意,走在大兴区庞各庄镇庞安路上,两侧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西瓜采摘园,这是一条种植模式创新、管理经验更新、技术应用革新等诸多因素融合为一体的北京西瓜产业“高速路”。如果是西瓜成熟季节来这,瓜香飘散,必定让人沉醉。位于庞安路上的庞安路西瓜专业合作社的核心产区——世同瓜园,是一座集生产、试验、示范、推广、休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明星”瓜园。对于已经与西瓜“结缘”十余载的理事长张世同
期刊
近年来,河北省广宗县结合自身棉花种植大县优势,推广“棉秆规模化栽培食用菌配套技术”,引导鼓励农民发展特色食用菌种植产业。目前,广宗县食用菌种植面积600余亩,年产银耳、平菇、香菇、灵芝等食用菌鲜品4000多吨,种植户年人均纯收入近万元,18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期刊
粮食加工与结构调整  3月22日中午,黑龙江肇东市成福玉米公司,几台满载的玉米车正倒库卸货。“这种忙碌在别的加工厂现在难得见到了。”成福公司收购部经理王亚芝说。  成福公司是肇东第二大玉米加工企业,主要做订单出口,2015年加工玉米30万吨,其中自购玉米14万吨,拍购临储粮16万吨。王亚芝说,听起来效益蛮好,其实效益自去年4月起就在下滑,因为有订单,只能坚持开工,“要不是有补贴,公司怕要亏本了”。
期刊
每到吃虾的季节,朋友圈都会出现关于小龙虾的各种卫生和健康话题,为此笔者采访了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专家为市民答疑解惑。  小龙虾用来处理尸体?专家:与动物习性不符  网上有传闻说:“驻中国的日军因为要处理大量的尸体,将小龙虾引入到中国,处理南京大屠杀的尸体。”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副院长朱永安说:“十分荒唐,日本人制造南京大屠杀事件是在12月份,可按照小龙虾的习性,11月份它们已经打洞不吃东西了,怎么
期刊
北粮南运是东北粮食去库存的主要通道。受多重因素影响,近两年北粮南运出现滞销,对东北粮食去库存带来很大影响。如何进一步疏通北粮南运大通道,缓解东北主产区粮食库存压力,并进一步形成符合国情农情的粮食产销新格局,《经济日报》近日对此展开了调查。本期特予以转载。  北粮南运格局悄然形成  中粮贸易松原粮库是吉林省北粮南运铁路专用线的起点。走进库区,大型的浅圆仓、立筒仓、高大平房仓鳞次栉比,两条铁路专用线的
期刊
一方面是生态省建设,扮靓青山绿水的“金名片”,另一方面是落后的生猪养殖方式导致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经济发展压力大,但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按照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的思路,近年来,福建打响了生猪养殖污染防治攻坚战。  2015年,福建生猪出栏约1700万头,产值约300亿元,成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全省规模养殖达80%以上,一条保生态、促养殖、生态与生产共赢的现代生猪发展之路越来越清晰。  关闭拆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