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础德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正逐渐形成中小学德育新的走向。但落实好基础德育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一些学校的德育在走出“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后,大有“规则泛滥”势头;从娃娃抓起的指令性德育,使基础德育相互割离、时间和空间被大量挤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国家规定的稳定性、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使之逐步积淀而内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德修养,这应该是我们育人工作高度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德育落实规范养成习惯
一
德育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育的实效。
著名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在给杨冰主编的《成就一生好习惯》的序言中写到:“从科学的视角审视,由于脱离实际,由于追求‘高、大、全’,许多德育工作不但未培养起下一代的良好道德,反而制造了太多太多的麻烦……”
孙云晓的这个观点是不少学者的共识,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指出:“受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影响,我国教师相信‘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想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忽视原则层次特别是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在极端的状态下,甚至出现‘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1]他认为“德育要抓住基础的东西”。伦理学家何怀宏在《底线伦理》一书中写到“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够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可能攀升不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但道德的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可是人类的最后屏障。”[2]何怀宏先生这话,更道出了底线德育的重要性。
基础德育,尤其是规则层次的德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这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德育的新认识,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中小学德育,并逐渐形成中小学德育新的走向。
二
中小学德育如何抓住规则层次德育这一最基本的东西,落实好基础德育,这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值得探讨。
其一,一些学校的德育在走出“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后,大有“规则泛滥”势头。搜寻一些地区或学校关于中小学生的有关规定,可以说五花八门,如:《XX中学学生文明行为八条要求》、《XX中学学生家庭日常行为规范》、《XX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XX市中学生学习常规》、《XX市学生一日常规》、《XX学校教室常规》、《XX学校宿舍楼生活常规》、《XX中学课间常规》、《学生尊师公约》、《学生课堂常规》等等。因工作和学习的原因,考察过不少学校,这诸如此类的规范、常规、公约在许多学校都有,似乎是一种时尚。
这如此种种规定,它是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的一种选择,是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一种途径的探索,也体现了基础德育的特征。但是,凡是有学校教育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规则过多过细,最后的结果,规则不过是张贴在墙壁上的规定,很难落到实处,更难通过长期坚持从而积淀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认真地研究《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会发现,通常情况下,学校所制定的规则,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往往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深入地理解守则和规范,结合学生实际,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以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其二,从娃娃抓起的指令性德育,使基础德育相互割离、时间和空间被大量挤占。基础德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没有错,一段时间,很多人在批判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不要乱丢乱扔教育的德育倒挂现象,这种倒挂现象的出现,就是忽视了基础德育从娃娃抓起。但是,从娃娃抓起的基础德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注重整合并科学安排,也唯有这样才更具有实效性。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版图意识教育、人口教育、弘扬中华美德教育、合格小公民教育、保护知识产权教育、国防知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荣辱观教育等等,这些大多是学校根据上级安排的专项教育,属于有检查的指令性德育。这些专项教育固然都很重要,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落实这些专项教育,一方面只能是蜻蜓点水,时效性要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这些专项教育内容上相互割离,同时挤占了校本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如何整合这些德育内容,我想一是同教材结合,注重道德知识、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的教育;二是扎扎实实地抓《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这诸如此类的专项教育,我们往往都可以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找到相应的内容作支撑。
三
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认为,道德可以分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三个层次。“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在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3]
认真研读,我们非常明晰地看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五个方面40条规定,涵盖了中学生个人基本修养、人际交往礼仪、学校生活纪律、个人生活习惯、社会生活公德等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同时40条规定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原则和规则的结合,有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具体行为规范要求,也有对具体行为规范进行一般性概括的原则性行为规范要求。可以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国家规定的稳定性、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使之逐步积淀而内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德修养,这应该是我们育人工作高度重视的问题。参考文献[1]黄向阳著:《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0:103[2]转引自沈玉顺主编:《走向优质教育: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精品讲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9[3]黄向阳著:《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0:101
德育的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德育的实效。
著名教育科学研究专家孙云晓在给杨冰主编的《成就一生好习惯》的序言中写到:“从科学的视角审视,由于脱离实际,由于追求‘高、大、全’,许多德育工作不但未培养起下一代的良好道德,反而制造了太多太多的麻烦……”
孙云晓的这个观点是不少学者的共识,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指出:“受道德理想主义传统的影响,我国教师相信‘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理想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忽视原则层次特别是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在极端的状态下,甚至出现‘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1]他认为“德育要抓住基础的东西”。伦理学家何怀宏在《底线伦理》一书中写到“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够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可能攀升不到道德的最高境界,但道德的最低下限必须坚守,那可是人类的最后屏障。”[2]何怀宏先生这话,更道出了底线德育的重要性。
基础德育,尤其是规则层次的德育,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这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德育的新认识,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中小学德育,并逐渐形成中小学德育新的走向。
二
中小学德育如何抓住规则层次德育这一最基本的东西,落实好基础德育,这仍然是一个新的课题,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值得探讨。
其一,一些学校的德育在走出“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后,大有“规则泛滥”势头。搜寻一些地区或学校关于中小学生的有关规定,可以说五花八门,如:《XX中学学生文明行为八条要求》、《XX中学学生家庭日常行为规范》、《XX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XX市中学生学习常规》、《XX市学生一日常规》、《XX学校教室常规》、《XX学校宿舍楼生活常规》、《XX中学课间常规》、《学生尊师公约》、《学生课堂常规》等等。因工作和学习的原因,考察过不少学校,这诸如此类的规范、常规、公约在许多学校都有,似乎是一种时尚。
这如此种种规定,它是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的一种选择,是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一种途径的探索,也体现了基础德育的特征。但是,凡是有学校教育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规则过多过细,最后的结果,规则不过是张贴在墙壁上的规定,很难落到实处,更难通过长期坚持从而积淀并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品德修养。认真地研究《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会发现,通常情况下,学校所制定的规则,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往往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深入地理解守则和规范,结合学生实际,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以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
其二,从娃娃抓起的指令性德育,使基础德育相互割离、时间和空间被大量挤占。基础德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没有错,一段时间,很多人在批判对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对大学生进行不要乱丢乱扔教育的德育倒挂现象,这种倒挂现象的出现,就是忽视了基础德育从娃娃抓起。但是,从娃娃抓起的基础德育,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该注重整合并科学安排,也唯有这样才更具有实效性。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版图意识教育、人口教育、弘扬中华美德教育、合格小公民教育、保护知识产权教育、国防知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荣辱观教育等等,这些大多是学校根据上级安排的专项教育,属于有检查的指令性德育。这些专项教育固然都很重要,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落实这些专项教育,一方面只能是蜻蜓点水,时效性要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这些专项教育内容上相互割离,同时挤占了校本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如何整合这些德育内容,我想一是同教材结合,注重道德知识、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的教育;二是扎扎实实地抓《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这诸如此类的专项教育,我们往往都可以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找到相应的内容作支撑。
三
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博士认为,道德可以分为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道德规则三个层次。“道德规则是对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道德原则是各种规则的一般概括,而道德理想又是对各项原则的高度概括”“在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想是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道德规则是学校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要求,道德原则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道德要求。”[3]
认真研读,我们非常明晰地看到,《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五个方面40条规定,涵盖了中学生个人基本修养、人际交往礼仪、学校生活纪律、个人生活习惯、社会生活公德等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同时40条规定也比较明显地体现了原则和规则的结合,有强制执行的学生必须遵守的具体行为规范要求,也有对具体行为规范进行一般性概括的原则性行为规范要求。可以说,《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有国家规定的稳定性、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坚持不懈使之逐步积淀而内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品德修养,这应该是我们育人工作高度重视的问题。参考文献[1]黄向阳著:《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0:103[2]转引自沈玉顺主编:《走向优质教育: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精品讲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9[3]黄向阳著:《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