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专家指出,心理辅导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生命教育将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在激扬生命之力的同时焕发生命之美。
一、途径和方法
如何做到潜移默化呢?关键在于体验。生命是体验的,体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没有体验,就不可能产生情感,没有情感也就没有了人的生命。心课程把过程与体验提到突出的地位,这是渗透生命教育和新理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学要运用丰富的情感因素。《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乃至是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体验,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情感、直觉进行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互相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体验直接指向个性的和谐发展,自我认同感、自我存在感、自我价值感等被传统课程忽略或漠视的自我意识,正是体验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体验——道德的体验、生命的体验、心理的体验,教育才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中、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发展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如其分地、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我们要努力贯彻以下四个方面。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以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绝佳的材料。大致可以分成四类:(1)以人教育人。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伟大的悲剧》,闻一多的生命价值、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斯科特一行的悲壮抗争都是进行生命教育的良好题材。(2)以哲理教育人。如《丑小鸭》中“只要你是天鹅蛋,就算生在养鸭场又有什么关系呢”,告诉学生“是金子总会闪光”。(3)以自然教育人。如《生命、生命》中的飞蛾、香瓜子;《行道树》中的行道树等等。(4)以诗情画意感染人。如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人重树生活的勇气;就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闲淡宁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那一种人生等待中的从容不迫,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能有效消除学生的暴躁、焦虑。只要我们多做“有心人”,就不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不会“空把花期都错过”。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而语文教师往往是在对某个场景或形象的描绘、分析中传递某种观念,暗示某个结论,虽然施教者也有明确的教育动机,但却是不外露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这种教育的内隐性要求我们课堂提问不能简单化、形式化。我们应该尽量设计一些带有体验性质的问题。如假如换了你,你会怎么办?你是否喜欢这个人物,为什么?假如是你,你想说什么?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珍珠鸟》一文的教育中,可以提问:等到小珍珠鸟长成大珍珠鸟,还会像现在这样信赖我吗?学生通过讨论,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密切联系了实际,心理也更趋于成熟。
3、自由抒发各自意见
在语文课堂中,多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公众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形成开朗性格都有促进作用。特别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教师更要为他提供说话的机会。我们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及综合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协调人际关系,学会沟通。
4、正确树立辨证意识
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庭往往比较娇宠,他们不仅意志薄弱,而且爱钻“牛角尖”,逆反和偏执意识较强。因此我们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渗透,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例如《荒岛余生》把“坏处”“好处”对立起来看;《〈论语〉十则 》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辨证看法。
二、结束语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面对生活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肩负沉重学习负担中的中学生,从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这是时代赋予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正悄悄来到新课程语文课堂悄悄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正如一首歌曲所唱:“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愿意,让梦划向你的心海”!
一、途径和方法
如何做到潜移默化呢?关键在于体验。生命是体验的,体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没有体验,就不可能产生情感,没有情感也就没有了人的生命。心课程把过程与体验提到突出的地位,这是渗透生命教育和新理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教学要运用丰富的情感因素。《文心雕龙》中提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教语文就是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冲击、融汇之中,身临其境,方能“沿波讨源”达到“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在这一过程中,都是情感信息的传递,并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引起学生的共鸣,乃至是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这一切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体验,更是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情感、直觉进行感受、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体验,人类经验和个体经验互相融合,情感和理性直接对话。体验直接指向个性的和谐发展,自我认同感、自我存在感、自我价值感等被传统课程忽略或漠视的自我意识,正是体验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体验——道德的体验、生命的体验、心理的体验,教育才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在学生的心灵中、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才能发展个性,形成健康人格。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如其分地、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我们要努力贯彻以下四个方面。
1、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以人教版七年级教材为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绝佳的材料。大致可以分成四类:(1)以人教育人。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伟大的悲剧》,闻一多的生命价值、贝多芬的扼住命运的咽喉、斯科特一行的悲壮抗争都是进行生命教育的良好题材。(2)以哲理教育人。如《丑小鸭》中“只要你是天鹅蛋,就算生在养鸭场又有什么关系呢”,告诉学生“是金子总会闪光”。(3)以自然教育人。如《生命、生命》中的飞蛾、香瓜子;《行道树》中的行道树等等。(4)以诗情画意感染人。如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让人重树生活的勇气;就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闲淡宁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那一种人生等待中的从容不迫,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能有效消除学生的暴躁、焦虑。只要我们多做“有心人”,就不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不会“空把花期都错过”。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而语文教师往往是在对某个场景或形象的描绘、分析中传递某种观念,暗示某个结论,虽然施教者也有明确的教育动机,但却是不外露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们愈少感到落在他们身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就愈大。”这种教育的内隐性要求我们课堂提问不能简单化、形式化。我们应该尽量设计一些带有体验性质的问题。如假如换了你,你会怎么办?你是否喜欢这个人物,为什么?假如是你,你想说什么?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珍珠鸟》一文的教育中,可以提问:等到小珍珠鸟长成大珍珠鸟,还会像现在这样信赖我吗?学生通过讨论,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密切联系了实际,心理也更趋于成熟。
3、自由抒发各自意见
在语文课堂中,多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公众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形成开朗性格都有促进作用。特别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与人交往的学生,教师更要为他提供说话的机会。我们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及综合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协调人际关系,学会沟通。
4、正确树立辨证意识
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多数,家庭往往比较娇宠,他们不仅意志薄弱,而且爱钻“牛角尖”,逆反和偏执意识较强。因此我们要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渗透,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例如《荒岛余生》把“坏处”“好处”对立起来看;《〈论语〉十则 》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辨证看法。
二、结束语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面对生活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肩负沉重学习负担中的中学生,从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这是时代赋予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正悄悄来到新课程语文课堂悄悄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正如一首歌曲所唱:“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愿意,让梦划向你的心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