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PY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营造和谐、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提问1要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营造融洽、轻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以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以微笑,多站在学生中间讲课,多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多讲一些鼓励性的话,变“师重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这样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可以获得充分发挥和显示,各种奇思异想,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下,愉快的心情下主动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人的思维才会不断被激活,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才能使学生确立起“我要问”、“我能问”、“我善问”的信念。
  2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舍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合理,教师都要进行鼓励和发扬,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的欲望,使学生善于提问1创设现实情景,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并提出问题。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学习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去发现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教学加法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情境,让他们亲自表演,亲身经历,先请3个小朋友上台来唱歌,有来了1个,现在一共有几个?引入加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设计开放题型,让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彩。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统一标准答案的要求,对某些知识的教学作为改进,增强开放性,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让教学变得丰富多,有声有色。
  三、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的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1要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就是在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2)要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3)是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并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不能让问题止于教师
  现代的教育理论认为,作为教师确实要答疑解惑,指导他们解决碰到的困难,但不能替代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新层次的问题,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我们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让问题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对学生提出非教师能力范围的问题,教师应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搪塞学生,阻止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可见,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学生能质疑,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又起源于问题。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讨论和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该把问题这颗种子撒播在学生的心中,并持之以恒的为它提供成长所需的养分,那么最终定会结出学生受用终生的丰硕果实。
其他文献
一、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提高教师健康心理水平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教育环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不仅能使学生陶然于其中,起到熏陶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优雅的和环境、清新的空气,这纯天然的大自然按摩师每时每刻都用他温暖的手抚慰着师生的心灵,使人心情舒畅、气氛和谐,为培养教师良好的心态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教师容易创造民主的氛围、师生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心灵。民主与平等能给人
期刊
2011年8月2日教育部下发了教基二〔2011〕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令要求中小学校要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看罢让人为之一震。是呀!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手机、电脑纷纷普及。现在的学生从刚开始学习就步入了少纸乃至无纸时代,导致中小学生书写能力的严重下降。汉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书法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该把书法教育
期刊
一、 朗读是学习方法的基础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朗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对于语文课堂阅读教
期刊
开学了,女儿怀着激动的心情上了幼儿园中班,高兴地喊着:“我升级了!”随着随着升级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上中班就要动笔写字了,看见孩子笨拙的拿笔,歪歪扭扭的写“1”,偶尔还有从下向上写的,我的心里难免跟着着急起来。不行!我得想办法,基础很关键。  我机灵一动,有了!就这么办!因为平时有意识的教育,女儿的方向感很好,从刚会说话时她就能分辨“上、下、左、右、前、后”。有了这个基础,写字又有何难!于是,女儿
期刊
一、关注学生已有识字的基础  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已有识字的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长春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识字量特别大。平均每课要识记11~12个生字。如果平均分配力量的话,一节课恐怕难以完成识字任务。所以教学中要有侧重,倾向于那些学生陌生的、难记的字,对于学生能独立识记或已经通过其他途径认识的生字,可以不必花费太多时间与精力。  二、引导学生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  
期刊
我在2010《语文建设》(增刊)中拜读了唐书杰同志撰写的《耙字读音辨析》一文。我觉得作者把“当你扛着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一句中的“耙”字读音定为“bà”,不够准确。  在文中,作者列举了许多关于“耙”字的释义,最后得出结论:“耙”bà是一种重型农具,“耙”pá是一种轻型农具。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方面确实经过了多方求证且下了颇深的功夫。然而在定位“耙”字读音时,作者明显忽略了“犁耙”前面的动词“扛
期刊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执行者,教师队伍的优略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及教改实施。我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一、高深的文化科学知识  教师要具有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要坚持学习,做到终身学习。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使自己知识渊博,广而精深,其主要途径有:  1进修。进修又分为函授和离职进修两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进修方
期刊
我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分析原因  我对他们普遍存在不良习惯的心理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有的学生成绩一般或不好,生活邋里邋遢,还有爱调皮的学生,他们受尽了老师的冷眼和训斥,成了教师的“出气筒”。在生理方面,有的有明显的缺陷,引起自惭形秽的心理。在智能方面,他们的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在家庭方面,他们的家庭有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困窘或残缺,容
期刊
一、创设故事情景  创设故事情境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数学课堂犹如一部电影,剧情围绕着一条主线进行,以扑朔迷离的情节吸引观众眼球,数学课堂亦如此,主线即为教学目标,情节就是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带有感情色彩的故事,能够打动人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故事中领悟知识的内涵。  如在一次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统计》单元“众数”这一节“一课多讲”的活动中,一位老师以漫画形式创设
期刊
课堂作业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独立,及时反馈对新知识掌握情况的作业,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首先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其次,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存在的不足而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所以应寻找应对课堂作业的策略。  一、着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在进行必要的铺垫之后,尽快进入探究阶段,使学生从课的开始就振奋起来,投入到紧张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去。要充分利用一节课的第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