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有个性、有见解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追求。如何使记叙文阅读更加开放和更具活力是我们语文教师探求的重要课题。那么具体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让阅读知识、能力与答题技巧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效果,是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新课改 记叙文 阅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70-02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其意义的心理历程。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和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在初中各类考试中,记叙文阅读是使用最广泛的题型,尤其是其考试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大多只考學生的基础知识,如字、词、句的理解,段意的概括。现在的阅读题更多体现人文性、教育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方法。
一、记叙文阅读要发扬教学民主精神
教学民主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认识到学生对课文的主观理解可以不求统一,允许学生质疑课文中的观点或老师的讲解,有保留独立见解的权力。当学生的思维和答案超出了教师的设计、安排和期望时,我们不应立即否定学生的思维,不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如果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理由,那就该鼓励。如在上《秋魂》这一课时,就文后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日光照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这两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一下,为什么?教学参考给的明确答案是不能调换,因为它和前面内容相一致。但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调换,只要把前面相应的内容也调换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全新的见解。倘若教师照搬教参的答案并生硬地让学生接受,那就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死读书,原本是丰富的记叙文阅读教学就变成了一潭死水。为此,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把过去那种千人一面、千声一腔的课堂还给学生,并让其自己去体会,我们从旁引导就足够了。
二、記叙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人是有感情的,因而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带有感情。在记叙文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写人叙事的叙事文,无不蕴含着人性的美丑善恶,蕴含着作者对美丑善恶的赞扬与讽刺,使读者得到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升华。新编语文教材在选文上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把那些适合中学生阅读、记载人类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成果的好文章编进教材,让他们享受文化“美味”,促进人文素质与文化素质共同发展。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在平实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浓浓的父女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我”的深情和盼望“我”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很深沉。文中写父亲不许我逃课的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一道题:在你眼中,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读全文人们能感受到父亲表面严厉,实际内心非常爱“我”。写逃课的这部分内容就表现了这位父亲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但后来父亲给“我”送来了棉袄这一情节又让人们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学生读了全文就很容易知道这其中蕴含的父爱,体会了这点,学生就很容易答题了。所以,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的重要任务。
三、记叙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主观看法的培养
从“阅读文本只能是个人行为”这句话当中可知:阅读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应该让学生有权利各走各道,按照自己的看法找直觉、经验。如果同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直觉、经验,那就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方面。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就说出了这么一个规律: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句话中也总结了这样的规律。文学形象就像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一样复杂,不同的读者从语言的描述中所感受的东西都会不同。初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处于青春期、最富于联想和想象的中学生。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并常常有新的看法。不同主体阅读文本的心理活动也就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记叙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对人物形象及事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因人而异。我们应懂得尊重这“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取代学生的思维,压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如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直觉、经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这决不是所需要的阅读教学。纵观这几年来的中考记叙文阅读所设计的开放性试题,平时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思维,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有独特见解的观点。对此,一方面,平时要增加阅读量。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阅读量主要是依靠课外阅读,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书籍报刊、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类读物,或鼓励学生上网浏览,广采博闻,开阔视野。随着阅读量的增多,学生头脑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提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对句子“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能把花比喻成眼睛?有的学生会想“花上有露珠亮晶晶的”所以像眼睛。也有学生这样想“是不是有的花形状和眼睛相似”等等。对此,我们应启发、引导,当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风吹过来,花瓣上下翻动,就像人在眨眼睛。在这一过程中,或多或少就培养了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是相机指导、点拨。只要点到好处,就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思考的窗户,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四、课内外相得益彰
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师除了着力于课内传授阅读知识外,还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迁移的能力。那种只重视课堂却忽视课外发展或只重视课外而忽略课堂的做法都是不妥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让学生去整合、去探究、去创新,才能真正地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关键词】新课改 记叙文 阅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6-0170-02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其意义的心理历程。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和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在初中各类考试中,记叙文阅读是使用最广泛的题型,尤其是其考试形式有了很大变化。以前大多只考學生的基础知识,如字、词、句的理解,段意的概括。现在的阅读题更多体现人文性、教育性、开放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探索新的方法。
一、记叙文阅读要发扬教学民主精神
教学民主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认识到学生对课文的主观理解可以不求统一,允许学生质疑课文中的观点或老师的讲解,有保留独立见解的权力。当学生的思维和答案超出了教师的设计、安排和期望时,我们不应立即否定学生的思维,不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如果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理由,那就该鼓励。如在上《秋魂》这一课时,就文后的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日光照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这两句话的顺序能否调换一下,为什么?教学参考给的明确答案是不能调换,因为它和前面内容相一致。但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调换,只要把前面相应的内容也调换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全新的见解。倘若教师照搬教参的答案并生硬地让学生接受,那就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死读书,原本是丰富的记叙文阅读教学就变成了一潭死水。为此,教师应努力创造民主的课堂气氛,把过去那种千人一面、千声一腔的课堂还给学生,并让其自己去体会,我们从旁引导就足够了。
二、記叙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
人是有感情的,因而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带有感情。在记叙文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写人叙事的叙事文,无不蕴含着人性的美丑善恶,蕴含着作者对美丑善恶的赞扬与讽刺,使读者得到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升华。新编语文教材在选文上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把那些适合中学生阅读、记载人类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成果的好文章编进教材,让他们享受文化“美味”,促进人文素质与文化素质共同发展。如《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在平实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浓浓的父女之情。文章重点写了爸爸对“我”的深情和盼望“我”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很深沉。文中写父亲不许我逃课的这部分内容,有这样一道题:在你眼中,你认为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读全文人们能感受到父亲表面严厉,实际内心非常爱“我”。写逃课的这部分内容就表现了这位父亲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但后来父亲给“我”送来了棉袄这一情节又让人们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学生读了全文就很容易知道这其中蕴含的父爱,体会了这点,学生就很容易答题了。所以,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是中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的重要任务。
三、记叙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主观看法的培养
从“阅读文本只能是个人行为”这句话当中可知:阅读教学要改变以往教师满堂灌的模式,应该让学生有权利各走各道,按照自己的看法找直觉、经验。如果同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直觉、经验,那就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文本方面。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就说出了这么一个规律: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句话中也总结了这样的规律。文学形象就像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一样复杂,不同的读者从语言的描述中所感受的东西都会不同。初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处于青春期、最富于联想和想象的中学生。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并常常有新的看法。不同主体阅读文本的心理活动也就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记叙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对人物形象及事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会因人而异。我们应懂得尊重这“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取代学生的思维,压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如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直觉、经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这决不是所需要的阅读教学。纵观这几年来的中考记叙文阅读所设计的开放性试题,平时教学中应该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思维,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有独特见解的观点。对此,一方面,平时要增加阅读量。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加阅读量主要是依靠课外阅读,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书籍报刊、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类读物,或鼓励学生上网浏览,广采博闻,开阔视野。随着阅读量的增多,学生头脑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方面,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提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对句子“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能把花比喻成眼睛?有的学生会想“花上有露珠亮晶晶的”所以像眼睛。也有学生这样想“是不是有的花形状和眼睛相似”等等。对此,我们应启发、引导,当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风吹过来,花瓣上下翻动,就像人在眨眼睛。在这一过程中,或多或少就培养了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是相机指导、点拨。只要点到好处,就能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思考的窗户,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四、课内外相得益彰
教育家罗杰斯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因此,教师除了着力于课内传授阅读知识外,还应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迁移的能力。那种只重视课堂却忽视课外发展或只重视课外而忽略课堂的做法都是不妥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让学生去整合、去探究、去创新,才能真正地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