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东路二人台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一员,有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它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它凝聚着人们走西口的历史情缘,已经在蒙汉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关键词:张家口东路二人台起源艺术特点
一、张家口东路二人台的起源
东路二人台产生发展区域为内蒙古的集宁地区以东,河北张家口的坝上一带,主要集中于河北北部的康保县。康保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全县共有15个乡镇、327个行政村,总人口28.3万人。张家口东路二人台在历史上被认为是蒙族、汉族两个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以丝弦坐腔为基础融入汉族民间舞蹈,从而形成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族小戏,它集民歌、民间舞蹈、说唱、器乐等多种音乐元素于一体,是坝上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坝上游牧文化、中原文化、蒙文化相结合的见证,因区别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故称东路二人台。它将流传于民间的真实故事和社会传闻表演出来,多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美好愿望,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热爱。
二、 张家口东路二人台的艺术特点
(一) 东路二人台的表演。张家口东路二人台起初是以民歌和坐腔等形式进行表演,后来吸取了很多“社火”中的表演方式和场景布置,形成了一种多以二个人表演的“走唱”形式。表演者有时一人可以饰演多种角色,演员们通过模拟各种人物形象来介绍表演场景、渲染氛围,说唱结合,时说时唱,载歌载舞,妙趣横生。演员也大都使用地方方言如“串串話”、“顺口溜”、“叠字”、“歇后语”等。再加以表演动作及说唱来描述交代故事内容,曲调明亮高亢,宛如行云流水,舞蹈粗犷有力度,节奏鲜明,具有短小活泼、种类繁多、诙谐幽默等艺术特征。东路二人台一般以叙述为主,加上秧歌、舞蹈等这些地方特色的形体语言来渲染气氛。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表演、说唱等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东路二人台戏剧的开端。
(二) 东路二人台的唱腔。东路二人台的唱腔以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的民歌唱腔为主,且唱词多用比兴,衬词叠字,使用频繁且较早的唱法被称为“高打低唱”。东路二人台演唱时,宛转悠扬、优美动听,拖腔使用中的上下滑音、装饰音、加上衬字衬词等,使旋律走向十分丰富,气氛烘托明显。
(三)东路二人台的内容分类
三、二人台剧目分为“硬码戏”和“带鞭戏”
无论是哪种剧目,多数都与人们的思想、生活内容、生活方式追求的道德标准等密不可分,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 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在舞台上的说唱表演,反映劳动人民在旧社会苦难悲凉的生活。主要代表剧目如《走西口》、《打金钱》、《水刮西包头》等。在剧目《走西口》中,男主人公太春出场时唱到:咸丰正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钱的人粮满仓,受苦人一个一个真可怜。开场直奔主题,概述了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曲调悲凉,令人感叹。
(二)揭露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这类剧目的代表作品有《探病》、《卖碗》等。如剧目《探病》中,通过刘干妈对自己凄惨身世、悲惨婚姻的描述,深刻的揭露了对劳苦人民在旧社会中的欺凌压迫。
(三) 描写下层人民在生活中的美好爱情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代表作有《打樱桃》、《五哥放羊》等。如剧目《五哥放羊》中,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从优美的去掉中处处展现男女主人公互敬互爱、恩恩爱爱,甜美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四)描述历史事件。这类剧目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歌颂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如剧目《下山》取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唯美的爱情故事。
四、东路二人台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方言则是语言的变体。东路二人台是以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方言来演唱的。剧种在其雏形阶段都表现为地方戏这种艺术形式。东路二人台区别于地方戏最明显的特征为将方言带入声腔内,使声腔发生变化。如川剧包含了昆、高、绑、黄四种声腔,再加上民间小戏。东路二人台唱词中多用方言土语,口语化特征明显。如剧目《卖菜》中一段唱词:“阳婆上来照山红,挑起个菜担出家门。”东路二人台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反映了人们的思想、生活内容、追求的道德标准,具有河北坝上康保及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民间的乡土气息,内容大部分都是描述劳动人民生活、斗争、爱情和美好愿望的。因为所处地区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东路二人台的唱念用张家口及坝上康保地区方言居多。二人台对白句中,地方口语在句尾语气词中的运用较多,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吧”、“吗”、“呢”等。东路二人台的歌词中也运用了很多衬字、比喻、排比等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使得演员在演唱时更为生动活泼、幽默搞笑,更表达出张家口坝上人民的一种强烈而率直的性格和情感,增强了二人台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王芳,邢野.东路二人台艺术集成[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2]邢野.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3]王亮.张家口历史文化读本[M].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
关键词:张家口东路二人台起源艺术特点
一、张家口东路二人台的起源
东路二人台产生发展区域为内蒙古的集宁地区以东,河北张家口的坝上一带,主要集中于河北北部的康保县。康保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全县共有15个乡镇、327个行政村,总人口28.3万人。张家口东路二人台在历史上被认为是蒙族、汉族两个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以丝弦坐腔为基础融入汉族民间舞蹈,从而形成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族小戏,它集民歌、民间舞蹈、说唱、器乐等多种音乐元素于一体,是坝上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坝上游牧文化、中原文化、蒙文化相结合的见证,因区别于内蒙古呼和浩特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故称东路二人台。它将流传于民间的真实故事和社会传闻表演出来,多反映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美好愿望,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热爱。
二、 张家口东路二人台的艺术特点
(一) 东路二人台的表演。张家口东路二人台起初是以民歌和坐腔等形式进行表演,后来吸取了很多“社火”中的表演方式和场景布置,形成了一种多以二个人表演的“走唱”形式。表演者有时一人可以饰演多种角色,演员们通过模拟各种人物形象来介绍表演场景、渲染氛围,说唱结合,时说时唱,载歌载舞,妙趣横生。演员也大都使用地方方言如“串串話”、“顺口溜”、“叠字”、“歇后语”等。再加以表演动作及说唱来描述交代故事内容,曲调明亮高亢,宛如行云流水,舞蹈粗犷有力度,节奏鲜明,具有短小活泼、种类繁多、诙谐幽默等艺术特征。东路二人台一般以叙述为主,加上秧歌、舞蹈等这些地方特色的形体语言来渲染气氛。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表演、说唱等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东路二人台戏剧的开端。
(二) 东路二人台的唱腔。东路二人台的唱腔以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的民歌唱腔为主,且唱词多用比兴,衬词叠字,使用频繁且较早的唱法被称为“高打低唱”。东路二人台演唱时,宛转悠扬、优美动听,拖腔使用中的上下滑音、装饰音、加上衬字衬词等,使旋律走向十分丰富,气氛烘托明显。
(三)东路二人台的内容分类
三、二人台剧目分为“硬码戏”和“带鞭戏”
无论是哪种剧目,多数都与人们的思想、生活内容、生活方式追求的道德标准等密不可分,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 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在舞台上的说唱表演,反映劳动人民在旧社会苦难悲凉的生活。主要代表剧目如《走西口》、《打金钱》、《水刮西包头》等。在剧目《走西口》中,男主人公太春出场时唱到:咸丰正五年,山西遭年限;有钱的人粮满仓,受苦人一个一个真可怜。开场直奔主题,概述了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曲调悲凉,令人感叹。
(二)揭露旧社会的腐败和黑暗。这类剧目的代表作品有《探病》、《卖碗》等。如剧目《探病》中,通过刘干妈对自己凄惨身世、悲惨婚姻的描述,深刻的揭露了对劳苦人民在旧社会中的欺凌压迫。
(三) 描写下层人民在生活中的美好爱情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代表作有《打樱桃》、《五哥放羊》等。如剧目《五哥放羊》中,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从优美的去掉中处处展现男女主人公互敬互爱、恩恩爱爱,甜美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
(四)描述历史事件。这类剧目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歌颂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如剧目《下山》取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二人唯美的爱情故事。
四、东路二人台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方言则是语言的变体。东路二人台是以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方言来演唱的。剧种在其雏形阶段都表现为地方戏这种艺术形式。东路二人台区别于地方戏最明显的特征为将方言带入声腔内,使声腔发生变化。如川剧包含了昆、高、绑、黄四种声腔,再加上民间小戏。东路二人台唱词中多用方言土语,口语化特征明显。如剧目《卖菜》中一段唱词:“阳婆上来照山红,挑起个菜担出家门。”东路二人台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反映了人们的思想、生活内容、追求的道德标准,具有河北坝上康保及内蒙古地区的民族民间的乡土气息,内容大部分都是描述劳动人民生活、斗争、爱情和美好愿望的。因为所处地区和历史文化的影响,东路二人台的唱念用张家口及坝上康保地区方言居多。二人台对白句中,地方口语在句尾语气词中的运用较多,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吧”、“吗”、“呢”等。东路二人台的歌词中也运用了很多衬字、比喻、排比等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使得演员在演唱时更为生动活泼、幽默搞笑,更表达出张家口坝上人民的一种强烈而率直的性格和情感,增强了二人台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王芳,邢野.东路二人台艺术集成[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2]邢野.中国二人台艺术通典[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3]王亮.张家口历史文化读本[M].中国文化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