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正成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我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精选网络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知识背景
1.制作电子课本。给课文重难点的字词句设置相应的链接内容。超链接的内容可以是相应的解释、图片、视频、网站等。如浙教版第十册《秦始皇兵马俑》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从西安出发,经过骊山,向东行10多千米,便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该段介绍的是地理位置,尽管语言简练,表达清晰,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背景,很难形成直观的表象,感受自然就比较肤浅。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就可以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处链接上相应的地理示意图。这样,读了文字的描述,看了地图的示意,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设置专题分类。有些课文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课文,这就需要在文本之外设置专项的内容加以拓展。如浙教版第九册《长城》—文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长城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件栏里设置了“我游长城”的板块。在这一板块内设置了风光馆、历史馆、建筑馆、诗文馆、歌曲馆等五个专题内容。供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上网浏览,多方了解。
二、巧用网络平台,创设师生互动的多样形式
1.质疑深究环节。在预习课文或初读质疑的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有效运用网络平台提出疑问;在深读探究阶段,也可以就重点的语段写下自己的体会。如教学《万里长城》一文时,在研读阶段,根据长城的三个特点分为三个研读主题,由学生重点自选一个主题,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完成研读。如第一个研读主题:读语句,看资料,你能从哪些语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请在主题交流区内,做上读书记号,写上理由或感想。意在通过重点语句的朗读琢磨,网络资源的补充,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领会语句的表达方法。每个主题导读页面上,都设置了相应的超级链接,学生可点击进入交流区进行交流。其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自选主题,考虑到课堂时间的局限性,这样可以发挥学生分工协作,交流共享的作用;二是让学生把感想写在交流平台上,教师能及时观察到每个学生对重点语句的切实感悟,而且增强了交互性,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
2.读写结合环节。阅读教学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此环节中运用网络平台,就能迅速反馈全班同学的学习结果,不但学生之间能达成共享,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调控,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陛。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一文时,第三环节是拓展资源,想象表达。在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表达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已有的大量兵马俑图片,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想象写话。十分钟时间,大多数同学均能复制所选的图片,完成相应的一段作品,而且能迅速阅读到同学间的作品。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互促共进。传统读写结合的手段,由于运用了网络技术,教学效率明显有了提高。
三、运用网络技术,打通课堂内外的交互瓶颈
1.实现朗读教学的内外连接。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要把朗读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难度较大。如《秦始皇兵马俑》一文第三节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场面的紧张感和民族的自豪感,这个目标的达成是有难度的,因为很多感觉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清楚。在这里,笔者尝试运用电子教室,人手一台电脑,让学生先各自静听感受音乐所创设的氛围(切合文本的音乐),再融情朗读。使音乐不仅仅只停留在传统教学中烘托渲染的作用,而成为学生朗读品味课文的情感引子,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感悟,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2.实现表达训练的内外连接。笔者努力探索课内外结合途径,针对具体的课文,要求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小练笔。网络提供相关信息,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基础,自由选择表达内容。这又是一次学生转化文本语言,积累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3.实现学习方式的内外连接。很多时候,一节课的结束,不应该是学习的终结,而应该是在高一层次上新探究的开端。因此,引导学生再次质疑,继续发贴提问,深入探究,再进一步地合作交流,如学习《秦始皇兵马俑》后,学生的心中肯定还会产生一系列奇怪的问题,此时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觉地浏览相关网站,更深入了解兵马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以上种种手段,就是凭借网络平台,使语文学习超越四十分钟的课堂时空,使课内外有机结合,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升自学能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切实地感受到整合的关键点是实用、够用、巧用,应该立足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为目标,努力发挥网络开放、互动、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使网络技术和语文传统教学各展所长,相得益彰,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精选网络资源,拓展语文教学的知识背景
1.制作电子课本。给课文重难点的字词句设置相应的链接内容。超链接的内容可以是相应的解释、图片、视频、网站等。如浙教版第十册《秦始皇兵马俑》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从西安出发,经过骊山,向东行10多千米,便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该段介绍的是地理位置,尽管语言简练,表达清晰,但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背景,很难形成直观的表象,感受自然就比较肤浅。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就可以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处链接上相应的地理示意图。这样,读了文字的描述,看了地图的示意,学生的头脑中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设置专题分类。有些课文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尤其是写景状物类的课文,这就需要在文本之外设置专项的内容加以拓展。如浙教版第九册《长城》—文有其特定的精神内涵。教学中,笔者充分运用长城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课件栏里设置了“我游长城”的板块。在这一板块内设置了风光馆、历史馆、建筑馆、诗文馆、歌曲馆等五个专题内容。供学生在初读课文后,上网浏览,多方了解。
二、巧用网络平台,创设师生互动的多样形式
1.质疑深究环节。在预习课文或初读质疑的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有效运用网络平台提出疑问;在深读探究阶段,也可以就重点的语段写下自己的体会。如教学《万里长城》一文时,在研读阶段,根据长城的三个特点分为三个研读主题,由学生重点自选一个主题,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完成研读。如第一个研读主题:读语句,看资料,你能从哪些语句读出长城的气魄雄伟?请在主题交流区内,做上读书记号,写上理由或感想。意在通过重点语句的朗读琢磨,网络资源的补充,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领会语句的表达方法。每个主题导读页面上,都设置了相应的超级链接,学生可点击进入交流区进行交流。其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自选主题,考虑到课堂时间的局限性,这样可以发挥学生分工协作,交流共享的作用;二是让学生把感想写在交流平台上,教师能及时观察到每个学生对重点语句的切实感悟,而且增强了交互性,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
2.读写结合环节。阅读教学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此环节中运用网络平台,就能迅速反馈全班同学的学习结果,不但学生之间能达成共享,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调控,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陛。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一文时,第三环节是拓展资源,想象表达。在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表达特色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已有的大量兵马俑图片,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想象写话。十分钟时间,大多数同学均能复制所选的图片,完成相应的一段作品,而且能迅速阅读到同学间的作品。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互促共进。传统读写结合的手段,由于运用了网络技术,教学效率明显有了提高。
三、运用网络技术,打通课堂内外的交互瓶颈
1.实现朗读教学的内外连接。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对理解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要把朗读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着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难度较大。如《秦始皇兵马俑》一文第三节的教学,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场面的紧张感和民族的自豪感,这个目标的达成是有难度的,因为很多感觉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清楚。在这里,笔者尝试运用电子教室,人手一台电脑,让学生先各自静听感受音乐所创设的氛围(切合文本的音乐),再融情朗读。使音乐不仅仅只停留在传统教学中烘托渲染的作用,而成为学生朗读品味课文的情感引子,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感悟,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2.实现表达训练的内外连接。笔者努力探索课内外结合途径,针对具体的课文,要求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外小练笔。网络提供相关信息,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基础,自由选择表达内容。这又是一次学生转化文本语言,积累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
3.实现学习方式的内外连接。很多时候,一节课的结束,不应该是学习的终结,而应该是在高一层次上新探究的开端。因此,引导学生再次质疑,继续发贴提问,深入探究,再进一步地合作交流,如学习《秦始皇兵马俑》后,学生的心中肯定还会产生一系列奇怪的问题,此时引导学生在课外自觉地浏览相关网站,更深入了解兵马俑,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以上种种手段,就是凭借网络平台,使语文学习超越四十分钟的课堂时空,使课内外有机结合,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升自学能力。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切实地感受到整合的关键点是实用、够用、巧用,应该立足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为目标,努力发挥网络开放、互动、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使网络技术和语文传统教学各展所长,相得益彰,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