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中学的导师制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xxhj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风中学导师制推出的背景
  和风中学地处珠海市比较偏远的斗门镇,建校有二百四十多年,可谓历史悠久,在发展的路上几经坎坷。几年前,孙仲钦老师任和风中学校长后,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发展已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如不能乘势而上,就可能要“一蹶不振”,因此提出我们要大发展,在学校内涵外延上全面发展。主管教学的张其中副校长顺势提出实施导师制,以求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和风中学导师制的基本内涵
  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互动的教学模式”这一教育新理念的支撑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推出具有和风特色的“导师制”。
  和风中学实施“导师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全员德育工作(绝大部分教师都要求参与,每个导师搭配2—6名学生),让学生在更细心的呵护下,健康成长。二是扶优补差,突出拔尖工作,创造学校的“亮点”。三是以老(经验)带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校安排年长的、有经验的教师帮带年轻教师,热心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并通过这种指导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通过“导师制”,培养一批名教师、骨干教师,打造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五是通过“导师制”,总结有关教学经验,撰写论文,逐步形成学校的教学特色,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理论水平。
  
  导师制的理论基础
  中学导师制作为一种新型的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是在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对人才培养活动的需求、认真反思传统育人模式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途径之一。
  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其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则凸现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动力特性。因此,在教育领域引入“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由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它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传统的“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它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切实遵循好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观念中,人即是社会的人,社会也是人的社会,即人不仅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该突破当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个体层面的含义。从人的社会属性角度出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作为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惠及全体受教育者,甚至是全体社会公民,也即指“人人都要全面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是一种尊重个性发展的社会全体全面发展。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第二层面含义。
  据此理解,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前提,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则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
  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是构成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本质要素。它是在个体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所谓素质教育则是对受教育者实行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偶然提出来的,也不是权宜之计。它是迎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挑战和国内急需人才的呼唤的产物。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人们可以赋予它不同的内容。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在《纲要》中有明确规定, 就是“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这个完整的素质结构中,身体心理素质是物质基础,文化科学和劳动技能素质是必要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方向、灵魂。各种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素质教育为导师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学思想中的一种处理教学中的个体差异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积极倡导并十分重视因材施教。由于孔子在教育、教学中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朱熹就将其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后来简化为“因材施教”,成为我国古代教育、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
  “因材施教”告诉我们: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等等。
  “因材施教”并非是要(也不可能)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因材施教能有效克服现行的班级教学的许多弊病,是推动导师制的强有力支撑。
  
  和风中学导师制的运作模式
  在我国,“导师制”本是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导师一般带一名或几名学生,负责其研究学习,包括授课、研究指导、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并对其思想、行为负责教育。另外,本科生在毕业前也指派导师,主要是负责指导学生的论文(设计)选题,论文(设计)撰写和论文(设计)答辩。
  如何借鉴高等教育的“导师制”,将其引入基础教育阶段,并形成一种模式,很值得研究。我们的一些做法如下。
  1、时间:以学年为单位,学年开始第一个月---9月确立名单,10月第二年5月过程跟踪,6月结题。如有工作延续的,可顺延至下一学年。
  2、组织形式:以级组、科组(备课组)为单元构成双线网络,级组侧重于班主任管理方面,科组侧重于教学方面。
  3、师师结合、师生结合:
  (1)师师结合,既有侧重管理的班主任方向的,也有侧重教学的科任方向,1名导师配对1名辅导对象(最多2名)。
  (2)师生结合,既有“师—师—生”的结合,也有单独的“师—生”结合,1名导师至少跟踪2名学生。
  (3)结合方式既可自由双向选择,也可指定搭配。
  4、导师任务:除了做好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同时对所辅导的老师或学生开展教与学的个性培养、成长规划等,促使跟踪对象全面素质的提高,要求既有过程记录,又有个案分析等(每个学期期末各收相关资料1次)。
  5、辅导对象的要求:
  (1)老师方向:每周听导师课至少1节,与导师集体备课至少1次,每学期至少完成相应的论文或个案至少1篇,导师安排的其他教研事宜。
  (2)学生方向:除了正常的学习外,接受导师的个别辅导,进行导师安排的各种活动。
  6、其他:
  (1)学校制定相关制度如工作方案、奖惩细则等,跟踪表,每年工作规划、总结,级组、科组拟定相应计划,撰写相应总结等。
  (2)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30%的学生要参与活动中,面向老师的导师应具有中级或以上职称。
  
  导师制的意义、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应试教育的牵引,围绕考试的指挥棒,只重视课堂教学和升学率,采取强制性灌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人的全面培养。我们认为“导师制”的实施,导师在以全体学生为授课对象的同时,对个别学生因人培养,有助于学生个性、人格的发展和心理健康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并克服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弊端。可以说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对教育的新要求,在中学实施“导师制”十分必要。
  1、导师制有利于人才个性培养
  人类的教育就教育主体与客体结合的形式来说,教育组织型式走过了由个别教育组织型式(私塾教学)到学生集体受教育的组织型式(班级授课)这样一个演变。“正像简单协作是人类生产社会化生产的起点一样,集体教育制度的出现揭开了教育过程社会化的序幕。它把学生集体作为教育对象,开辟了从外延上提高教育效率的途径;但在把学生集体作为教师与各个学生之间的中介时,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疏远化与抽象化,衍生出教育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矛盾。”
  班级授课制提倡的是教育的共性,“教师不作个别教学,只同时一次去教所有的学生”。 这样就在因材施教,培养人的个性上受到了限制。而一个民族需要一定的共性,这样才有民族凝聚力,但更多的是需要个性,这样才会有创新意识,有积极性和创造性。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因此,培养人的个性,极大程度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是今天教育的关键所在,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
  由于人的个性自小养成,因此要培养人才个性就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中学阶段是一个人建立独立人格的阶段,亦是人的个性培养的最佳时期。在中学推行“导师制”,由导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生物原始条件和环境影响条件),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2、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平等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率。
  (1)现代社会生活对成年人心理的损伤,并未绕过正处于花季、雨季、雾季的中学生们,本应无忧无虑,身心愉快成长的他们,在升学的压力,学习的紧张,教师的管教,家长的唠叨中被无形地杀戮着心灵,于是他们有了心理不适的种种感觉。大量的调查表明,当代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心理不健康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有的甚至因心理扭曲走向犯罪。为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导师制”的出现,导师将给处于雾季的中学生们急需的心理呵护,促进他们养成健康的心里。
  (2)学生认知过程其实就是其对社会道德规范、科学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时总是会先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解释它,赋予它意义。然后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用言语形式或其它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他人的主张。在做对比分析后,对所接触的各种知识进行再认识、再定义,并把它安放到自己的经验结构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完成认知的重新建构。
  导师作为一种社会元素的介入,则可以起到一种缓冲或桥梁的作用。学校在安排导师的时候,只是向学生提供导师的名单,学生有选择导师的自主权。从学生选定导师的那一刻起,导师便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任务之一就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充满关怀的、能平等对话的交往环境。摘掉“权威”冠冕的老师,不再是真理的代表,也不是标准的化身,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世界中去,与学生真诚地交流思想;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自主独立的基础上,以辅导者(朋友)的立场,和学生一起去讨论、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排除学生眼中老师是制度和规范的化身的认识,凭借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制度和规范解构,把教育延伸到生活中来,以大量的平常的生活事件为载体,把静态的文本律条转变为动态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建构道德网络、获取各种知识。
  由权威式的概念、条文的集体灌输到师生间个体平等对话的交流,其过程由老师的“教”到学生的领悟、习得,其效率和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平等对话交流的氛围必然会让学生容易接受,从而自觉积极地去进行实践,真正起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这样的“传道授业”方式,自然就会受到学生的接受和欢迎。
  此外,我们还必须要营造一个全方位育人的环境,通过各类生活事件让学生去“习得”和“领悟”。一旦全校的教师都加入到导师的行列中来,通过宣传,使“全员育人”的观念深入人心;设置岗位,建设全校全方位导师制;落实各自责任,教师、学生自主选择帮学对象,进行分类指导,必将形成 “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育人氛围,强化教育的网络系统,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爱因斯坦也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们期待着在不远的将来,导师制能为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赢得可喜的局面。
  3、导师制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在改变和健全教师的教育功能,对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未来的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灌输知识的导管,只重智育,“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将克服。教师将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功能向多功能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导师。正如卢梭所说:“我宁愿把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
  我们认为,师生之间不仅是课堂 40分钟的师生关系,而且是课后心与心沟通的朋友关系。现代网络技术已经使教育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提供了方便,电话、电脑都是师生除去面对面交流而行之有效的交流方式。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应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家长以外的监护人,成为学生的心理呵护者。
  导师制,也是对所有教师的严峻考验。教师变成“导师”,所有老师,包括任课老师和班主任,都要从导“学”走向导“育”,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的前途负责。
  这样,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素质必定得到提高。
  几年实践告诉我们:学校近几年连续被评为市教学质量一等奖,德育先进单位,市、省绿色学校等等,社会声誉越来越好,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导师制的实施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期待,期待导师制盛开更加灿烂的花朵!
  我们期待,期待教育的春天里洋溢着导师制的芬芳!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行业得益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而迎来新的契机,建筑工程建设面临更高标准与要求.作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造价控制关乎到建筑工程能否顺
心血管疾病又可以称之为循环系统类的疾病,循环系统指的是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具体器官以及组织,主要包含:血管(动脉、静脉以及微血管)以及心脏等,进行细分,主要包含急性以及慢
目的 探讨在美学设计的基础上,采用脂肪技术矫正先天性“菱形”面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对165例先天性“菱形”面形的女性求美者,首先行面部的美学设计,
目的 观察富集纳米脂肪注射治疗下睑“黑眼圈”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自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1例下睑“黑眼圈”患者,均给予双侧下睑皮下注射经高速离心后富集的纳米脂肪
目的:分析1.55%或1.69%高渗盐水联合甘露醇等脱水药治疗颅内压增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颅脑外伤、自发性脑出血等疾病导致颅内压增高病例40例,将患
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要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是这样写的:rn"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
目的:分析针对社区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二甲双胍+饮食疗法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以糖尿病患者72例为对象,分为参照组36例与研究组36例,参照组实施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
10月28日,北京顺义区第一中学新落成的报告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验研究》结题成果交流和学术研讨会召开,近两百位参会领导、校长、教师代表到会。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到会祝贺,他说,中小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实验研究课题抓住了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当前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网络时代、全球一体化的
只要是经常关注高考、中考信息的人,就会发现,在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试卷的阅读理解题目中,经常出现一个作家的名字--厉彦林.他的文章以纯情飘逸见长,越来越多的读者感觉到,读
长期以来,专家、学者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定位、政策走向、与公办教育的关系等基础性问题始终争论不止.最近出台的对这些基础性问题作了全面阐释.笔者以为“补充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