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师权威淡化、学生个性张扬的时代,职校教育中师生冲突难以避免。教师应认真分析冲突的原因,并积极转换角色,采用新型的交往方式,拓展沟通渠道,运用合作的处理方式,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化解冲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职校;师生冲突;原因;对策
师生冲突是指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师生之间为了维护各自利益而采取公开或隐蔽的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的互动。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存在师生冲突,但以职校为甚。在职校,学生对教师“不敬”的事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学生难管”几乎成了职校教师的口头禅。师生冲突,特别是对抗性的冲突容易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
一、师生冲突的类型分析
对于师生冲突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从教师角度去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教师的过错引起的冲突。
1.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学生;2.教师的个人情绪不佳,把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和不满发泄到学生身上;3.教师有个人偏见,处理问题有失公允;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差错,但强词夺理,顾及自身面子,拒不认错。
从我校师生冲突情况分析,以教师的处理问题不公平和教师的污辱性言词批评学生引起的师生冲突最多。职校阶段的学生无论在心智或认知方面都开始逐渐成长,他们开始要求独立自主,要求师生关系平等、互惠和合作。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渴望教师能一视同仁。从冲突的强度看,以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比较严重缺点的后进生与教师发生的冲突最为激烈。这些学生,往往自我约束力差,在初中甚至在小学就是学业上的失败者,受到的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因此,他们往往自卑感强,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违纪事件也常有发生。而教师,又习惯给他们贴标签,以致容易犯下可以容忍和袒护好的学生,而抓住“后进生”的问题却丝毫不放松的错误。久而久之,在“后进生”和教师之间便会埋下仇恨的种子,“后进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状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就会直接外显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从而导致师生冲突的发生与激化。
二、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1.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控制者的角色。“我已经做出的决定你们必须执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凭借其在学校中的地位行使自己的控制权。通过规训和命令等手段维持着这一权威,使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在教师的观念中自己比学生高,自己是真理的化身,因而强调学生对教师的遵从。“我说的你必须听”,作为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必须做到“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然而,人无完人,如果教师批评错了怎么办?会不会道歉?大部分教师也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全对,肯定会有批评错的地方,但是在学生面前,一般都不会认错。因为教师担心在学生面前认错,自己在学生面前就没有威信了,这样就会遭遇更多学生的反抗。
2.教师采用专制的领导方式。在学校,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教师往往采取命令、警告、威胁、训诫、责备、讽刺甚至体罚等措施,这类措施虽然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秩序,但具有逼迫学生就范的色彩。这种专制式的课堂控制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引发学生与教师的对抗。
(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消减
1.传统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促使教师教化权威的淡化。在传统教育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并逐渐形成习俗,渗透到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形成强大的教师权威。然而,我国目前正处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过渡之中,国民的文化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最为关键的是,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将由传统的礼俗社会向现代化的法理社会转变。在法理社会中,法律规则为人们设定好了行为的方式,它塑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和作为生活世界一部分的我们的过程,将每个人某种程度上的思想感情以及行为进行了标准化、规则化。在这种状况下,原本教师的教化权力受到法律规则的挑战,教师的权威毫无疑问受到质疑,教师的行为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
2.知识信息化挑战着教师的知识权威。本世纪以来,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浪潮般的信息已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此时作为上一代的教师凭借原有知识已很难适应,甚至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覺;而年轻一代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凭借他们所特有的自信和果断,不断开拓自己的新视野,老一代要向年轻一代学习的年代已经到来。学生通过大众传媒可以越来越多地获取到教师本人尚未占有的知识。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往往不是先学于学生,而是同学于学生,乃至后学于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师生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正在丧失。
(三)教师所推祟的价值观念学生不再认同
1.教师的“社会本位”观念和学生的“个人本位”思想的冲突。随着社会的转型,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个体的合理利益和需求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个体的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得到了应有的弘扬。今天的职校生已经意识到自我价值观念的存在意义,表现为自主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个人生活。有专家调查表明,在有关自己问题的决策上,只有极少数职校生(1.5%)希望由“父母做主”,大多数职校生(70.4%)希望在“向父母征求意见后自己做主”;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时,如果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只有极少数的职校生(4.8%)会“直接听从父母的意见”;在选择人生道路上,多数职校生(87.4%)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
2.教师“一元”价值观受到学生“多元”价值观的挑战。改革开放以前,在当时高度整合的社会体系中,意识形态高度集中,学校教师的要求就是学生的追求,教师推崇与提倡的,就是学生所追求的。而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不同的主体在经济利益、理想信念、政治选择和目标追求方面都有所不同,组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格局,引起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的多元化。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和复杂的社会舆论及家庭中家长的价值观念同时对学生产生影响,他们在多种价值导向和自身追求中选择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与学校教师要求的价值观念有些是一致的,有些却不一致,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取向。当教师要求学生放弃自身的价值取向而遵循教师的价值观念时,如果学生对教师教导的价值观念不认可、不顺从,师生冲突就容易发生。
三、教师化解师生冲突的策略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
师生冲突的发生与社会转型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发生改变有很大关系。在当今日益民主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控制者的形象,而应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也就是说教师既要维持学校的秩序,又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首先是社会的代理人,为社会负责,正如杜威所说,“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而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其次,教师的工作应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的,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应指导者,要组织活动并创造条件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他也是一位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和参与学生的生活中学习。
(二)教師要采用尊重、理解的师生交往方式
1.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只会伤及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尊重学生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只有在得到教师的认可时才能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学生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教师肯定并接纳学生合理的需要,甚至在学生合理需要满足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充分被重视感和被尊重感,并因而产生一种被接纳感和安全感。尊重学生要求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心理学家哈里斯等人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态度或较高期望,其与学生相处时的心理气氛也较融洽和谐。受到教师积极期望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是积极接纳并认可的,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促进其积极自我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学生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
2.理解学生。理解是人进入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性交往的基础。理解的前提是了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人们由需要而产生动机,由动机而产生行动,从行动的结果中得到满足,人们的行为是以需要为起点的。所以,教师如果想了解、掌握并引导学生的行为就必须了解、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有当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可能产生对教师的信从关系。可以通过立场的置换进行理解,教师试着通过人物、身份的置换,倾听对方的话语,经历和体验对方的经历和体验。这样教师才能公正判断学生的言行、思想和需要,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关系之中。这种移情理解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客观世界的态度。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以自我为中心或主观臆断造成对学生的误解而引发冲突。理解学生才会觉得学生可爱,才不会抓住学生的“小辫子”不罢手,不会逼迫学生认错,采取罚站、罚抄过量作业、停课等等激化冲突的手段。
(三)教师要拓展与学生的沟通渠道
学生的情感、思想、尊严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心声需要有正常表达的渠道,教师应该鼓励个人声音的传播,反对以身份、地位和角色的眼光来约束和压制学生。师生的沟通渠道除了采用学生周记、班级日志,校方学生意见箱,校长开放日等传统手段,使学生得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宣泄不满情绪以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当前,网络建设步伐正在加快,网络已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教师应该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私密性、隐蔽性和平等性等特点,积极拓宽沟通渠道。如设立网上公开的邮箱让学生提意见或建议,还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网上聊天的特点开通网上聊天热线。网上聊天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倾诉宣泄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缓解不良情绪,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
(四)教师要运用合作的方式处理冲突
当冲突不能得到有效处理时,会伤害学生的感情,破坏师生关系,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采取恰当方式处理师生冲突,而合作是解决冲突的最有效方式。采用这一方式,既可考虑自己的要求被满足的程度,又可考虑如何满足他人的利益,能够使双方澄清各自的差异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迁就对方的观点。这时,双方的目标都能得以实现,这是一种“双赢”的方案。
(五)教师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需求
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定学生优劣的作法,使得很多学习成绩不佳,而在其他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得不到展示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学校中没有成功的体验,只有沮丧的记录,容易对学校、对教师产生抵触和对抗。有证据表明,造成学生消极态度以及惹事生非或畏缩不前行为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学校环境。因而,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心理需求,创建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可以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地看待自己、看待学习,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如学校的运动会、艺术节、演讲比赛、篮球赛等,作为教师,要组织班干部和团员,想方设法地调动全班学生,分工合作、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以集体为荣,以能在这个团体与其他成员合作为荣,增强班级荣誉感。
参考文献:
[1] 石明兰.师生冲突的特点及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6):7-8.
[2] 陈桂生.略论师生关系问题[J].教育科学,1993,(3).
[3] 赵样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1:12.
[4] 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2:251.
关键词:职校;师生冲突;原因;对策
师生冲突是指在现实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由于价值观、目标、地位、资源多寡等方面的差异,师生之间为了维护各自利益而采取公开或隐蔽的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的互动。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都存在师生冲突,但以职校为甚。在职校,学生对教师“不敬”的事时有发生,包括当面顶撞老师、背后谩骂老师,严重者甚至与老师动手。“学生难管”几乎成了职校教师的口头禅。师生冲突,特别是对抗性的冲突容易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甚至影响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
一、师生冲突的类型分析
对于师生冲突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从教师角度去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教师的过错引起的冲突。
1.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学生;2.教师的个人情绪不佳,把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和不满发泄到学生身上;3.教师有个人偏见,处理问题有失公允;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差错,但强词夺理,顾及自身面子,拒不认错。
从我校师生冲突情况分析,以教师的处理问题不公平和教师的污辱性言词批评学生引起的师生冲突最多。职校阶段的学生无论在心智或认知方面都开始逐渐成长,他们开始要求独立自主,要求师生关系平等、互惠和合作。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渴望教师能一视同仁。从冲突的强度看,以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都有比较严重缺点的后进生与教师发生的冲突最为激烈。这些学生,往往自我约束力差,在初中甚至在小学就是学业上的失败者,受到的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因此,他们往往自卑感强,没有很高的学习兴趣,违纪事件也常有发生。而教师,又习惯给他们贴标签,以致容易犯下可以容忍和袒护好的学生,而抓住“后进生”的问题却丝毫不放松的错误。久而久之,在“后进生”和教师之间便会埋下仇恨的种子,“后进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状态。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就会直接外显于学生的不良行为,从而导致师生冲突的发生与激化。
二、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定位存在偏差
1.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控制者的角色。“我已经做出的决定你们必须执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凭借其在学校中的地位行使自己的控制权。通过规训和命令等手段维持着这一权威,使学生处于被支配地位,要求学生无条件服从。在教师的观念中自己比学生高,自己是真理的化身,因而强调学生对教师的遵从。“我说的你必须听”,作为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必须做到“说一就是一,说二就是二”。然而,人无完人,如果教师批评错了怎么办?会不会道歉?大部分教师也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全对,肯定会有批评错的地方,但是在学生面前,一般都不会认错。因为教师担心在学生面前认错,自己在学生面前就没有威信了,这样就会遭遇更多学生的反抗。
2.教师采用专制的领导方式。在学校,当学生违反纪律时,教师往往采取命令、警告、威胁、训诫、责备、讽刺甚至体罚等措施,这类措施虽然能够有效地控制课堂秩序,但具有逼迫学生就范的色彩。这种专制式的课堂控制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引发学生与教师的对抗。
(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消减
1.传统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促使教师教化权威的淡化。在传统教育中,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说,并逐渐形成习俗,渗透到人们的意识形态中,形成强大的教师权威。然而,我国目前正处在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过渡之中,国民的文化基础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最为关键的是,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将由传统的礼俗社会向现代化的法理社会转变。在法理社会中,法律规则为人们设定好了行为的方式,它塑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和作为生活世界一部分的我们的过程,将每个人某种程度上的思想感情以及行为进行了标准化、规则化。在这种状况下,原本教师的教化权力受到法律规则的挑战,教师的权威毫无疑问受到质疑,教师的行为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
2.知识信息化挑战着教师的知识权威。本世纪以来,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浪潮般的信息已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此时作为上一代的教师凭借原有知识已很难适应,甚至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覺;而年轻一代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凭借他们所特有的自信和果断,不断开拓自己的新视野,老一代要向年轻一代学习的年代已经到来。学生通过大众传媒可以越来越多地获取到教师本人尚未占有的知识。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往往不是先学于学生,而是同学于学生,乃至后学于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师生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正在丧失。
(三)教师所推祟的价值观念学生不再认同
1.教师的“社会本位”观念和学生的“个人本位”思想的冲突。随着社会的转型,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个体的合理利益和需求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个体的自主意识和主体精神得到了应有的弘扬。今天的职校生已经意识到自我价值观念的存在意义,表现为自主意识增强,追求独立人格,注重自我感受,崇尚个人生活。有专家调查表明,在有关自己问题的决策上,只有极少数职校生(1.5%)希望由“父母做主”,大多数职校生(70.4%)希望在“向父母征求意见后自己做主”;在处理自己的问题时,如果与父母意见不一致,只有极少数的职校生(4.8%)会“直接听从父母的意见”;在选择人生道路上,多数职校生(87.4%)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
2.教师“一元”价值观受到学生“多元”价值观的挑战。改革开放以前,在当时高度整合的社会体系中,意识形态高度集中,学校教师的要求就是学生的追求,教师推崇与提倡的,就是学生所追求的。而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不同的主体在经济利益、理想信念、政治选择和目标追求方面都有所不同,组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格局,引起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评判标准的多元化。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和复杂的社会舆论及家庭中家长的价值观念同时对学生产生影响,他们在多种价值导向和自身追求中选择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与学校教师要求的价值观念有些是一致的,有些却不一致,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取向。当教师要求学生放弃自身的价值取向而遵循教师的价值观念时,如果学生对教师教导的价值观念不认可、不顺从,师生冲突就容易发生。
三、教师化解师生冲突的策略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
师生冲突的发生与社会转型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发生改变有很大关系。在当今日益民主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必须改变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控制者的形象,而应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指导者。也就是说教师既要维持学校的秩序,又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首先是社会的代理人,为社会负责,正如杜威所说,“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而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其次,教师的工作应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的,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是应指导者,要组织活动并创造条件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他也是一位学习者,在与学生的合作和参与学生的生活中学习。
(二)教師要采用尊重、理解的师生交往方式
1.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只会伤及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尊重学生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只有在得到教师的认可时才能成为其发展的动力。学生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教师肯定并接纳学生合理的需要,甚至在学生合理需要满足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帮助,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充分被重视感和被尊重感,并因而产生一种被接纳感和安全感。尊重学生要求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心理学家哈里斯等人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态度或较高期望,其与学生相处时的心理气氛也较融洽和谐。受到教师积极期望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是积极接纳并认可的,会对自己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从而促进其积极自我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学生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
2.理解学生。理解是人进入社会生活中进行社会性交往的基础。理解的前提是了解,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人们由需要而产生动机,由动机而产生行动,从行动的结果中得到满足,人们的行为是以需要为起点的。所以,教师如果想了解、掌握并引导学生的行为就必须了解、满足他们的需要。只有当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可能产生对教师的信从关系。可以通过立场的置换进行理解,教师试着通过人物、身份的置换,倾听对方的话语,经历和体验对方的经历和体验。这样教师才能公正判断学生的言行、思想和需要,并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关系之中。这种移情理解要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及客观世界的态度。这样可以避免由于以自我为中心或主观臆断造成对学生的误解而引发冲突。理解学生才会觉得学生可爱,才不会抓住学生的“小辫子”不罢手,不会逼迫学生认错,采取罚站、罚抄过量作业、停课等等激化冲突的手段。
(三)教师要拓展与学生的沟通渠道
学生的情感、思想、尊严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学生的心声需要有正常表达的渠道,教师应该鼓励个人声音的传播,反对以身份、地位和角色的眼光来约束和压制学生。师生的沟通渠道除了采用学生周记、班级日志,校方学生意见箱,校长开放日等传统手段,使学生得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宣泄不满情绪以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当前,网络建设步伐正在加快,网络已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教师应该利用网络的交互功能,私密性、隐蔽性和平等性等特点,积极拓宽沟通渠道。如设立网上公开的邮箱让学生提意见或建议,还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网上聊天的特点开通网上聊天热线。网上聊天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倾诉宣泄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缓解不良情绪,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
(四)教师要运用合作的方式处理冲突
当冲突不能得到有效处理时,会伤害学生的感情,破坏师生关系,影响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有必要采取恰当方式处理师生冲突,而合作是解决冲突的最有效方式。采用这一方式,既可考虑自己的要求被满足的程度,又可考虑如何满足他人的利益,能够使双方澄清各自的差异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迁就对方的观点。这时,双方的目标都能得以实现,这是一种“双赢”的方案。
(五)教师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需求
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定学生优劣的作法,使得很多学习成绩不佳,而在其他方面有专长的学生得不到展示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学校中没有成功的体验,只有沮丧的记录,容易对学校、对教师产生抵触和对抗。有证据表明,造成学生消极态度以及惹事生非或畏缩不前行为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学校环境。因而,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心理需求,创建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可以鼓励学生满怀信心地看待自己、看待学习,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如学校的运动会、艺术节、演讲比赛、篮球赛等,作为教师,要组织班干部和团员,想方设法地调动全班学生,分工合作、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感受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使学生以集体为荣,以能在这个团体与其他成员合作为荣,增强班级荣誉感。
参考文献:
[1] 石明兰.师生冲突的特点及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6):7-8.
[2] 陈桂生.略论师生关系问题[J].教育科学,1993,(3).
[3] 赵样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1:12.
[4] 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