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达姥家的龙母桥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py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达姥(壮话“外婆”)家在横县宿龙洋岭。小时候去达姥家,必须跨过龙母江。悠悠龙母江面上,近家的过江桥有两座,一座是下黎里龙母桥,另一座是珠埠龙母桥。那些年月,珠埠龙母桥是大半截断桥,对岸那端只有几块大石头半卧水中,要么跨踏石块,要么蹚水而过,很不安全,而且还远上个半公里路。下黎里龙母桥呢,青青大石板,可以快速跑过去,不用担忧溅湿鞋袜,自然就成为前往达姥家的首选之路。
  那天,有朋友在微信群转发下黎里龙母江同心文化园建设的小视频,看罢心里痒痒的,索性也学学年轻人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不,区区一个半钟头的车程,我就来到了下黎里龙母桥旧址。
  下黎里龙母江同心文化园是政府为保护传承邓圩壮族山歌文化,再现当年下黎里龙母江畔对歌风采而修建的项目,本着场景重现、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龙母桥旧址修建复原龙母江石板桥、小拱桥、古井、洗衣池和水碾磨米坊、堤岸护坡并加固绿植工程。
  如今,石板桥、小拱桥等工程的修复已基本完工,对岸水碾磨米坊古色古香,水轮风车也已缓缓转动,吱吱作响。
  横卧龙母江面的石板桥修复成当年的模样:十来个桥墩一字形摆开,在靠近对岸的小沙洲处稍做拐弯,斜接对面堤岸。每座桥墩都由不知是从哪里收集回来的不知年份的四五块船形条状大石块垒砌而成,上水处呈铧犁状,下水处或浑圆或方形。最上端的石块凿有宽宽的凹槽,铺架着一条长约2米,宽约50厘米,厚约30厘米的大石条,真是名副其实的独石石板桥。
  去年入秋以来雨水偏少,瘦弱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底的卵石历历可数,小鱼小虾在石间嬉戏,在水草丛中休憩。绿油油的丝草在水波中荡漾、摇曳,好一派“白沙波底石苔青,水草摇摇自在生”的自然生态景象。
  站立石板桥头,只见龙母江从黎里村旁转了几道弯,蜿蜒而来,向下游的珠埠方向流去。碧绿的河水像一条翡翠色的绸带,在初冬的金色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清澈恬静。只一会儿,满眼已是儿时达婶(壮话“妈妈”)带我们途经此桥前去达姥家的情景了。
  洋岭村水源足,田地多,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达姥家是个大家庭,住着三进大合院,屋前屋后,种有龙眼、红枣、木瓜等果树。那些年月,姥公姥太(壮话“外公外婆”)身体尚硬朗,公娜雅娜(壮话“舅舅舅妈”)以及比我们年长十来岁的表哥表姐都是生产队的挣工分能手。生产队长年养着一百多头大肥猪,逢年过节,达姥家总能分上百来斤的猪肉,串串腊肉香肠挂满了厅前厢房的屋檐。自留地里还种着大头菜、大萝卜、卷筒青等蔬菜,经达姥和雅娜巧手拨弄,家里似乎总有源源不断的头菜萝卜干、时蔬瓜果,馋着我们这些小屁孩。
  逢年过节,或者达姥家族有红白喜事,達婶总爱带上我们兄妹仨去达姥家。
  我们都是走路出行。每当走到近龙母桥头的古井时,已是口干舌燥,便迫不及待地趴下身子,凑着井口猛喝一顿,那滋味那感觉,真是甘甜可口、畅快淋漓!
  然后,跃上石板桥,兄妹仨争抢着跑向对岸水碾磨坊,全然不管身后达婶焦急地高声痛骂。跑至水碾磨坊的屋檐下时,如果是冬天可以凑近火堆烤一烤湿冷的双手,如果是夏天可以避避艳阳暴晒,总之得以休息了一会儿。待到达婶赶到跟前时,又欢呼着冲向长长的斜坡,一路跑去达姥家。
  记得有好几次正月初二或初四的傍晚,我们从达姥家返回到龙母桥边时,正赶上从邓圩桑园坡歌圩一路对歌回来的几拨歌友,仍在河岸两边,三五成群,簇拥着相互对唱。声声耐度歌,音韵悠扬,此起彼伏,余音袅袅。当时我们虽然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但也觉得这歌声优美动听,都不由自主地放慢甚至停下了脚步。后来,在石板桥下游约100米处新修建了一座双车道的三级公路大桥。再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姥公姥太相继离世,我们兄妹也相继外出求学工作,来往龙母石板桥的机会便日渐减少了。当年横跨在江面上的石板桥、江边水碾磨坊和水车风轮不知不觉也不见了踪影。当年往来龙母桥欢乐温馨的时光渐渐成了梦里的追忆……
  按目前的进度预测,龙母江同心文化园工程有望在今年春节前完工。可以想象,青青石板桥,弯弯石拱桥,古色古香的水碾磨坊,吱吱欢歌的悠然水车,潺潺流水河清岸美,耐度声声婉转悠扬,秀美的龙母江文化园即将盛装重现,造福龙母江两岸的父老乡亲。
  作者简介:莫滨,壮族,广西民族语文研究中心翻译服务部主任。
其他文献
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季节,乍暖时,把酒问春,何处可寻一地春芳,拥着醉人的雅意,把冬寒的伤怀和憂郁忘掉?  其实,不用多问。年复一年,新绿妖娆、风华劲秀时,在芳龄刚过三十、正当青春年华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三月里,山歌流韵、古风悠远、壮家美食,浓郁的节日气息扑面而来,置身其中,谁能不醉呢?  在流波荡漾的红水河边,在千山锦绣、万弄深幽的壮乡瑶寨,笑靥如花绽开,人们载歌载舞走进春意盎然的季节,走进令人沉醉的
期刊
摘 要:江口傩戏2009年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峰是江口傩戏市级传承人、江口县傩戏学会会员,他常在江口、松桃、德江等地行傩,其精湛的技艺广受欢迎。在采访中,赵峰讲述了自己的学傩经历,及相关技艺,并表达了他对江口傩戏传承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江口傩戏;口述史;赵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2-0106-06  江口傩戏是流传于
期刊
山中枫叶青了  因为寄托着深深的哀思  枫叶总在这个季节  最先吐露  嫩嫩的青色  把满山的灰暗  唤醒  女人们采来青青的枝叶  泡制成黑色的糯米饭  再配以白黄红紫之色  让子孙们用虔诚的双手  供奉给  暗中保佑我们后人的先神  时光荏苒  山中枫叶慢慢由青变绿  由绿变黄  由黄变红  由红变紫  一如我们的岁月  上坟的人  这个季节从没有忘记  一代接一代的嘱托  不论多远  总是携
期刊
木棉花开  阴冷的山野  黑色的木棉迎风傲立  一点 一点  慢慢绽放  鲜红的火  村庄 渐渐红了  田野 渐渐热了  是谁无声的呐喊  振奋了  南国春晓  布谷鸟鸣  布谷 布谷  声声天籁  来自山野  来自天边  来自醒犹未醒的梦里  山 空灵  水 清静  谁人悠扬的吆喝声  劃破了薄薄的晨雾  乱了满山黎明  蛙声  一起一落的蛙声  鼓胀了满天水色  打湿了  一路泥泞的田野  铺
期刊
摘 要:中国遗产区的开发和治理问题日益成为焦点。通过对于永顺县老司城遗址中25户搬迁户、原申遗征地拆迁办负责人以及部分非搬迁户进行访谈调查,从居民生活变迁中和政府的博弈窥探当地村落信任变迁机制,认为村落信任在政府的政绩中建立,在居民的博弈滞后性中不断消解,从而反思遗址开发模式也应关注“人”的保护。  关键词:村落信任;遗址保护;老司城;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小时候,故乡  是山旮旯  在坡上和山脚  壮家人干栏式土墙瓦房的家  小时候,故乡  是房前屋后枇杷树下  无数张小脸蛋  眼巴巴望着馋人的枇杷  挂在高高的枝丫  小时候,故乡  是光着的小脚丫  在房前屋后,在田垌间踩踏  披着暮色,沾满泥巴  兴冲冲地跑回家  小时候,故乡  是三月三  妈妈一大早染好的彩蛋  飘香多彩的糯米飯  一双双刚抹了鼻涕的小手抓糯米饭  被妈妈笑着骂  不讲卫生
期刊
摘 要:1939年、1945年四川省爆发了两次大规模霍乱,全川大受影响。重庆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陪都亦受到霍乱的严重袭击。霍乱在重庆爆发的原因,与日军1939年对重庆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密切相关。日军陆空立体式的作战模式,以及无差别轰炸,造成重庆难民数量的急剧增加,人口的流动为大规模霍乱爆发提供了外部条件。1945年疫情较1939年影响更大,卫生观念模糊、防疫知识匮乏成为该年霍乱传播主因。重庆霍乱模式
期刊
这个节日  谁在异乡遥望  而归乡的路是那么的漫长  我似乎看见  一张张虔诚的脸  在墓碑前喃喃自语  我好像听到  一串串清脆的爆竹  在山坳中久久回荡  幡旗飘扬  炷香弥漫  祖先的在天之灵  能否感受到游子心中  永不熄灭的三炷香  护佑之光  能否飞越崇山峻岭的阻挡  游子,孤独中尤为孤独的人  手握染红壮乡五色饭的红蓝草  黯然無语  远方的亲人  你们的殷殷期望  是多么沉重和忧伤
期刊
凭祥的美,美在她的历史厚重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凭祥”二字铭刻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在这块土地上,先后上演了一系列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1885年清末名将冯子材率“萃军”击败法国侵略者取得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1907年12月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亲自拉响反清第一炮举行轰轰烈烈的“镇南关起义”,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五星红旗插上镇南关宣告广西全境解放(12月11日由
期刊
摘 要:桑植傩戏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为林是桑植傩戏市级传承人。他不仅善唱傩戏,而且掌握雕刻、做花灯等多种技艺。采访中,文为林介绍了自己的学傩经历、从傩技艺和对于傩戏传承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桑植傩戏;口述史;文为林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3-0105-06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隶属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傩戏起源于远古时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