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灌输式”、“满堂讲”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改变教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参与的只是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这一教学环节。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正确途径应当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作文、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讲得再精彩,那毕竟是老师的理解。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不动脑子,那些上课注意力差的学生就更容易走神。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通过他自己的亲自实践才能获得。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悟边记,学习流程为“读书——思考——讨论——笔录”。而教师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或和学生一起读书感悟,或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予以个别点拨;学习完毕或抽查问询,或收取学生课本(或笔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教师在这里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做方法的指导和过程的控制,课堂气氛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学生在从被动听课变为自主性学习中会自发地,能动地感悟、体验、深探细究,会变得爱学、会学、乐学,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才。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就真正达到了吗?
二、教师切实改变教学方法,达到真正会教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以课程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作为课程编制的过程来展开,这样就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积极对话,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自己会教,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会教,涉及的面很广,我认为教师应当首先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对语文教学要有几点基本认识。一是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概括地说就是读、写、听、说、能、感。(能,是指掌握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感,是指情感价值观教育。)二是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教师要以教材为例文去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三是教学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光是教师讲,学生没有实践,提高不了能力。
其次,会教,首先是教师应有很强的吸引力,让学生爱学。这不能靠笑话,幽默达到,还得从教学本身增加吸引力。如,让学生感知课文,教师的设计首先是要吸引学生,让学生不能不读。会教的关键是: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讲规律,讲语文知识中规律性强的东西。如课文的“作者介绍”一项,让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个要点,篇篇如此。这就是规律。
教方法,也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要把学习知识的方法,记忆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如:分析人物描写运用的方法及其作用的方法是:要先知道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描写,分析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来思考。
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先概括事件,再结合事件中人物的言行等来归纳人物的性格。
又如:说明文层次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说明内容的不同,还可以结合说明文的 结构形式来判定,看看是运用“总——分——总”、“总——分”、“分——总”中的哪一种。
如果每课教一招,三年之后,学生可以学到多种方法。学到了方法,形成能力就有希望了。
传统习惯,老师讲的方法再多,学生没有掌握也是没用的。所以教给学生的方法要创造条件,使之反复运用。在《中学生必须养成的50个好习惯》中有一个是“记得好、记得牢,记忆规律离不了”就是让学生养成遵循记忆规律的习惯。而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让学生养成经常复习的习惯。因此讲完新知识、新方法后,精心选择题目,让学生练习巩固(一般是与课堂所讲方法相关的题目)知识就会比较长久地掌握了。让学生反复运用知识,就会逐步形成习惯。习惯形成之日,就是能力提高之时。
三、教师让学生大量阅读,培养出色的语文能力
首先,大量阅读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自由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依靠自由阅读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更大的支持作用。
其次,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写作技巧第一要靠大量的练习,第二,就要靠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写作艺术的熏陶,不知不觉地掌握写作的规律。而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可以极大地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曾指出:“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 由此可见,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知识的储备和力量的积蓄,也不会有出色的语文能力。
再次,大量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学生因年龄的关系,对于人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量的阅读反映人间百态的文学名著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大量阅读中外名家的传记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人生历程的体验……总之,这一切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富都有极大的益处。
阅读是如此重要,但保证有效地阅读更重要。我认为课外阅读应做到“四落实’:1、时间落实。让学生把课外阅读时间列入自己的语文学习计划中,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并严格执行。2、书籍落实。要求学生自己拥有20本左右古今中外名著。还可以借阅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或同学相互交换阅读。3、笔记落实。学会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三篇读书笔记。4、活动落实。定期举行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评。通过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以期达到更高成效。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正确途径应当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作文、听说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讲得再精彩,那毕竟是老师的理解。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不动脑子,那些上课注意力差的学生就更容易走神。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通过他自己的亲自实践才能获得。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悟边记,学习流程为“读书——思考——讨论——笔录”。而教师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或和学生一起读书感悟,或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予以个别点拨;学习完毕或抽查问询,或收取学生课本(或笔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教师在这里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做方法的指导和过程的控制,课堂气氛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学生在从被动听课变为自主性学习中会自发地,能动地感悟、体验、深探细究,会变得爱学、会学、乐学,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才。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就真正达到了吗?
二、教师切实改变教学方法,达到真正会教
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以课程讲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作为课程编制的过程来展开,这样就需要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和积极对话,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自己会教,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好。会教,涉及的面很广,我认为教师应当首先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对语文教学要有几点基本认识。一是语文学科的目的任务:概括地说就是读、写、听、说、能、感。(能,是指掌握语文学习的各种能力;感,是指情感价值观教育。)二是把握语文教材的特点。语文教材是文选式的,教师要以教材为例文去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能力。三是教学的基本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光是教师讲,学生没有实践,提高不了能力。
其次,会教,首先是教师应有很强的吸引力,让学生爱学。这不能靠笑话,幽默达到,还得从教学本身增加吸引力。如,让学生感知课文,教师的设计首先是要吸引学生,让学生不能不读。会教的关键是: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讲规律,讲语文知识中规律性强的东西。如课文的“作者介绍”一项,让学生抓住“名、时、地、评、作”五个要点,篇篇如此。这就是规律。
教方法,也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渔”。要把学习知识的方法,记忆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如:分析人物描写运用的方法及其作用的方法是:要先知道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描写,分析其作用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来思考。
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先概括事件,再结合事件中人物的言行等来归纳人物的性格。
又如:说明文层次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说明内容的不同,还可以结合说明文的 结构形式来判定,看看是运用“总——分——总”、“总——分”、“分——总”中的哪一种。
如果每课教一招,三年之后,学生可以学到多种方法。学到了方法,形成能力就有希望了。
传统习惯,老师讲的方法再多,学生没有掌握也是没用的。所以教给学生的方法要创造条件,使之反复运用。在《中学生必须养成的50个好习惯》中有一个是“记得好、记得牢,记忆规律离不了”就是让学生养成遵循记忆规律的习惯。而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让学生养成经常复习的习惯。因此讲完新知识、新方法后,精心选择题目,让学生练习巩固(一般是与课堂所讲方法相关的题目)知识就会比较长久地掌握了。让学生反复运用知识,就会逐步形成习惯。习惯形成之日,就是能力提高之时。
三、教师让学生大量阅读,培养出色的语文能力
首先,大量阅读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自由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依靠自由阅读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更大的支持作用。
其次,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写作技巧第一要靠大量的练习,第二,就要靠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写作艺术的熏陶,不知不觉地掌握写作的规律。而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可以极大地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曾指出:“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 由此可见,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知识的储备和力量的积蓄,也不会有出色的语文能力。
再次,大量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学生因年龄的关系,对于人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量的阅读反映人间百态的文学名著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大量阅读中外名家的传记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人生历程的体验……总之,这一切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富都有极大的益处。
阅读是如此重要,但保证有效地阅读更重要。我认为课外阅读应做到“四落实’:1、时间落实。让学生把课外阅读时间列入自己的语文学习计划中,作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并严格执行。2、书籍落实。要求学生自己拥有20本左右古今中外名著。还可以借阅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或同学相互交换阅读。3、笔记落实。学会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三篇读书笔记。4、活动落实。定期举行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笔记展评。通过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以期达到更高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