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强调: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加强对“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指导,促进学生增强合作学习的效率,达到互相启发,团结合作,共同进步,快速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方式;转变;意义;引导;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礎之上与他人交流,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等,以互相启发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对此,我们务必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激烈竞争,各国家都对数学提出了能简明地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要求。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讲,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起联系,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以及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交流还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因为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想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1998)的标准8就是“交流”,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数学的理解。交流可以有助于强化数学的思维,有效地组织思维活动,同时通过向教师和同学表达数学想法,并倾听他人的数学表达,可以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从各国各地区和数学课程标准来看,数学交流大体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第一是数学知识的交流。学生以某种形式直观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运用普通语言或数学语言传递自己的思想和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以某种方式(听、读、看等)理解和接受来自别人的见解和观点。第二是数学体验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并不着眼于某个具体的概念、方法的解决问题过程的交流,而是关于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情绪、认识、想法和念头的交流,这是情感体验的交流。第三是解决问题心得的交流。学生在经过整理和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恰当描述和表达方式,呈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的过程,也包括反思与评价,这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交流。
二、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本领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实施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索和交流的机会。比如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鼓励每一个学生说出自己对图形的看法,不同的学生对图形特点的描述可能不一样:有的说出了图形中的边的特点,有的说出了图形中角的关系,还有的说出了平行四边行与其他图形的区别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1)让学生动手操作。新课标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及空间图形与平面图之间的关系;动手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摸球游戏等。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
(2)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要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与质量
为了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逐步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学习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要求:
(1)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当然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
(2)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不是合作诸方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能够顺利地进行。比如,教学线段的“和、差、倍、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先让每组学生准备二根不同长度的木棒,让每四个成员中,一人进行测量记录、一人进行分析计算、一人进行画图作答、一人进行陈述观点,这样使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责任。合作要求先二人一组,互相说说做法,再四人一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总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应当在每个环节都有意地体现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内容,使学生既有自主探索,又有合作交流,达到自主与合作的辩证统一,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学会并提高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实际能力,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关键性课题,我们务必努力探索。
关键词:学习方式;转变;意义;引导;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礎之上与他人交流,交流各自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等,以互相启发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对此,我们务必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经济的激烈竞争,各国家都对数学提出了能简明地表达和交流思想的要求。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讲,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起联系,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以及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交流还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因为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想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1998)的标准8就是“交流”,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数学的理解。交流可以有助于强化数学的思维,有效地组织思维活动,同时通过向教师和同学表达数学想法,并倾听他人的数学表达,可以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从各国各地区和数学课程标准来看,数学交流大体包括这样三个方面:第一是数学知识的交流。学生以某种形式直观或非直观的、口头的或书面的、运用普通语言或数学语言传递自己的思想和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以某种方式(听、读、看等)理解和接受来自别人的见解和观点。第二是数学体验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并不着眼于某个具体的概念、方法的解决问题过程的交流,而是关于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情绪、认识、想法和念头的交流,这是情感体验的交流。第三是解决问题心得的交流。学生在经过整理和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恰当描述和表达方式,呈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结果的过程,也包括反思与评价,这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交流。
二、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本领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实施中,应多给学生提供合作探索和交流的机会。比如认识平行四边形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鼓励每一个学生说出自己对图形的看法,不同的学生对图形特点的描述可能不一样:有的说出了图形中的边的特点,有的说出了图形中角的关系,还有的说出了平行四边行与其他图形的区别等等,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1)让学生动手操作。新课标中设计了大量便于学生进行操作的内容,如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及空间图形与平面图之间的关系;动手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摸球游戏等。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手段,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用数学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
(2)促进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当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可以出示松树、衣服、蝴蝶、双喜等图形,让学生讨论这些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学生经过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沿一条直线对折,左右两侧正好能够完全重合”,这便是“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还可以让学生以互相提问的方式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等过程。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要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与质量
为了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变革,逐步由原来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向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小组学习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借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点要求:
(1)合理分组。为了促进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当然在分组中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性别、背景等因素。
(2)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发起的,教师不是合作诸方中的一方。这种“外部发起式”的特征决定了学生对合作目标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理解了合作目标的意义,才能使合作能够顺利地进行。比如,教学线段的“和、差、倍、分”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先让每组学生准备二根不同长度的木棒,让每四个成员中,一人进行测量记录、一人进行分析计算、一人进行画图作答、一人进行陈述观点,这样使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责任。合作要求先二人一组,互相说说做法,再四人一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总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应当在每个环节都有意地体现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内容,使学生既有自主探索,又有合作交流,达到自主与合作的辩证统一,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学会并提高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实际能力,这是现代化教育的关键性课题,我们务必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