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发展。而旧的课堂教学,由于教师“满堂灌”,挤占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因此课堂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优化。如何大刀阔斧地进行课改,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呢?这个问题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创设有效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情境设置能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给学生提供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情境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焦点,成为连接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例如我校的王老师在教学《搭配》时,因为是借班上课,她以与学生一一握手引入,既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为了要达到“与每个学生都握一次手”目的,不遗漏也不重复就必须富有序进行,很自然地过渡到突出“搭配”这课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情景安排就比较自然贴切。学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戏与本节的搭配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游戏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有效的。
有时老师煞费苦心所编制的情境,成人认为司空见惯,内容丰富,学生却并不“领情”。例如:在教学《排列》时,老师为了介绍社会通讯的方式,举例“写信”:3个人相互通信,一共要寄多少封信?教师启发“你们知道信是怎么寄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信是到银行寄的”,话音刚落,一个同学就补充道“不对,信是寄给警察局的”。
正如思辨数学教育和教育数学之间的联系,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所教的数学是“儿童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这样才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传统课堂“讲风盛行”,取而代之的是课堂提问这种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怎样进行提问,怎样提问才有实效,尤其是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提问就成为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有实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主动学习。设计较好的课堂提问,有时能把学生带入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要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过多提问,学生容易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只能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所提问题过于简单,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有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样就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所提问题太难,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联系实际,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适时、有效地提问,而且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具有实效性。
三、构建有效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儿童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所谓理解,就是沟通新旧认识的联系。基于建构主义对“理解”的认识,在实际教学时就应当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教师自身的视角考虑教学过程。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面积单位》时的片断。
师:如果让你回家告诉家长,教室里课桌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怎么说?可以用什么简单物品来铺满课桌面?(学具袋中装有16k纸、数学本、贺卡等)请同学们在学具袋中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物品在课桌面上铺一铺。交流时要说清楚你是用什么来铺课桌面的,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xx面那么大。
(学生小组活动,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三种铺法:6张16k纸、8本练习本,15张贺卡。)
师:用简单的物品铺满整个课桌面,能形象地说明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看了这三种铺法,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你有什么愿望?
生:我觉得比较麻烦。
生:我觉得用数字说不清课桌面到底有多大,因为这些东西的大小不一样。
师:对,相同的课桌面,我们得到了6、8、15三个不同的数,很难说清楚,给我们交流带来了麻烦。我们在学习量长度时候,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况,谁还记得当时是怎么解决的?
生:我们是用尺,用厘米去量的。
师:(小结)对,为了准确测量面积的大小,也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面积单位”。
上述教学过程可谓独具匠心。首先让学生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一个面)面积的过程,然后使学生在动手测量体验的基础上发现,选用的物品不统一,同一张课桌的测量结果不同,从而初步感悟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出有效合作,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被我们的老师所应用。但有的课堂,合作只是有形式却无实质,老师在没有明确责任、没有进行分工,甚至是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下,动不动就叫学生交流、合作,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合作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没有好奇心的驱使,没有思维的探险,没有批判性的质疑,既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更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这样的合作探究有用吗?有时教师虽然提出了问题,但也往往是一个问题出示后,立即问学生,谁有想法了?有想法的请举手!你想到了吗?等等。问题刚出来,就想让学生有一个答案。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合作探究。所以,我认为合作学习要有实效性,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有组织、有目的的一项探究性合作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必要的合作探究情境,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获取知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时,教师就要充分创设时间、空间环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在学生充分地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时,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交流,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效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言以蔽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否则,无论你课堂教学设计得怎样精彩,课堂情景导入怎样新颖,课堂教学中怎样热闹,课堂中多媒体使用得怎样精彩,但最终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就等于课堂教学失败。所以,课堂教学还是要讲究有实效性。
一、创设有效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情境设置能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给学生提供熟悉的问题情景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关注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情境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焦点,成为连接数学和生活之间的纽带,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例如我校的王老师在教学《搭配》时,因为是借班上课,她以与学生一一握手引入,既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为了要达到“与每个学生都握一次手”目的,不遗漏也不重复就必须富有序进行,很自然地过渡到突出“搭配”这课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情景安排就比较自然贴切。学生把生活中有趣的游戏与本节的搭配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游戏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有效的。
有时老师煞费苦心所编制的情境,成人认为司空见惯,内容丰富,学生却并不“领情”。例如:在教学《排列》时,老师为了介绍社会通讯的方式,举例“写信”:3个人相互通信,一共要寄多少封信?教师启发“你们知道信是怎么寄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信是到银行寄的”,话音刚落,一个同学就补充道“不对,信是寄给警察局的”。
正如思辨数学教育和教育数学之间的联系,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所教的数学是“儿童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这样才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实施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传统课堂“讲风盛行”,取而代之的是课堂提问这种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怎样进行提问,怎样提问才有实效,尤其是新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提问就成为我们要探究的问题。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合适的、有实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兴趣,启发思维,主动学习。设计较好的课堂提问,有时能把学生带入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提问要讲究科学性和实效性。过多提问,学生容易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时间进行思考,只能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所提问题过于简单,不易引起学生的重视。有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样就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所提问题太难,又启发不了学生思考。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联系实际,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适时、有效地提问,而且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具有实效性。
三、构建有效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儿童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所谓理解,就是沟通新旧认识的联系。基于建构主义对“理解”的认识,在实际教学时就应当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教师自身的视角考虑教学过程。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面积单位》时的片断。
师:如果让你回家告诉家长,教室里课桌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准备怎么说?可以用什么简单物品来铺满课桌面?(学具袋中装有16k纸、数学本、贺卡等)请同学们在学具袋中选一种自己喜欢的物品在课桌面上铺一铺。交流时要说清楚你是用什么来铺课桌面的,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几个xx面那么大。
(学生小组活动,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三种铺法:6张16k纸、8本练习本,15张贺卡。)
师:用简单的物品铺满整个课桌面,能形象地说明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看了这三种铺法,你觉得有什么问题吗?你有什么愿望?
生:我觉得比较麻烦。
生:我觉得用数字说不清课桌面到底有多大,因为这些东西的大小不一样。
师:对,相同的课桌面,我们得到了6、8、15三个不同的数,很难说清楚,给我们交流带来了麻烦。我们在学习量长度时候,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况,谁还记得当时是怎么解决的?
生:我们是用尺,用厘米去量的。
师:(小结)对,为了准确测量面积的大小,也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面积单位”。
上述教学过程可谓独具匠心。首先让学生经历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物体表面(一个面)面积的过程,然后使学生在动手测量体验的基础上发现,选用的物品不统一,同一张课桌的测量结果不同,从而初步感悟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出有效合作,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地被我们的老师所应用。但有的课堂,合作只是有形式却无实质,老师在没有明确责任、没有进行分工,甚至是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下,动不动就叫学生交流、合作,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合作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没有好奇心的驱使,没有思维的探险,没有批判性的质疑,既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更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这样的合作探究有用吗?有时教师虽然提出了问题,但也往往是一个问题出示后,立即问学生,谁有想法了?有想法的请举手!你想到了吗?等等。问题刚出来,就想让学生有一个答案。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合作探究。所以,我认为合作学习要有实效性,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有组织、有目的的一项探究性合作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必要的合作探究情境,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获取知识。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六年级《圆的周长》时,教师就要充分创设时间、空间环境,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实践,探索出圆周长和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成果,在学生充分地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揭示圆周率的意义时,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交流,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效调控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言以蔽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具有实效性的课堂,一定是讲求高质量的教与学的过程,否则,无论你课堂教学设计得怎样精彩,课堂情景导入怎样新颖,课堂教学中怎样热闹,课堂中多媒体使用得怎样精彩,但最终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就等于课堂教学失败。所以,课堂教学还是要讲究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