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对半月板后角的受力改变及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XIA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内侧半月板后角的受力改变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关节镜辅助下后交叉韧带修复术治疗的49例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同时取2例正常成年人膝关节标本进行生物力学试验,在200 N的载荷下测试不同角度(0°、30°、60°和90°)完整和切断后交叉韧带时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后角应变量。

结果

患者手术时间1.31~2.08(1.56 ± 0.81)h;术后引流量(69 ± 24)ml;住院时间6~11(7.56 ± 2.18)d。所有患者随访6~13(8.7 ± 2.9)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4~96(91.40 ± 5.18)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韧带再损伤、静脉血栓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生物力学试验结果显示,后交叉韧带切断后,膝关节在不同角度(0°、30°、60°和90°)下,内侧半月板后角应变量均明显升高[(27.51 ± 2.38)°比(18.12 ± 3.24)°、(41.23 ± 2.81)°比(12.58 ± 1.57)°、(67.56 ± 1.68)°比(24.56 ± 1.74)°和(79.61 ± 1.16)°比(34.65 ± 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膝关节屈曲90°时,内侧半月板后角应变量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安全有效,能够有效减少半月板后角异常受力,对保护膝关节具有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以人胚胎干细胞(hESC)诱导细胞为种子细胞,以脱细胞猪角膜基质(APCM)为支架三维构建生物工程角膜,以期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解决角膜供体极度匮乏的难题。方法实验研究。无菌条件下将新鲜猪角膜组织置于0.5% SDS溶液中4 ℃脱细胞24 h,获取APCM。将hESCs与人角膜基质细胞通过Transwell共培养5 d,获取眼周间充质干细胞(POMPs ),再于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源性条件培养基继
目的探讨相同麻醉深度下静吸复合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静吸复合麻醉56例(复合麻醉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50例(静脉麻醉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h外周血细胞免疫指标CD4+、CD8+和CD4+/CD8+;血清体液免疫指标IgA、IgG和IgM,炎性因子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