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起釪:老无所依的史学大家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hy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公布的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中,刘起釪是唯一一位先秦史研究专家。他主要研究上古史,专攻中国最早一部古史《尚书》的校、释、译、论,而这早已成为“绝学”。
  刘起釪一直觉得自己还能做研究,他还有太多事情没有做完。1947年在中央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期间出版的《两周战国职官考》,已经过去60多年了,得重新改写与修订;关于《左传》与《周礼》的专著也基本成稿,但还需增补些内容。
  然而,在许多人看来,这已经是这个95岁的历史学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起码,在他困居的这个位于南京市东南郊的养老院里,所有人都相信这一点。
  在过去的六年多里,在这家养老院一间10多平方米的病房中,刘起釪过着一种几乎与世隔绝的困顿生活。与他相伴的,除了养老院的护工和同屋的另一个重病老人,还有简单的饭菜,夹杂着药水和屎尿味的空气,以及大把无所事事的时光。
  由于间歇性发作的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他无力行走,双手时常颤抖,并伴有长期的大小便失禁。他双耳失聪,基本丧失了语言能力,只是偶尔从喉管里发出一些旁人难以听懂的尖细声音。
  如果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南京当地一家都市报的记者发现了他,并刊发了相关的报道,恐怕没有人会意识到,这个看起来已经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曾是中国历史学界顶尖的学者之一。
  早在1942年师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顾颉刚期间,这个湖南安化人就显露出极佳的史学天赋。
  因为家学渊源,刘起釪自幼熟读古籍,并写得一手漂亮的文言文。当年,他用精炼的古文记录顾颉刚讲授春秋战国史的课堂笔记,顾看后大为惊奇,随后结集出版,成为中国近代史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顾颉刚最为器重这个弟子。1962年,顾将刘起釪从南京调往北京中国科学院,协助其进行研究工作。此后,弟子就住在北京的老师家中,与其共同研究《尚书》。1980年,老师去世之后,刘起釪又独立承担起整理《尚书》的工作。
  “如果说中国几百年出一位博通古史经籍学的大家顾颉刚,那么顾辞世之后,只有刘起釪可以领军了。”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古代思想史研究员吴锐说。
  台湾与日本等地研究《尚书》的学者,都将刘起釪奉为“一面大旗”。1992年,日本18所大学的20位教授联名写信,邀请刘前往日本讲学。一些日本学者为了弄清某个问题,常专程到北京拜访刘起釪。吴锐至今还记得,一个日本学者委托他引荐时,“脸上那种诚惶诚恐,就怕我不答应他的神情。”
  作为顾、刘之后研究《尚书》的第三代学者,吴锐被刘起釪视为自己的“忘年交”。很少有人像吴锐这样清楚地知道,“刘先生是在什么样一种困顿的情景下,一次次地创造出史学界的辉煌”。
  社科院曾分给刘起釪一套60多平方米的住房。房子位于一层,昏暗寒冷,而且无法洗澡。狭小的房间放不下大书柜,刘起釪的藏书只能从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
  刘起釪有过两次不成功的婚姻,长期孤身一人生活。直到2000年,以普通研究员身份退休的刘起釪,工资只有1900元,还要分出一部分去接济湖南乡下老家的亲戚。他没有钱买新书,只能到图书馆一部部地抄回来。
  吴锐至今还记得,有一次,他去看望刘先生,在他家中吃饭,吃到一半,破旧的桌子突然断了一条腿,饭菜撒了一地。
  在吴锐眼中,刘先生有着“传统文人的傲气”。尽管生活颇为艰难,但他从不和外人说。尽管与吴锐素来交好,但遇见不同的观点,刘先生总是操着一口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大声争辩,不明内情的外人,总以为他们两个是在吵架。
  2004年,年过八旬的刘起釪双耳已经失聪。他的女儿女婿都在南京工作,于是,老先生卖掉了北京的房子,前往南京定居。据说,那一次仅仅为运回古籍与研究资料,刘起釪就租用了一个10吨重的集装箱。
  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学术使命。在吴锐的手中,保留着刘先生到南京后与他的20多封通信,每封信都厚达10余页纸,数万字。在信中,刘起釪依然与吴锐探讨着各种学术问题,也会偶尔聊些生活现状。
  在其中一封信里,刘起釪这样写道:“在女儿家,终于可以洗上热水澡了,我已经十多年没洗过了,没想到是这么舒服……”但这样的快乐,这个历史学家却没能享受太久。
  2006年,刘起釪的女儿突患高血压、糖尿病,紧接着,他的女婿又得了重症肌无力,两场大病,耗光了刘家几乎所有的积蓄。这对夫妻不得不遵照医嘱,投奔深圳的亲戚,借南方温暖的气候养病。
  从那时起,刘起釪便被家人送到了这家养老院,并从此困在这里,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护工毛志芳眼中,刚来的时候,刘起釪和别的老人“不太一样”。他总捧着一套《尚书校释译论》,这是刘起釪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他片刻不肯离手,总拿着笔,在书上写着什么。
  但不知什么时候起,这套书不知去向,老人翻床倒柜苦苦寻找,仍不见踪影。刘起釪大发了一通脾气,从此终日坐在床上对着墙壁,喃喃自语,身体状态也每况愈下。
  有一次,毛志芳在老人的床头柜里抽取一件换洗衣服时,无意中抽出了压在底层的几张信纸。信不知是什么时候写的,因为老人无法出门,这些信也没能寄出。
  事实上,这是刘起釪为了延续自己的学术生命而做的最后一次努力。
  信是写给中央高层领导的,老人用流利的文言写道:“……小小浅才薄学之小小读书人刘生起釪,只最向明公尊前简单敬献一乞求之语,那就是不知明公能俯赐一援手否?目前全国熟研古学如浅才者,确实恐怕只有几个人。那么敬待一援手切盼之至!钎待覆示。专此奉肯,切盼德音!”
  他逐渐变得和其他老人一样——易怒,烦躁。帕金森症和老年痴呆也渐渐缠上了他。大小便开始失禁,为了护工照顾方便,他的裤子没有拉链,长期套着塑料的尿袋。
  在養老院里,一个护工要照顾10多个老人,常有忙不过来的时候。刘起釪嗜辣,有一次,护工不在身边,他伸手去拿床头柜上的辣椒酱,因为手抖得厉害,瓶子失手掉在了地上,摔碎了,他就用手抓地上的辣酱吃。   2010年年底,南京《金陵晚报》的一个文化记者,偶然得知了刘起釪的近况,并将此事告诉了副总编辑丁邦杰。
  作为一个长期跑文化口的新闻工作者,丁邦杰很清楚刘起釪在现代史学界中的地位,这个副总编辑亲自带着记者,去养老院看望刘起釪。
  “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一位大家居然到了这步田地,太不可思议了。”他说。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这个老报人感到震惊。刘起釪误将他们当做北京来的记者,原本卧床不起的老人,仿佛爆发出全身的能量,翻身下床扑过来,紧紧抓住他的手高声尖叫:“带我回北京!带我回北京啊!”
  丁邦杰连忙将老人扶回了床上。老人的双耳已经失聪,他们只能通过笔纸来交谈。丁邦杰惊讶地发现,老人对身边的事情已经糊涂了,但只要谈起学术,他的思路却异常清晰,甚至还能写出自己尚未完成的那几部著作的题目。
  2011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丁邦杰又来到养老院看望老人。老人已经不清楚这天是什么日子了。这天晚上,养老院的晚餐是一碗水饺和一盘大白菜炒肉片,老人用颤抖的右手夹起水饺,低着头往嘴里送。
  在翻检老人的随身物品时,丁邦杰还发现了一张老人亲手写的未能送出的借条,上书:“夏老师:请您借人民币100元给我一用。非常感谢!学生刘起釪敬请。”
  “这样一位大家,何以至此啊?”丁邦杰难过地说,“要是我们早几年知道,好好照顾老人,再给他配个助手,他还能留下多少宝贵的史学财富?这恐怕永远都是个未知数了。”
  其实,吴锐早就向组织上提过类似的建议。
  2007年,吴锐就意识到不对劲。不但收不到刘起釪的信,连他给刘写的数封信件,也仿佛石沉大海。2009年,他借来南京出差的机会,到养老院看望刘起釪,他悲哀地发现,原本如亲人般的刘先生,竟然已经认不出他是誰了。
  回去后,他向院里提出建议,希望能给刘起釪配个助手,为他整理相关的资料。但这个建议未被采纳。
  “刘先生的级别,不够配助手。”一个领导告诉他。
  不过,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周里,因为丁邦杰的报道,刘起釪的境遇发生了一些改变。
  南京的市长与市委书记都前来看望了这个历史学家,养老院的领导也专门为刘起釪开了一个单间,为他配备了专门的护工。
  “您在生活上还有什么要求吗?给您配个轮椅,您需要吗?”本报记者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问题。
  “不要了。花国家的钱。”他颤抖地写道。
  “您还有什么心愿吗?”
  “我希望回北京教书。一个课一个课地教下去。”他又写道。
  这些天,还有许多南京的读者,也带着鲜花水果和一些生活用品前来拜访。但老人最珍惜的,是一个读者送来的一本用A4纸打印的文稿,上面是一份出土的战国竹简《保训》的注释。
  “这是好东西,我(看完)要写份读后心得。”老人发出微弱而尖细的声音。他望着那份文稿的眼神,如同一个疲惫不堪的旅人,终于见到了满是食物和饮水的庇护所一样。
其他文献
伊丽莎白·泰勒(1932~2011年)美国著名演员。代表作有《玉女神驹》、《灵欲春宵》、《郎心如铁》、《巨人传》、《埃及艳后》等。  在拍摄《郎心如铁》时,伊丽莎白·泰勒认识了23岁的尼基·希尔顿。希尔顿是价值1.5亿美元连锁酒店的继承人,也是有名的富家花花公子。他们于1949年的圣诞节前后开始约会。这段恋情得到了伊丽莎白父母的支持,他们更有兴趣让她嫁给金钱,而并不在乎她将与一个公认的、性取向不明
期刊
在中国、印度、中东、欧洲以及任何人们珍视黄金并渴望获得更多黄金的地方,炼金术都曾经兴盛一時。在西方,炼金术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最早的可以考证的炼金术士就出自那里。他名叫德莫克里特斯,于公元前200年左右生活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他所写的《自然和神秘之物》一书不仅包括了许多有用的染料的配方,而且还包括一些制造黄金的配方。  另一位古埃及炼金术士是生活在公元3世纪左右的索席摩斯。他在书中描述了蒸馏和升华等
期刊
孙教授给娟娟的信  娟娟:  我从你的信中感到,你,纯真的姑娘,在爱情的路上时而清醒,时而晕迷,时而快乐又幸福,时而苦恼又悲伤。所以来问我这个老头子:“怎么办?”  我只能给你讲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我过去的学生的故事。主人公姑隐其名,男士曰“王生”,女士称“隆娘”。他们在进入大学的时候相爱了。没有什么戏剧性的情节,只是王生早几天报到。因为他的家在南方偏僻的山区,他怕交通不便,耽误了时间。他
期刊
想离开的念头,十年前的2004年就隐约出现了,在不舒心不认同的环境里工作,面对观众面对家人和朋友,还要报喜不报忧,仿佛头顶光环,其实很虚幻。  不愿再次掘开那些不快或纠结的过往。但2013年初,离开央视的消息迅速蔓延,一时间,几十家媒体的记者扑过来,当时,我不想作任何回应,一来缺乏回忆所需的距离,更重要的是,说什么?有什么好说的?于是关闭手机,继而更换了两次号码,彻底清静下来,几个月后,首先接受了
期刊
要想知道哪一台相机是世界上第一台相机,一定先要了解哪张照片是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要想知道哪张照片是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还要了解是谁拍摄了这张照片。因为,拍摄这张照片的人使用的這台相机,才能被称作是世界上第一台相机,而拍摄这张照片的人,就是摄影的发明人。  人类对摄影术的探索和发明,有史可查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数百年。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摄影光学方面的研究者是中国的墨子,他根据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在公元前四百
期刊
1992年中韩建交后,李健熙在中国惠州投资建厂。此后,他不断加大投资,使三星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韩国企业之一。三星集团来到中国后,对中国的消费市场带来新产品、新服务、新理念的同时,也给中国企业家在管理经验方面带来了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启发。  以“质”打天下  李健熙在三星集团做了几件让世人佩服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他追回有质量问题的15万部手机,并当众将其烧毁。有些人觉得他的行为太过夸张,完全没必要,
期刊
1938年8月,我经香港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了广东八路军办事处,再通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最终到了延安。  我先是到了陕北公学政治班,陕公毕业的学生有可能被分配到全国各地,有人到了重庆、有人到了昆明……好多地方被介绍来介绍去,当时来讲,我有可能会回到原地。后来鲁迅艺术学院到陕北公学挑人,因为我会吹口琴、拉手风琴、弹钢琴,虽然并不专业,但也被选上了,成为鲁艺音乐系第三期的学员。  我和
期刊
我们没有必要比别人更聪明,但我们必须比别人更有自制力  我们谈论的不是别的,我们谈论的是财富,是钱,是一种足以令人痴狂、不择手段的东西。  金钱可以买走自尊,买走荣誉,买走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东西,理智在金钱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脆弱,甚至不堪一击。但也正因为如此,让自己在金钱面前保持清醒与理智的能力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就显得越发珍贵。  股海茫茫,不因涨狂,不因跌惧,让理性成熟的投资理念而非人性欲望中的贪
期刊
今天,我们企业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希望打造明星产品,可没有产品精准聚焦的方法或者工具,很可能抱着“金饭碗”讨饭——忽视具备成为明星产品的老产品,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金钱去研发新产品,投入越来越多,效果却并不理想。  一个已经发展起来却碰到发展瓶颈的企业,在产品聚焦战略上最有效的实践方法就是:从现有的众多老产品中挑出“黄金”来!  我们来看看统一企业是如何确定聚焦产品——“老坛酸菜牛肉面”
期刊
高血压使用单一的方法治疗往往效果不佳,临床上常采用多种方式搭配的方法。  一、将不同的降压药搭配使用  常用降压药包括利尿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α1受体阻滞剂6大类。  这些降压药各有利弊,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同。如利尿剂若长期使用可使患者的血钾浓度发生变化。β受体阻滞剂若长期使用可使患者的血脂升高和发生低血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用后可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