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心理学明确指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结论形成的动态过程,获得丰富、深刻的认知体验,在体验中构建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只有学生自己构建的知识才能得到迁移并在实际中应用。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心灵的体验感悟,这样的知识才能深深地植入他的内心深处;才能在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才能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
生;才能彻底改观课堂上这种低效的学习状况。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学习的策略做了有益的思考。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既合理而又富有活力、既关注而又尊重学生的情境,是每个教师竭力追求的。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和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运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去体验。如:在第一册“准备课”的教学里,我们就不用很死板地坐在教室里上课,可以带学生去观察他们熟悉的校园环境,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校园有什么,有多少?通过观察,学生说出了校园里有多少树、路灯、花坛等数学问题。这样的室外教学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老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在动手操作中体验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苏霍姆林斯基这一精辟的论述,阐明了动手操作与思维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动手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往往需要经验的支持,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往往又是十分有限的。丰富的操作实践活动能够充实他们的体验,为他们进行建构性学习奠定基础。如分数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发生式知识概念,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操作实践活动过程来明确、理解分数的意义。而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对知识概念中,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下位概念,它与长方形的区别就是长与宽是否相等。在教学设计中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操作实践,体验到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个特例。教师可通过教具演示或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也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学具,使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成与宽一样,就形成了正方形,如继续缩短,则又变成了长方形。在长的这一运动变化过程中,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种属关系有了深刻地认识与体会。
可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构建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三、在交流互动中体验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认知活动,互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首先,互动具有生成性,与别人即时即景的交流交谈,往往会启发自己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内容是动态生成的,是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探究过程中共同协商、合作构建的。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互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别人的看法,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其次,互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且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帮助、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对话,高品质的体验学习必然是建立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真挚热诚的心灵对话、交流互动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有效的交往过程中,学生才能够获得积极、深层次的体验。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感受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等独特的思维体验,因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也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互补性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使数学课堂闪现出人文精神之光。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的创设机会,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构建平等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严肃紧张而缺乏乐趣的学习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智力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把思维体验当作是自身需要,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自主地深入参与构建的全过程,用“心”体验知识的意蕴。
四、在实际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这样,学生会在切身体验中感觉到自己所学的是“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起学好数学的欲望。
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在激励评价中体验
夸美纽斯曾这么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儿童在集体的活动中喜欢表扬和鼓励,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如果对学生能及时恰当地给予评价,无疑会对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乐趣。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作业、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数学的水平、情感、态度、自信心等进行综合评价。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评价,轻视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过多说教与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体验活动;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强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课中教师还要适时地评价,如“你真棒”、“你想得真不错”、“说错了没关系”、“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等表扬、鼓励语言。课上,除了用语言评价,教师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抚摸、拉手等都是很好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模仿、体验,达到了学生“想学”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与友好,老师这时在学生心目中不仅仅是老师,更像是朋友。只有真情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自始至终处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身心放松,才能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思维异常活跃,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探究热情,才会用“心”体验着知识的生成、发展和运用。
现代社会尤其提倡个性的张扬,教育也越来越讲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信任和关怀。由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奥秘,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独特体验,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生;才能彻底改观课堂上这种低效的学习状况。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学习的策略做了有益的思考。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学习数学的归宿。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既合理而又富有活力、既关注而又尊重学生的情境,是每个教师竭力追求的。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和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运行。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去体验。如:在第一册“准备课”的教学里,我们就不用很死板地坐在教室里上课,可以带学生去观察他们熟悉的校园环境,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校园有什么,有多少?通过观察,学生说出了校园里有多少树、路灯、花坛等数学问题。这样的室外教学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老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情况,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二、在动手操作中体验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创造的聪明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苏霍姆林斯基这一精辟的论述,阐明了动手操作与思维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动手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往往需要经验的支持,而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往往又是十分有限的。丰富的操作实践活动能够充实他们的体验,为他们进行建构性学习奠定基础。如分数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发生式知识概念,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折一折、想一想、说一说等操作实践活动过程来明确、理解分数的意义。而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对知识概念中,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下位概念,它与长方形的区别就是长与宽是否相等。在教学设计中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操作实践,体验到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个特例。教师可通过教具演示或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也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学具,使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成与宽一样,就形成了正方形,如继续缩短,则又变成了长方形。在长的这一运动变化过程中,学生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种属关系有了深刻地认识与体会。
可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对数学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当作现成的理论来教,而要以“体验”为载体,帮助学生架起思维和构建的平台,使之在获取知识、拓展认知结构的同时,更多地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三、在交流互动中体验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学是一种社会性认知活动,互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发展价值。首先,互动具有生成性,与别人即时即景的交流交谈,往往会启发自己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习内容是动态生成的,是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探究过程中共同协商、合作构建的。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互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别人的看法,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其次,互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性品质。并且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帮助、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对话,高品质的体验学习必然是建立在师生、生生之间的真挚热诚的心灵对话、交流互动基础之上的。在这种有效的交往过程中,学生才能够获得积极、深层次的体验。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通常会感受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妙不可言等独特的思维体验,因而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也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互补性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使数学课堂闪现出人文精神之光。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的创设机会,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构建平等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课堂不再是严肃紧张而缺乏乐趣的学习场所,而是一个宽松的智力游戏乐园,把教师当作朋友,把同学当作伙伴,把思维体验当作是自身需要,彻底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自主地深入参与构建的全过程,用“心”体验知识的意蕴。
四、在实际应用中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这样,学生会在切身体验中感觉到自己所学的是“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起学好数学的欲望。
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在激励评价中体验
夸美纽斯曾这么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老师激发起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儿童在集体的活动中喜欢表扬和鼓励,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那么就会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学生,激励着学生去积极思维,用心学习,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如果对学生能及时恰当地给予评价,无疑会对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乐趣。教师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作业、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数学的水平、情感、态度、自信心等进行综合评价。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评价,轻视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过多说教与评价,以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体验活动;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轻教师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强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课中教师还要适时地评价,如“你真棒”、“你想得真不错”、“说错了没关系”、“你们的发现非常重要”等表扬、鼓励语言。课上,除了用语言评价,教师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抚摸、拉手等都是很好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模仿、体验,达到了学生“想学”的目的,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与友好,老师这时在学生心目中不仅仅是老师,更像是朋友。只有真情地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学生自始至终处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身心放松,才能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思维异常活跃,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探究热情,才会用“心”体验着知识的生成、发展和运用。
现代社会尤其提倡个性的张扬,教育也越来越讲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求,应当得到尊重、信任和关怀。由此,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奥秘,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独特体验,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