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的综合化,可以说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特点。《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教材将走出课程改革的实验区面向全省,比较任一版本的《科学》教材,不难发现其设计原理不外乎浅、广、新;教材框架都突出了“整合”与“探究”,并以科学·技术·社会(STS)思想构建“真实的科学”。作为科学教师,不能不引起思考:以仅有课程标准作指导,面对“浅、广、新”的教材,我们该怎样实施教学?
一、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美国教育学家加涅认为,教学事件就是一个个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个活动的展开过程。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因此,课程不仅仅是教材,其本质是一种教学事件,是由教学事件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是上述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与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从某种意义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现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真实的课程是发生在课堂里,发生在师生的互动中。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1.关注性格内向者,给每个学生同样的表现机会
表现是人实现发展的途径,可以说学生是在一系列行为表现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让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为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表现,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其中要特别注意给性格内向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发言的学生,使性格内向者受到感染,感到安全,产生表现的欲望。其次,教师随时随地关注这类学生,及时捕捉住他们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表现。再次,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要多给予表扬、肯定,不讽刺、挖苦、打击,更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即使回答得不完整或错了,也要鼓励他们的勇敢,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入活跃的学生行列。
2.让学生有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情,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通过师生的相互问好,指出教师发出了声音,同学们的声音更大,这声音究竟是怎样发出来的呢?这样引出课题,会使学生感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学习科学有用。接着创设“请大家想想你见过哪些发声的物体”。教师演示:轻敲音叉、录音机播放音乐,喇叭发声,使泡沫小球快乐地跳起舞来、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出嗡嗡声、用手摸自己颈部喉头部分,同时说话或唱歌等情景,这种情景会把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激发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课程是一种体验和交流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教学事件,将学生引入活动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景,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体验的方式很多,如摸一摸、掂一掂、闻一闻、压一压、拉一拉、推一推等,这种深切的体验和感受是听和看无法替代的,可以弥补听和看的不足。
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再组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
生,找准三者之间的连接点,就不难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应当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因很简单: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材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是适应的。
《中国教育报》曾载文:“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折射出对新课程标准蕴涵的先进理念从接受到认同,从认同到感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去历炼。我们只要树立强烈的课程意识,让课程走向生活,让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不断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一、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
美国教育学家加涅认为,教学事件就是一个个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个活动的展开过程。构成教学事件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因此,课程不仅仅是教材,其本质是一种教学事件,是由教学事件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是上述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与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从某种意义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现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真实的课程是发生在课堂里,发生在师生的互动中。
二、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1.关注性格内向者,给每个学生同样的表现机会
表现是人实现发展的途径,可以说学生是在一系列行为表现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让学生获得主动表现的机会,他们的学习热情会被调动起来。为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让每个学生在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讨论,这样人人都有机会表现,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其中要特别注意给性格内向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鼓励每一位发言的学生,使性格内向者受到感染,感到安全,产生表现的欲望。其次,教师随时随地关注这类学生,及时捕捉住他们想表现的瞬间让他们表现。再次,教师对他们的表现要多给予表扬、肯定,不讽刺、挖苦、打击,更不要表现出不耐烦。即使回答得不完整或错了,也要鼓励他们的勇敢,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走出封闭的世界,走入活跃的学生行列。
2.让学生有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知识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情,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时,通过师生的相互问好,指出教师发出了声音,同学们的声音更大,这声音究竟是怎样发出来的呢?这样引出课题,会使学生感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学习科学有用。接着创设“请大家想想你见过哪些发声的物体”。教师演示:轻敲音叉、录音机播放音乐,喇叭发声,使泡沫小球快乐地跳起舞来、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发出嗡嗡声、用手摸自己颈部喉头部分,同时说话或唱歌等情景,这种情景会把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激发出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三、课程是一种体验和交流
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只是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只有被学生真正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教学事件,将学生引入活动中。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体验”之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的情景,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体验的方式很多,如摸一摸、掂一掂、闻一闻、压一压、拉一拉、推一推等,这种深切的体验和感受是听和看无法替代的,可以弥补听和看的不足。
四、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再组织。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
生,找准三者之间的连接点,就不难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应当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原因很简单: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材不是对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是适应的。
《中国教育报》曾载文:“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折射出对新课程标准蕴涵的先进理念从接受到认同,从认同到感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去历炼。我们只要树立强烈的课程意识,让课程走向生活,让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探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不断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