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题记
走进文明,走进内心。我停下来,静下来,以博物馆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目的地,去拜望我们的人类文明。
我不知道古人的生活,那些璀璨的古文明遗址让我走进远古家园;我不知道秦汉时期的世界,那些陶俑和青铜器让我感受到天地绝响;我不知道魏晋南北朝的面貌,那些石刻给我留下了时代剪影;我不知道唐宋时期的经济,唐诗宋词给我呈现了盛世和衰颓……
内心被远古呼唤,远古被内心企盼,于是开始了又一次春节假期的“历史文化行”,去一个个博物馆聆听人类文明的绝响……
2.金沙遗址博物馆
走进金沙,回望远古家园,充满生机的王都剪影从眼前走过,先民的智慧是天地不绝的回响,至今余音绕梁,数干载的历史遗珍,成就了历史的绝唱。
2001年2月,金沙王国3000多年前的奇迹悄然现世,碎片化的建筑、居住、生活、祭祀、墓葬等古遗址和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石贝陶玉铜金银铁漆器具等文物,用静默的方式给我们拼接出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
6000多件石陶铜玉金漆器、数以吨记的象牙、众多的鹿角和野猪獠牙带给了世界惊喜。独特的“十节玉琮”和太多的陶玉璋币都不是金沙的独有,唯有以太阳神鸟和小铜人为代表的出土文物证实了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于是太阳神鸟被视为成都的图腾,图案成为了成都的标志。
一张重20克只有CD碟片大小的纯金太阳神鸟图案,中间12条齿轮芒饰和周边4只飞翔的神鸟,带给世人无尽的想象和解读空间。身着长袍,腰佩短杖,头戴太阳形冠,双臂呈环抱状姿势的青铜立人,和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颇为相似,不论它是不是考古专家说的祭祀巫师,其精致的造型、铭纹都是世界之绝妙。一条金冠带上錾刻了四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个人头像、一支箭、一只鸟、一条鱼组成,这样的刻饰反映的是生活还是权力?能拥有这样精美金质冠带的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他是开明时期的最后一个王吗?
在金沙文明时期,人们相信天地不绝,万物有灵,面对自然灾害,祈福和祭祀理所当然,金沙遗址是古蜀先民祭祀活动的场景。用盛大仪式祭天地,看似旨在沟通天地与神灵,企盼得其庇护,实则是我们的先祖对天地的敬畏、对自然的虔诚,是古蜀先民在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体现。这样的祭祀是一种高等级智慧,因为再伟大的人也斗不过天地自然,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唯有顺应和遵从,不可违逆。
金沙遗址展示的文明,是一团巨大的迷雾,没有文字的佐证,可以开放性解读,但绝不能随意猜想。在没有文字记载和佐证的文物面前,我们无法让文物讲述那些真实,一切的解释都只不过像巫师的面具,在神灵和人之间舞动。这些文物,与早已毁灭和尚未发掘出来的部分比较,连冰山一角也算不上。因为,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和文物,也许有比猜想更长的历史,那时的人类也许有更多的活法,更险恶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古迹则因身后空虚而孤单。我们知道的历史只不过是游丝一缕,在广袤的赤地荒日中飘荡。枯萎的历史属于正常,但我们对文明的敬仰千万不能迟钝。
3.四川博物院
在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陶瓷艺术馆、青铜器馆、张大千艺术馆、书画馆、工艺美术馆、万佛寺石刻馆、四川民族文物馆、藏传佛教文物馆等9个馆静心走过,我的心智不断被那些文物开启,尤其是那些石刻文物凸显出的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微笑、怡然、幸福感,深深把我打动……
陶和瓷的紧密相连,是泥与火的爱恋,由工匠塑造,在烈火中重生。重生的陶器样式还是那个样式,面目却已不是原来的面目,筋骨也不是原来的筋骨。它来自土地,反映的是生活。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溪简形瓶、曲腹杯到宝墩圈足器、花边罐,从商周的三足饮、鸟头勺把汉代的祭器,明器,人们抟泥为陶,寓巧于拙,自由的纹饰,随意的样式,以实用为主,表达的都是心灵智慧和精神向往。自汉代模具制陶以来,陶器也进入了“批量生产”时期,一盏“省油灯”瞬间使身价提升,从寻常百姓家走入宫廷。从驸马坟到乾陵,从青羊宫到景德镇,不仅有随葬的哭泣,更多的,是商船的汽笛,是灶边的歌吟。
青铜器,巴蜀人从不缺少制作它的智慧,羊子山、百花潭、三星堆、金沙等青铜器制作工匠的身影在广袤的巴蜀大地跃动,创造了青铜器文化的辉煌。同是青铜,同是工匠,在不同的权力者面前制造出不同的器具,刀戈剑戟斧钺弩匕等兵器,鼎鬲簋豆敦俎盂盨等食器,杯尊壶角爵觚觯觥等酒器,斗灯炉镜盘钟尺碗,还有那些车马,都是时代的浓缩,折射的是人心。
我因为知识的浅薄,无法一一诉说馆内布展的万佛寺石刻、张大千艺术、民族文物,清代的一颗象牙雕白菜和萝卜却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内心。我更不会忘记那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石刻造像。它们,都是大山的回響,怎敢忘怀。
4.成都博物馆
成都博物馆是一个以专门以城市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它记录了成都这座古城的欢笑与泪水,也给了我在它的历史中徜徉的喜怒和哀乐。
一座主题博物馆就是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从“九天开出一成都”至“新潮涌动”,从蚕丛农桑到老酒飘香,从宝墩文化到到羊子山土台,从三星堆、金沙遗址到木椁墓、船棺……璀璨文化闪耀,古蜀王都魏然,一个连续而完整的成都,由土陶、青铜、金银、丝锦说话,由皮影、木偶、麻纸、老酒作证……
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地,在4500年前,成都新津宝墩古城就已经形成。那是人文初兴的时代,人们尚以石器为主,各路文明却已经向成都聚合。四川的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流域和长江三峡地区及成都平原的文化交汇促成了宝墩城址,那是蚕丛以前的时代。《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母纵,始称王。死,做石棺、石椁。”这一记述已被三星堆、金沙遗址、城址、墓葬出土的系列文物所证实。蚕丛是蜀国的第一代蜀王,重农桑养蚕,成都巍然王都形成。蚕丛死,蜀王相继为柏灌、鱼凫、杜宇(望帝)、开明(丛帝、鳖灵),在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杜宇时期,他改王为帝,更名蒲卑,重视农桑,被奉为“农神之主”,有其死后化为杜鹃的传说。《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这一描述,表明望帝时期,蜀空前强大。
开明为望帝之相,因治水有功,承帝位,传十二世,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蜀地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青铜器、陶器层出不穷,还出现了背上有饕餮纹的多种印章。新都马家战国墓、船棺、漆器等文物都是无声的巴国蜀语,为我们勾勒出时代的繁荣。
开明王朝是一个统治时间长达500余年家族王朝,最终还是被更强大的秦所灭,这是历史的必然。再开明的帝王,世袭统治必然导致整体的衰颓。开明氏如果实行蚕丛、柏灌、鱼凫、杜宇时代的民主禅让制度,也许不是秦灭蜀而是蜀灭秦罢!只可惜,历史没有彩排,都是现场直播。
寶墩古城址、都江堰芒城市、温江鱼凫古城、大邑盐店古城高山古城、羊子山土台、三星堆、金沙遗址、商业街船棺等系列重大考古成果,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时空立体而延续的古成都。这是先民智慧的碰撞,是文明的传承。
秦灭蜀,在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之后,蜀郡太守李冰着手治水,修了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人就衣食无忧,“水旱从之,不知饥馑”,天府之国形成。
汉时期,成都享有运输之便、灌溉之利、山林泽地之饶,不仅农业兴盛,酿酒作坊红火,而且盐官、铁官、工官等机构俱全,成为手工业之都。小康的人们,经济的发达带动了文化的兴盛繁荣,精通经络的医术开始了惠民,文翁兴学,道教出现。那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张陵在鹤鸣山创设天师道,开始供奉老子为主教,成都成为了道教发源地。如今,青城山享誉天下,卓文君当卢卖酒的故事也还在热传。
触摸历史的脉搏,成都在三国魏晋时代的故事就不必多说了,一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是唐代盛世期间诗仙对古蜀文明的叩问。在今天,人类依然在探索和追寻。宋代的蜀锦和瓷器的歌吟尚未远去,元代的马蹄脆响已在耳边响彻,明代湖广填四川的浪潮刚才平静,八旗子弟就当了成都将军。一切都来不及等待,来不及回味,保路运动、抗战大后方、解放大西南这三座丰碑就已经在成都平原高高耸立。
帝王灭失,硝烟远去,只有那些坝坝宴、成都火锅、飘香的老酒永远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还有那些皮影戏、木偶戏供人们在茶楼、戏院、书吧、公园、博物馆里赏析先祖留下的璀璨文明。
成都博物馆,这种专题的博物馆,对喜欢文史的我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和消解力。历史藏龙卧虎,在博物馆参观学习的人藏龙卧虎,让我忘记自己是龙是虎。这种忘记,让我远离非我走向真我。
5.望江楼公园
望江楼公园,一个“草亭闲坐拈花笑,竹苑敲诗带月归”的地方,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修建的。以清代光绪年间修建的望江楼为代表的古建筑群落和薛涛井、薛涛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的古建筑群、薛涛墓是主体,楹联和竹是特色。薛涛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四川大学校园搬迁至望江楼公园。一个极富有文化气息、有江、有楼、有竹、有名人的园子,是这里的品极。
望江楼也叫崇丽阁,高39米,是成都的标志性建筑。三楼有一幅绝对上联,至今没有人写出完美的下联。四川大学曾经把“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故。”的上联向全国征集下联,却没有满意的结果。
楼上二层一幅由清代长联怪杰钟云舫写的《题望江楼联》长达212字,上写蜀地风物,下叹自身遭遇,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当年蒋介石飞离成都去台湾的前夜,专门带着蒋经国去望江楼读此联时,几度哽咽,泪如雨下。
上联“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下联“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俯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历史总是神奇的巧合,钟云舫先生逝于1911年,正好是中华民国元年,1949年中华民国政权在大陆终结,望江楼是蒋介石离去的终点。蒋介石的悲情离开,或许这一幅长联正好写出了他当时的心境。
一楼的那幅名联,写的是中国第一女诗人薛涛。“古今来不少美人,问她瘦燕肥环,几个红颜成薄幸;天地间尽多韵事,对此名签旨酒,半江明月放酣歌。”唐代由秦陇入蜀的薛涛,跟随韦皋、元稹等多人,和多位诗人有唱和的才女,官员身边的女校书(专校阅、处理文字事务的女秘书),如果不是很多时候的忘乎所以和不着边际,其结局又会怎样?如果她中规中矩地生活,其结局又会怎样?如果她再疯狂一些,其结局又会怎样?只有结果,没有如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法评说。中唐社会现状给了薛涛什么?薛涛给了她自己什么?
如今,楼还在,竹还在,薛涛井、薛涛墓、薛涛签、薛涛诗还在,她的故事和传说也还在。她很美也很有才情,但她美得很无奈。后人说她为元稹而进入道观,相当于用污泥涂脸,不过是求得寂寞与安静,个中缘由恐怕只有她自己清楚。
薛涛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人物,当她离去后,人们才不再喧哗,开始回忆,开始追悔,开始纪念,开始期待……可惜,这一切的开始都在她的生命逝去之后。薛涛在那些活着时期的爱恨情仇都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爱恨情仇,只有在死后,一个孤独的灵魂与土地的关系才真正的缠绵,永久。
6.宽窄巷子
一条宽巷子,一条窄巷子,一条宽宽窄窄的巷子。 巷子内外,人流密密麻麻,带着微笑的流动。世界上很多很多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但宽窄巷子是个例外,它只有包容的笑容,怡然的行走,丰富的美食。
在宽窄巷子,只要一脚踏进去,便不想转出来。尽管摩肩接踵,却觉得是一种享受。一溜儿的饰品、一溜儿的美食、一溜儿的地方文化、一溜儿的茶栖、一溜儿的商铺,带给我满心的欢喜。在这里,古典的街上温馨地布置着那些旧时光,很时尚的现代文明充满了古旧的小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们乐呵呵地在这宽宽窄窄的巷子里吃着喝着,走着坐着,说着笑着。
在宽窄巷子也不觉厌烦,是因为这里充满弹性和包容,就连每一个铺子都是艺术的范本,每一个铺名都充满温情,不论时光是快是慢,不管韶华流不流走,那些记忆都在,那些美好都在。美食、民俗、特产……都沉淀了“行走”的“四川记亿”,还有那“栖梧”的宽径、窄径,在“白夜”的时光里留连忘返……
喜欢宽窄巷子,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喜欢它的高傲与宽容,忙碌与悠闲。它高傲是因为它宽容,比如30一份的米線,80元一份的猪蹄,10元钱3个的小笼包子,不论何时,绝不降价,它让你认识到这就是宽窄巷子,咋的!但它的这种高傲有它的资本,它热情奔放,气血饱满,骨肉匀称。每一个店铺都有自己独到的特色,不可模仿,不能复制。比如各个店铺的店名唯一、里面的商品唯一,那些民俗风情产品、书画、书签、玩具、工艺品都是绝版,绝不雷同。这些特色,不仅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更是一种集体的智慧。当这种智慧成为习惯的时候,整个地域便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级,提升了宽窄巷子的集体心理和聚合能力。
宽窄巷子,让我、我们,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保持高贵而融入人潮。这,就是宽窄巷子的力量,不论你是谁,无问闲忙。
7.成都博物馆阿富汗文明巡展
“文化存则国家生!”这是我这次“历史文化行”中看到的很悲壮且有力量和自信的话语。
那些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珍宝,在战火纷飞中没有消亡,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并代管,暂时在世界各国巡展,进行实际意义上的流浪……
成都博物馆内展出的231件阿富汗文物,都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它们讲述着2000多年的阿富汗文明。
地处欧亚内陆的阿富汗,历代就没有安宁过。古代的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近现代的苏联、美国都用战火洗礼过这片土地,每经历一次战争就遭受一次毁灭,也带来一定的文明,阿富汗就在这些战火中飘摇。所幸,这个国家因为文化而没有消亡,在重建中的国家博物前錾刻的一句话就是“文化存则国家生”。
巡展的文物中有公元25~50年间的盘羊金像和金腰带、2000多年前的玻璃制品、汉代的中国铜镜和竹杖、东汉时期的钱币、公元1世纪恒河女神象牙雕像、公元7世纪的铜壶和铜碗,它们都做工考究。尤其是那个球面式石日晷,是早于公元前145年的文物,晷面朝内,有7条代表季节的平行线和11条代表时刻的垂直线。根据日晷的平行线现实,此日晷是为北纬35.51°至北纬38.28°之间的地区设计的,而阿伊哈努姆的纬度是北纬37.10°,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文成果,至今尚可用。
可是,在2145年前就有这样文明成果的国家,今天依然饱受战火的苦难。这片土地,何时才不受仇敌、谎言的那些战火之害呢?
在片土地上,我觉得最惨痛的不是城市的被炸毁,不是古文明的被湮没,而是还生活在战火中的那些人类生命。这一片曾经荣耀的土地,有着高度文明的土地,全然被各路都说自己正确的极端主义冲突搞得疲顿麻木、遍地狼藉。
看完阿富汗文明巡展,我想起我们的祖国,在1840年以来不也经历过相同的痛楚吗?这使我想起阿波罗神殿外刻的一位智者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和平与文明都不容易,我们,真该好好珍惜。
8.金沙遗址博物馆庞贝出土文物特展
庞贝古城,地中海边繁荣了600年的城市,一座不相信眼泪的城市,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被火山灰瞬间覆盖而毁灭,从此,一座古城销声匿迹,再无人烟,成为永恒。
如今,我们了解庞贝古城的瞬间与永恒,唯有通过当时那些考古发现的遗留物。因为是瞬间的覆盖性毁灭,所以街道、庭院、店铺、雕塑都完整地存在;也因为是瞬间性的覆盖式毁灭,所以形成很多真空,就连那些字画和妓女的物品也在真空中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一千余年后的考古发掘,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意大利古典时期的庞贝。
庞贝古城的毁灭时间,是中国的西汉晚期,那一年,王充、班固在白虎观开讨论五经的会议,形成了后来著名的《白虎通义》。那时候的罗马、希腊都是很繁荣富庶的国家,欧亚非洲的贸易往来很是频繁,地中海边的庞贝不仅是商贸的中间站,还是文化交流的核心地,东来西走、南来北往的各路人马,在这座城市互动,可以想象那时的庞贝是一个多么有生机的城市。
城市因为人员的流动而繁华,庞贝也不会例外。那时,各地的奇珍异宝都在这里荟萃,不同风格的壁画、雕刻、建筑、铸造、手工业等都在这里群集。所展文物中,有一座“家庭守护神青铜小雕像”做工精湛,造型精美。前倾的身体,右腿弯曲,脚步踮起,右手持祭祀酒器左手环保象征着富足的丰饶角。除了青铜器,还有阿波罗与奇特拉琴青铜雕像、女神大理石雕像、海神尼普顿雕像,大小与人物实体基本一致,表现手法采用写实,做工讲究,线条流畅,神情自然,只可惜阿波罗与奇特拉琴雕塑上那个男神特征的前端被损坏了,留给很多瞻观男女的叹息。
这些文物反映的年代和中国相比,青铜器晚于中国,而石刻艺术却要早些,中国的石刻摩崖造像盛行时期在魏晋时代。西方文物更多倾向于展现外在的自然,中国文物更多是展现内在的人心。
庞贝文物,除了这些人类艺术之外,最感动人类的,是大自然在毁灭庞贝后,留给了人类那些催人泪下的人体模壳。在灾难面前,许多人来不及呼喊就被火山灰覆盖,制造出永恒的人体模壳。采用现代技术为模壳灌注石膏而成的人体,就是一千余年那些在死亡时刻的最后定格,连最细微的皮肤皱纹、血管脉络都清晰可见。
毋庸置疑,无问西东,文物反映的是时空。在当今不论哪个时空,那些兴盛的术和寂寞的道,都得向这些人类文明叩首。
9.结语
一次以文化为中心的行走,我不能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脚步,也不能写出一语惊天下的文章,可我不能不关注那些文明辉煌的来源和去处,因为,到实地看到的远比在典籍上阅读它们所获得的营养丰厚得多。
博物馆,让我获取了精神上的经典,让我不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让我从心里给出对自己和社会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人生短促,年过四十,要充分理解一种文明,已经时间不够。因此,我必须抓紧时间多走一些路。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走进文明,走进内心。我停下来,静下来,以博物馆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目的地,去拜望我们的人类文明。
我不知道古人的生活,那些璀璨的古文明遗址让我走进远古家园;我不知道秦汉时期的世界,那些陶俑和青铜器让我感受到天地绝响;我不知道魏晋南北朝的面貌,那些石刻给我留下了时代剪影;我不知道唐宋时期的经济,唐诗宋词给我呈现了盛世和衰颓……
内心被远古呼唤,远古被内心企盼,于是开始了又一次春节假期的“历史文化行”,去一个个博物馆聆听人类文明的绝响……
2.金沙遗址博物馆
走进金沙,回望远古家园,充满生机的王都剪影从眼前走过,先民的智慧是天地不绝的回响,至今余音绕梁,数干载的历史遗珍,成就了历史的绝唱。
2001年2月,金沙王国3000多年前的奇迹悄然现世,碎片化的建筑、居住、生活、祭祀、墓葬等古遗址和在这些遗址中出土的石贝陶玉铜金银铁漆器具等文物,用静默的方式给我们拼接出一幅完整的历史画卷。
6000多件石陶铜玉金漆器、数以吨记的象牙、众多的鹿角和野猪獠牙带给了世界惊喜。独特的“十节玉琮”和太多的陶玉璋币都不是金沙的独有,唯有以太阳神鸟和小铜人为代表的出土文物证实了金沙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于是太阳神鸟被视为成都的图腾,图案成为了成都的标志。
一张重20克只有CD碟片大小的纯金太阳神鸟图案,中间12条齿轮芒饰和周边4只飞翔的神鸟,带给世人无尽的想象和解读空间。身着长袍,腰佩短杖,头戴太阳形冠,双臂呈环抱状姿势的青铜立人,和三星堆的青铜大立人颇为相似,不论它是不是考古专家说的祭祀巫师,其精致的造型、铭纹都是世界之绝妙。一条金冠带上錾刻了四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个人头像、一支箭、一只鸟、一条鱼组成,这样的刻饰反映的是生活还是权力?能拥有这样精美金质冠带的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他是开明时期的最后一个王吗?
在金沙文明时期,人们相信天地不绝,万物有灵,面对自然灾害,祈福和祭祀理所当然,金沙遗址是古蜀先民祭祀活动的场景。用盛大仪式祭天地,看似旨在沟通天地与神灵,企盼得其庇护,实则是我们的先祖对天地的敬畏、对自然的虔诚,是古蜀先民在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和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体现。这样的祭祀是一种高等级智慧,因为再伟大的人也斗不过天地自然,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唯有顺应和遵从,不可违逆。
金沙遗址展示的文明,是一团巨大的迷雾,没有文字的佐证,可以开放性解读,但绝不能随意猜想。在没有文字记载和佐证的文物面前,我们无法让文物讲述那些真实,一切的解释都只不过像巫师的面具,在神灵和人之间舞动。这些文物,与早已毁灭和尚未发掘出来的部分比较,连冰山一角也算不上。因为,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和文物,也许有比猜想更长的历史,那时的人类也许有更多的活法,更险恶的遭遇,更寂寞的辉煌。人类因无所敬仰而浅薄,古迹则因身后空虚而孤单。我们知道的历史只不过是游丝一缕,在广袤的赤地荒日中飘荡。枯萎的历史属于正常,但我们对文明的敬仰千万不能迟钝。
3.四川博物院
在四川汉代陶石艺术馆、陶瓷艺术馆、青铜器馆、张大千艺术馆、书画馆、工艺美术馆、万佛寺石刻馆、四川民族文物馆、藏传佛教文物馆等9个馆静心走过,我的心智不断被那些文物开启,尤其是那些石刻文物凸显出的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微笑、怡然、幸福感,深深把我打动……
陶和瓷的紧密相连,是泥与火的爱恋,由工匠塑造,在烈火中重生。重生的陶器样式还是那个样式,面目却已不是原来的面目,筋骨也不是原来的筋骨。它来自土地,反映的是生活。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溪简形瓶、曲腹杯到宝墩圈足器、花边罐,从商周的三足饮、鸟头勺把汉代的祭器,明器,人们抟泥为陶,寓巧于拙,自由的纹饰,随意的样式,以实用为主,表达的都是心灵智慧和精神向往。自汉代模具制陶以来,陶器也进入了“批量生产”时期,一盏“省油灯”瞬间使身价提升,从寻常百姓家走入宫廷。从驸马坟到乾陵,从青羊宫到景德镇,不仅有随葬的哭泣,更多的,是商船的汽笛,是灶边的歌吟。
青铜器,巴蜀人从不缺少制作它的智慧,羊子山、百花潭、三星堆、金沙等青铜器制作工匠的身影在广袤的巴蜀大地跃动,创造了青铜器文化的辉煌。同是青铜,同是工匠,在不同的权力者面前制造出不同的器具,刀戈剑戟斧钺弩匕等兵器,鼎鬲簋豆敦俎盂盨等食器,杯尊壶角爵觚觯觥等酒器,斗灯炉镜盘钟尺碗,还有那些车马,都是时代的浓缩,折射的是人心。
我因为知识的浅薄,无法一一诉说馆内布展的万佛寺石刻、张大千艺术、民族文物,清代的一颗象牙雕白菜和萝卜却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内心。我更不会忘记那些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石刻造像。它们,都是大山的回響,怎敢忘怀。
4.成都博物馆
成都博物馆是一个以专门以城市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它记录了成都这座古城的欢笑与泪水,也给了我在它的历史中徜徉的喜怒和哀乐。
一座主题博物馆就是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从“九天开出一成都”至“新潮涌动”,从蚕丛农桑到老酒飘香,从宝墩文化到到羊子山土台,从三星堆、金沙遗址到木椁墓、船棺……璀璨文化闪耀,古蜀王都魏然,一个连续而完整的成都,由土陶、青铜、金银、丝锦说话,由皮影、木偶、麻纸、老酒作证……
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的起源地,在4500年前,成都新津宝墩古城就已经形成。那是人文初兴的时代,人们尚以石器为主,各路文明却已经向成都聚合。四川的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流域和长江三峡地区及成都平原的文化交汇促成了宝墩城址,那是蚕丛以前的时代。《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母纵,始称王。死,做石棺、石椁。”这一记述已被三星堆、金沙遗址、城址、墓葬出土的系列文物所证实。蚕丛是蜀国的第一代蜀王,重农桑养蚕,成都巍然王都形成。蚕丛死,蜀王相继为柏灌、鱼凫、杜宇(望帝)、开明(丛帝、鳖灵),在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杜宇时期,他改王为帝,更名蒲卑,重视农桑,被奉为“农神之主”,有其死后化为杜鹃的传说。《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这一描述,表明望帝时期,蜀空前强大。
开明为望帝之相,因治水有功,承帝位,传十二世,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蜀地手工业已经相当发达,青铜器、陶器层出不穷,还出现了背上有饕餮纹的多种印章。新都马家战国墓、船棺、漆器等文物都是无声的巴国蜀语,为我们勾勒出时代的繁荣。
开明王朝是一个统治时间长达500余年家族王朝,最终还是被更强大的秦所灭,这是历史的必然。再开明的帝王,世袭统治必然导致整体的衰颓。开明氏如果实行蚕丛、柏灌、鱼凫、杜宇时代的民主禅让制度,也许不是秦灭蜀而是蜀灭秦罢!只可惜,历史没有彩排,都是现场直播。
寶墩古城址、都江堰芒城市、温江鱼凫古城、大邑盐店古城高山古城、羊子山土台、三星堆、金沙遗址、商业街船棺等系列重大考古成果,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时空立体而延续的古成都。这是先民智慧的碰撞,是文明的传承。
秦灭蜀,在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之后,蜀郡太守李冰着手治水,修了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人就衣食无忧,“水旱从之,不知饥馑”,天府之国形成。
汉时期,成都享有运输之便、灌溉之利、山林泽地之饶,不仅农业兴盛,酿酒作坊红火,而且盐官、铁官、工官等机构俱全,成为手工业之都。小康的人们,经济的发达带动了文化的兴盛繁荣,精通经络的医术开始了惠民,文翁兴学,道教出现。那个不知从哪里来的张陵在鹤鸣山创设天师道,开始供奉老子为主教,成都成为了道教发源地。如今,青城山享誉天下,卓文君当卢卖酒的故事也还在热传。
触摸历史的脉搏,成都在三国魏晋时代的故事就不必多说了,一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早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是唐代盛世期间诗仙对古蜀文明的叩问。在今天,人类依然在探索和追寻。宋代的蜀锦和瓷器的歌吟尚未远去,元代的马蹄脆响已在耳边响彻,明代湖广填四川的浪潮刚才平静,八旗子弟就当了成都将军。一切都来不及等待,来不及回味,保路运动、抗战大后方、解放大西南这三座丰碑就已经在成都平原高高耸立。
帝王灭失,硝烟远去,只有那些坝坝宴、成都火锅、飘香的老酒永远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还有那些皮影戏、木偶戏供人们在茶楼、戏院、书吧、公园、博物馆里赏析先祖留下的璀璨文明。
成都博物馆,这种专题的博物馆,对喜欢文史的我有着深深的吸引力和消解力。历史藏龙卧虎,在博物馆参观学习的人藏龙卧虎,让我忘记自己是龙是虎。这种忘记,让我远离非我走向真我。
5.望江楼公园
望江楼公园,一个“草亭闲坐拈花笑,竹苑敲诗带月归”的地方,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修建的。以清代光绪年间修建的望江楼为代表的古建筑群落和薛涛井、薛涛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园内的古建筑群、薛涛墓是主体,楹联和竹是特色。薛涛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四川大学校园搬迁至望江楼公园。一个极富有文化气息、有江、有楼、有竹、有名人的园子,是这里的品极。
望江楼也叫崇丽阁,高39米,是成都的标志性建筑。三楼有一幅绝对上联,至今没有人写出完美的下联。四川大学曾经把“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故。”的上联向全国征集下联,却没有满意的结果。
楼上二层一幅由清代长联怪杰钟云舫写的《题望江楼联》长达212字,上写蜀地风物,下叹自身遭遇,给后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当年蒋介石飞离成都去台湾的前夜,专门带着蒋经国去望江楼读此联时,几度哽咽,泪如雨下。
上联“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最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下联“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梯俯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
历史总是神奇的巧合,钟云舫先生逝于1911年,正好是中华民国元年,1949年中华民国政权在大陆终结,望江楼是蒋介石离去的终点。蒋介石的悲情离开,或许这一幅长联正好写出了他当时的心境。
一楼的那幅名联,写的是中国第一女诗人薛涛。“古今来不少美人,问她瘦燕肥环,几个红颜成薄幸;天地间尽多韵事,对此名签旨酒,半江明月放酣歌。”唐代由秦陇入蜀的薛涛,跟随韦皋、元稹等多人,和多位诗人有唱和的才女,官员身边的女校书(专校阅、处理文字事务的女秘书),如果不是很多时候的忘乎所以和不着边际,其结局又会怎样?如果她中规中矩地生活,其结局又会怎样?如果她再疯狂一些,其结局又会怎样?只有结果,没有如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无法评说。中唐社会现状给了薛涛什么?薛涛给了她自己什么?
如今,楼还在,竹还在,薛涛井、薛涛墓、薛涛签、薛涛诗还在,她的故事和传说也还在。她很美也很有才情,但她美得很无奈。后人说她为元稹而进入道观,相当于用污泥涂脸,不过是求得寂寞与安静,个中缘由恐怕只有她自己清楚。
薛涛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人物,当她离去后,人们才不再喧哗,开始回忆,开始追悔,开始纪念,开始期待……可惜,这一切的开始都在她的生命逝去之后。薛涛在那些活着时期的爱恨情仇都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爱恨情仇,只有在死后,一个孤独的灵魂与土地的关系才真正的缠绵,永久。
6.宽窄巷子
一条宽巷子,一条窄巷子,一条宽宽窄窄的巷子。 巷子内外,人流密密麻麻,带着微笑的流动。世界上很多很多拥挤的闹市可能更加荒昧,密集的人群可能更加野蛮,但宽窄巷子是个例外,它只有包容的笑容,怡然的行走,丰富的美食。
在宽窄巷子,只要一脚踏进去,便不想转出来。尽管摩肩接踵,却觉得是一种享受。一溜儿的饰品、一溜儿的美食、一溜儿的地方文化、一溜儿的茶栖、一溜儿的商铺,带给我满心的欢喜。在这里,古典的街上温馨地布置着那些旧时光,很时尚的现代文明充满了古旧的小屋。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们乐呵呵地在这宽宽窄窄的巷子里吃着喝着,走着坐着,说着笑着。
在宽窄巷子也不觉厌烦,是因为这里充满弹性和包容,就连每一个铺子都是艺术的范本,每一个铺名都充满温情,不论时光是快是慢,不管韶华流不流走,那些记忆都在,那些美好都在。美食、民俗、特产……都沉淀了“行走”的“四川记亿”,还有那“栖梧”的宽径、窄径,在“白夜”的时光里留连忘返……
喜欢宽窄巷子,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喜欢它的高傲与宽容,忙碌与悠闲。它高傲是因为它宽容,比如30一份的米線,80元一份的猪蹄,10元钱3个的小笼包子,不论何时,绝不降价,它让你认识到这就是宽窄巷子,咋的!但它的这种高傲有它的资本,它热情奔放,气血饱满,骨肉匀称。每一个店铺都有自己独到的特色,不可模仿,不能复制。比如各个店铺的店名唯一、里面的商品唯一,那些民俗风情产品、书画、书签、玩具、工艺品都是绝版,绝不雷同。这些特色,不仅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更是一种集体的智慧。当这种智慧成为习惯的时候,整个地域便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级,提升了宽窄巷子的集体心理和聚合能力。
宽窄巷子,让我、我们,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保持高贵而融入人潮。这,就是宽窄巷子的力量,不论你是谁,无问闲忙。
7.成都博物馆阿富汗文明巡展
“文化存则国家生!”这是我这次“历史文化行”中看到的很悲壮且有力量和自信的话语。
那些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珍宝,在战火纷飞中没有消亡,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并代管,暂时在世界各国巡展,进行实际意义上的流浪……
成都博物馆内展出的231件阿富汗文物,都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它们讲述着2000多年的阿富汗文明。
地处欧亚内陆的阿富汗,历代就没有安宁过。古代的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近现代的苏联、美国都用战火洗礼过这片土地,每经历一次战争就遭受一次毁灭,也带来一定的文明,阿富汗就在这些战火中飘摇。所幸,这个国家因为文化而没有消亡,在重建中的国家博物前錾刻的一句话就是“文化存则国家生”。
巡展的文物中有公元25~50年间的盘羊金像和金腰带、2000多年前的玻璃制品、汉代的中国铜镜和竹杖、东汉时期的钱币、公元1世纪恒河女神象牙雕像、公元7世纪的铜壶和铜碗,它们都做工考究。尤其是那个球面式石日晷,是早于公元前145年的文物,晷面朝内,有7条代表季节的平行线和11条代表时刻的垂直线。根据日晷的平行线现实,此日晷是为北纬35.51°至北纬38.28°之间的地区设计的,而阿伊哈努姆的纬度是北纬37.10°,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文成果,至今尚可用。
可是,在2145年前就有这样文明成果的国家,今天依然饱受战火的苦难。这片土地,何时才不受仇敌、谎言的那些战火之害呢?
在片土地上,我觉得最惨痛的不是城市的被炸毁,不是古文明的被湮没,而是还生活在战火中的那些人类生命。这一片曾经荣耀的土地,有着高度文明的土地,全然被各路都说自己正确的极端主义冲突搞得疲顿麻木、遍地狼藉。
看完阿富汗文明巡展,我想起我们的祖国,在1840年以来不也经历过相同的痛楚吗?这使我想起阿波罗神殿外刻的一位智者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和平与文明都不容易,我们,真该好好珍惜。
8.金沙遗址博物馆庞贝出土文物特展
庞贝古城,地中海边繁荣了600年的城市,一座不相信眼泪的城市,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被火山灰瞬间覆盖而毁灭,从此,一座古城销声匿迹,再无人烟,成为永恒。
如今,我们了解庞贝古城的瞬间与永恒,唯有通过当时那些考古发现的遗留物。因为是瞬间的覆盖性毁灭,所以街道、庭院、店铺、雕塑都完整地存在;也因为是瞬间性的覆盖式毁灭,所以形成很多真空,就连那些字画和妓女的物品也在真空中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一千余年后的考古发掘,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意大利古典时期的庞贝。
庞贝古城的毁灭时间,是中国的西汉晚期,那一年,王充、班固在白虎观开讨论五经的会议,形成了后来著名的《白虎通义》。那时候的罗马、希腊都是很繁荣富庶的国家,欧亚非洲的贸易往来很是频繁,地中海边的庞贝不仅是商贸的中间站,还是文化交流的核心地,东来西走、南来北往的各路人马,在这座城市互动,可以想象那时的庞贝是一个多么有生机的城市。
城市因为人员的流动而繁华,庞贝也不会例外。那时,各地的奇珍异宝都在这里荟萃,不同风格的壁画、雕刻、建筑、铸造、手工业等都在这里群集。所展文物中,有一座“家庭守护神青铜小雕像”做工精湛,造型精美。前倾的身体,右腿弯曲,脚步踮起,右手持祭祀酒器左手环保象征着富足的丰饶角。除了青铜器,还有阿波罗与奇特拉琴青铜雕像、女神大理石雕像、海神尼普顿雕像,大小与人物实体基本一致,表现手法采用写实,做工讲究,线条流畅,神情自然,只可惜阿波罗与奇特拉琴雕塑上那个男神特征的前端被损坏了,留给很多瞻观男女的叹息。
这些文物反映的年代和中国相比,青铜器晚于中国,而石刻艺术却要早些,中国的石刻摩崖造像盛行时期在魏晋时代。西方文物更多倾向于展现外在的自然,中国文物更多是展现内在的人心。
庞贝文物,除了这些人类艺术之外,最感动人类的,是大自然在毁灭庞贝后,留给了人类那些催人泪下的人体模壳。在灾难面前,许多人来不及呼喊就被火山灰覆盖,制造出永恒的人体模壳。采用现代技术为模壳灌注石膏而成的人体,就是一千余年那些在死亡时刻的最后定格,连最细微的皮肤皱纹、血管脉络都清晰可见。
毋庸置疑,无问西东,文物反映的是时空。在当今不论哪个时空,那些兴盛的术和寂寞的道,都得向这些人类文明叩首。
9.结语
一次以文化为中心的行走,我不能走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脚步,也不能写出一语惊天下的文章,可我不能不关注那些文明辉煌的来源和去处,因为,到实地看到的远比在典籍上阅读它们所获得的营养丰厚得多。
博物馆,让我获取了精神上的经典,让我不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让我从心里给出对自己和社会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人生短促,年过四十,要充分理解一种文明,已经时间不够。因此,我必须抓紧时间多走一些路。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