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学学科建设的困境及其突破策略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y2673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人才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依然存在着一些困境和问题:一是学科建设队伍数量明显增多,但数量、质量仍不高;二是服务于人才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三是人才学学科缺乏相邻学科的支撑;四是人才学学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足。为了摆脱这些困境,人才学学科建设须基于共享理念,共享课程、师资队伍等基础资源,建立并完善学科发展平台,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学科建设特色。
  【关键词】人才学 学科建设 共享理念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34-02
  一、背景
  人才学是以人才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研究人才运动及其发展规律,促进人才工作科学发展,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学科。我国人才学的诞生和发展,经历了提出创建-艰难发展-拓展深化的过程,其中呈现出两次发展高潮[1]。但当前,人才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存在着学科建设队伍数量、质量不高,服务于人才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此外,缺乏相邻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学学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足等问题也致使人才学学科建设面临一些困境。针对目前的诸多问题与发展困境,基于共享理念,共享课程、师资队伍、科研等基础资源,建立并完善学科发展平台,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人才学学科建设之路。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人才学的发展和研究面临着不同的学科氛围和背景。习近平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继承发展党的人才思想,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的多重视角,紧扣时代需要和历史定位,围绕新时代我国人才事业和人才工作做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2]。这些论述形成了特点鲜明、内涵丰富的人才思想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人才事业和人才工作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点,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这就决定了人才学研究和学科发展必然要走一条适合新时期人才思想和人才事业和人才工作内在规律和时代特点的特殊之路。
  二、困境
  在我国,人才学学科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对人才学学科建设仍然处于进一步探索阶段,虽然在人才学基本框架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学科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学科建设队伍质量、基础资源投入、教学环境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定位,高校发展人才学学科依然存在多方面的困境,缺乏相邻学科支撑、学科平台缺乏、人才培养特色不足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科建设队伍数量显著增多,但数量、质量都不高
  人才学学科的建立到现在已经有近40 年的历史,随着人才学学科的建立,人才学学科的发展需要一支具备深厚的人才学相关理论知识,又具有豐富的人才实践经验的学科建设队伍。人才学学科建设队伍数量和规模尽管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扩充,有了一定的成长,但相比其他发展相对成熟的学科仍然较小且不稳定[3]。此外,由于人才学学科仍比较年轻,学科依托不坚实、学科定位不明晰、相对独立的地学科位尚不稳固等都造成人才学学科建设队伍规模基数仍然较小。初创时期的老一代人才学者目前仍然活跃在一线,有影响力的中青年学者数量不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的人才学学科建设队伍,从事人才学学科教育研究工作的学者,大多是具有其他学科背景,转而进入人才学学科的研究。专业的人才学硕博研究生资源匮乏,新鲜的师资血液未能及时补充,部分没有根据新时期人才学发展的需求去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从而造成了在人才学发展的学术梯队配置不合理,人才学科学研究方面、教学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是显得质量不高,水平偏低。
  (二)服务于人才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发展与建设人才学学科,必须要有充足的教育基础资源作为保障。过硬的师资力量、丰富的课程资源、科研成果、图书资源,完备齐全的教学软硬件等是人才学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有限的基础资源,为人才学的教育学习与科学研究等都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人才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站在发展前沿,如此一来,有关人才学的学术交流活动和资源共享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来看,人才学的研究者和学生很少有这样的机遇。像这样没有丰富的教育基础资源和教学条件等学科建设平台作保障,人才学学科的发展也难以取得应有之效。
  (三)人才学学科缺乏相邻学科的支撑
  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也是现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独立进行的,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以众多学科的知识作为铺垫的。随着人才学发展的深入化和体系化,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出现和深度融合,人才学从独立的学科研究走向了多学科领域的系统研究,人才学的发展需要离不开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支撑,而跨学科合作的平台和机制不健全,高校学科间的融合程度有限,学科分配不合理等都严重阻碍了人才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四)人才学学科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足
  随着人才学的不断发展,不论是办学的层次还是办学的方式上,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向前迈进,并逐步走向成熟。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和教授“人才学”的相关课程,但各高校在招生环节、课程设置、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点不够鲜明,出现同质化现象,各高校囿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起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践教学、完善人才评估,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学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三、突破策略
  人才学学科建设是系统工程,不仅要明确学科方向、完善各种基础条件、培养学科建设梯队、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要对人才学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此指导人才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发展。要突破人才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就需要基于共享理念,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引进高水平人才,完备学科建设梯队,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丰富人才学学科体系。   (一)完备学科梯队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人才学学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通过人才在年龄、职称,学历层次,专业机构等方面的优化组合,强化学科建设梯队。
  对外,一方面引进人才是优化队伍结构、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措施。高校需结合本校人才学学科发展的条件和实际需求,科学规划,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以项目支撑、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为抓手,结合高校所在省、市以及学校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学术专家、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保证学科建设队伍的质量。另一方面,与其他高校共享师资队伍,通过智慧校园、在线网络平台或者资源协同共享平台,要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实现 “线上线下”的师资资源共享,从而完善师资结构。
  对内,除了注重已有学科建设队伍的培养和提升,还应积极寻求与其他学院、其他专业、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加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术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将人才学的相关理论成果、理念、教学经验与其分享,发挥人才学学科的作用和影响力。
  (二)共享基础教育资源,服务人才学学科建设
  基于共享理念,通过建立共享平台,与其他高校在课程资源、图书资源、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协同,丰富基础教育资源,形成优势资源互补,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人才學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探索新的可行路径。
  共享不仅限于高校之间,通过与相关科研机构、企业、产业等进行横向纵向的共享协同,形成人才学研究共同体,从拓宽人才学研究与实践的范围,在人才联合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探索、研究生学位点的申报、教学成果的研究和获得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积累、汇集更宽泛、更多元、更丰富的研究成果,助推人才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三)强化多学科领域的支撑
  在人才学学科建设上,要加强与人才学研究共同体各单元之间的共享协同,从而深化人才学的发展与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人才学学研究内容,拓展人才学研究领域,丰富人才学学科体系。要充分利用人才学研究共同体的优势互补,开设跨学科的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形成成熟、稳定的课程体系,制定宽口径、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和强化人才学学科意识,增强学科自信,推进人才学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四)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人才学学科特色
  为更好地适应和引领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高校不断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个性化人才培养,人才学学科建设亦不例外。人才学学科建设要适应学校办学定位,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的培养多元化、高质量人才的目标和要求,积极谋划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4]。高校应整合学科和课程,在人才学课程体系建设中,专业课程设置上,努力实现各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互通。
  鼓励人才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多领域的交流,从而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进而提高人才质量,提升科研水平,最终形成人才学学科特色。
  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都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跋而就的,人才学的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针对新时期人才学学科建设的发展困境,基于共享理念,共享课程、师资队伍、科研等基础资源,建立并完善学科发展平台,构建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人才学学科建设探索新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李达:《人才学发展: 历程、成就与展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2]侯建东:《中国人才文化的时代升华——人才学在中国创建的时代背景探析》,《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3]叶忠海:《中国人才学发展的历程、成就和展望》,《中国人才》2013年第1期。
  [4]李年俊,李增华:《新时代习近平人才观探析》,《学术探索》2018年第1期。
  作者简介:
  薛肖飞(1987年2月12日-),男,汉族,陕西渭南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67-01  课文教什么?教课文内容理解,教字词句段篇,教听说读写思,教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等等,不同时期、不同教师有不同的理解、答案。连崔峦老师也在第七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大声疾呼《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可见,对于语文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来说,这始终是一个极大的、广大教师关注度高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期刊
【摘要】我国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独特,将其广泛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使红色资源所含蕴的巨大力量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政观的形成。如何将红色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以促进大学生的自觉红色行动,使红色资源起到对思政教育的指向作用是本文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红色教育 行动自觉 高校思政教育 现实指向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82-
期刊
【摘要】素养是指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情境和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要从全面发展的方向来做,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是包含在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里面的。如何基于生活德育理念培养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利用建立德育体系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发展、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 素养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口语交际已成为每个现代公民所必备的能力。作为肩负塑造未来创新人才重任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实践证明,以“创设情境,营造‘想说’氛围;双向互动,历练‘会说’本领;走进生活,内化‘善说’能力”为主要环节的小学语文“三说式”口语交际教学模式,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旨在激活学生真切的表达需求,通过真格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提高学
期刊
【摘要】乡村小学的德育工作是践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长坑小学为案例,研究德育与生活的关系,倡导德育生活化。学校开展德育需要以生活为根本,同时也离不开家庭、社会的积极推动,三者共同构建完整适宜的德育链条。乡村小学需要立足自身,寻找利用优势资源,切实做好学生德育,影响家庭,辐射地方,建设美丽乡村。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 美丽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目的:大学生的生命观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发展和生命状态,研究大学生生命观有助于了解大學生的生命状态,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制定适合大学生群体的生命教育方案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使用郭冰杰等人编制的《大学生生命观量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感较强,个人生命价值感高于他人的生命价值感;在生活态度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和人生规划,人生信仰不坚定,缺乏应对
期刊
【摘要】近年来,儿童诗在教学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教育改革者和实践者的重视。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大大增加儿童诗的比重,全课程低年级书上的儿童诗比重更大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儿童诗传递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守望,在童诗教学中践行“全人教育”这一理念,在教师引领学生诵读、欣赏、创编的过程中,让儿童在儿童诗的学习中遇见“诗与远方”,遇见未知的自己,让儿童成为文本的真正的解读者,从而构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50-0089-01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对幼儿的培养也越来越早、越来越严,很多家长都重视幼儿的早期阅读。然而不少家长对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设定不科学,致使幼儿的早期阅读兴趣受到严重打击。本文就以一名大班幼儿的阅读为例,谈谈如何改善早期阅读教育问题,提高早期教育的质量。  【案例描述】  小美是一位大班的女孩子,
期刊
【摘要】高校法学教育的目的不是普法,而是担负为社会输送专业法律人才的重任。民法的私法属性,决定了好的民事裁判应该是合乎法理也合乎情理。当前的民法学教学模式存在过于理论化、“法考化”化倾向,不少实践性教学也流于形式,导致学生民法学习效果不如人意,与培养合格的民法专业人才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完善民法学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实务能力为导向,审视当前民法教学模式之利弊,强化民法知识框架、民法原理性知识的构建
期刊
【摘要】多文本读写结合策略研究,从紧贴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入手,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有一双慧眼发现平凡生活中的情趣和意义,在课堂上领悟同一类写法的名家课例的文心妙法,结合生活选取材料下笔成文,并且让学生再次结合名家课例学会评改习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展作文竞赛活动,展示优秀习作,扩大多文本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的成果。多文本读写结合从多方面让学生提高了写作兴趣,养成了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