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图书馆自面向公众开放以来,其业务管理主要围绕着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与读者对文献资源的需求而展开。在以纸质文献为主并且依靠一馆自我保障时期,图书馆业务管理偏重于文献资源供应管理无可厚非。在数字信息时代,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普遍启用,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成功应用,我国图书馆界全面实现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由此引起图书馆新业务不断产生而传统业务日渐弱化,图书馆业务管理需要逐步从管理供应向管理需求转变。
[关键词]图书馆 业务管理 供应管理 需求管理
1 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的演进
我国图书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为了处理藏书保存与读者利用之间的矛盾,协调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与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以及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图书馆业务管理随之发生演变。
古代图书馆——藏书楼只是保存文化典籍,当时的所谓管理,仅限于藏书的整理和保管[1],业务管理尚未成形。1904年湖北省图书馆、1905年湖南省图书馆、1912年京师通俗图书馆的先后建立并对外开放,标志着近代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开始形成[2]。1918年1月,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3]——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使馆藏结构、管理与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提倡要多办市立的图书馆,宜一律公开不收费;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提倡开架阅览,延长开馆时间,以方便读者。他不仅使北京大学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而且使图书馆成为传播文化尤其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4]。
建国初期,图书馆业务管理主要是扩展图书馆规模,加强硬件建设,收集整理图书,开展外借、阅览等服务。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完成了从手工管理向计算机集成系统管理的转变,设立采编、流通、阅览、期刊、参考咨询、技术服务等业务部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特别是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相继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使我国社会快步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在此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文献资源组织与服务形式应运而生[5]。图书馆业务工作全面向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馆际互借和共建共享不断深入,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实现了多馆联合保障,业务管理上出现了藏、借、阅、咨一体化模式,开始设立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参考咨询部、技术服务部等业务部门,图书馆服务对象也由“读者”改称为“用户”。
从以上我国图书馆界业务管理的演进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馆藏以纸质文献为主又以一馆资源自我保障时期,图书馆业务管理以图书馆为中心,被动地为读者提供到馆服务,从方便图书馆角度出发偏重文献资源供应,工作流程和业务部门主要根据文献的流转方向设定。这种业务管理模式在传统或自动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是可行且有效的。但是,随着馆藏数字化和服务网络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其缺点亦日渐凸显[6],尤其是与读者需求不相适应,亟待转型。
2 数字图书馆建设催生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
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是我国图书馆界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云计算技术,对海量、分布、异构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序的整体,并为大量用户同时提供统一检索服务,以此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图书馆无需再为无力拥有某种文献资源,特别是价格昂贵的数据库资源而纠结,可以选择根据本馆读者的实际下载量来按需付费[7]。
数字图书馆的迅猛发展为传统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拓展了服务范围,丰富了服务手段,由此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习惯和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欢迎[5]。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跟踪国际数字图书馆发展,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数字图书馆研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同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一些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的数字图书馆纷纷规划或立项建设。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努力,目前已建成了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部队系统数字图书馆和一批省、市、县级数字图书馆,一个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经历了面向资源型、面向交流型、面向用户型的演化过程。面向用户型的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以网络化、数字化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的资源、技术、服务与用户利用一体化的数字资源平台[8],而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服务范围已从互联网在线服务向无线移动服务拓展,目前已通过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实现了移动访问,为用户创造了一个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服务的环境,提高了用户获取与利用图书馆信息的能力[9]。
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新的发展形态,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为用户打造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利用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数字化阅读、数字参考咨询[10]、网上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网上学术交流、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等服务,为图书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海量资源保障。与此同时,也使图书馆新业务不断产生,如馆藏数字化、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服务、机构知识库建设、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网络安全、通讯技术应用等,同时促使日渐弱化的传统业务快速翻新,如流通业务与网络结合为读者提供自助借还和自助打印服务,传统编目拓展到元数据加工[11],电子阅览室改建成为学习共享空间或学术交流共享空间以及为到馆读者提供休闲舒适的场所,等等。数字图书馆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图书馆业务管理必须顺应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潮流并随之加以变革,趁机摆脱长期以来因馆藏文献资源有限与读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困境:一方面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效率低下,而另一方面读者需求得不到满足。要改变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偏重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的业务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需求链管理[12],积极开展读者需求调查,分析研究读者需求,从读者角度审视各项业务,从遵循读者需求规律角度出发合理计划、组织、协调各项业务工作,真正落实“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提高读者满意度,从而大幅提升文献资源的利用与服务效率。 3 实现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尚需解决的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使我国图书馆界实现了文献资源联合保障,而且使放在“云端”的数字资源实现用户按需付费,如同消费水电等公共资源一样便捷。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的有力推手,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树立危机意识,密切关注读者需求的变化,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切实采取措施,力争早日实现业务管理全面向读者需求管理转型。
3.1 宏观层面
3.1.1 加强协调,确保文献资源供应,为业务管理转型提供条件 我国现行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按图书馆主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运行,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全局性规划与行业化管理。鉴于此,宏观上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具有权威的国家图书馆事业管理与协调机构,在业务上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作出统一规划与统一协调。当前应加强各系统、各行业、各地区、各图书馆之间的广泛协作,在全国形成文献资源分布保存和分工采集机制,完善图书馆行业的文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文献资源的集中揭示、统一检索和统一调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文献资源和服务的全面共建与共享,按地区集中设立纸质文献的保存本书库和数字资源的永久存贮点,既能确保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供应,又能减轻其保存的压力,帮助图书馆解决文献资源拥有与存取的矛盾,使图书馆业务管理者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读者需求,使有限的资金能更有效地用于满足读者需求。
3.1.2 完善评估标准,引导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 确立图书馆评估制度,开展评估活动,指导、鞭策、规范、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13]。从我国现行的图书馆评估标准来看,评估指标明显落后于图书馆实际状况,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在指标设置上,应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相适应,从用户需求出发,重点考量数字图书馆系统功能的实现和用户使用的满意程度[14],重视数字资源建设,特别是特色资源建设,体现文献资源联合保障,倡导移动信息服务,重点关注资源利用与服务效率,并加重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指标的分值,有效地引导图书馆业务管理的转型。
3.2 微观层面
3.2.1 转变观念,坚持以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业务管理原则 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既面临着互联网和多种媒体的竞争压力,也面临来自数字图书馆深入发展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但是,还有许多图书馆人的思想观念落后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仍有许多人热衷于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6]。因此,图书馆界必须尽快转变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在业务管理上坚持以需求为中心的原则,不断创新服务项目,永葆图书馆的生机与活力。
3.2.2 以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业务流程 实施以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业务管理原则,在业务流程上将读者需求调查作为业务工作的起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获取读者需求的新动向,通过分析研究,形成读者需求的预测报告,作为图书馆业务工作创新的决策依据。在资源建设方面,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都是以采购为起点,目前数字资源的购置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常规,实行“读者决策采购”[15]的管理模式,如数据库的采购可根据读者的试用结果做出选择,电子图书可采用电子化手段由读者预定[16]。对于新采购的纸质图书可利用RFID技术,打破传统的由采购经编目再进入流通的流程,将已贴上条形码的新书直接进入流通供读者阅览或外借,流通一段时间后收集起来,再提交给采编部门进行分编与加工。
3.2.3 增加新的业务岗位,合理地设置业务部门 为了使读者需求能有效地落实到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图书馆需要适时增加新的业务岗位,合理地设置业务部门。根据当下读者的需求、图书馆的责任和数字图书馆的特点,笔者认为,图书馆需要增加服务类、资源建设类与技术类等新岗位。服务类岗位应增加读者需求调查、数字化导读、知识服务、数字参考咨询、网络馆际互借、网络文献传递、学术交流、信息素养教育、为弱势群体服务等新岗位;资源建设类岗位应增加馆藏数字化、特色库建设、机构库建设、元数据编目等新岗位;技术类岗位应增加数字资源存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移动通讯、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新岗位。相应的业务部门可设置为:读者服务部负责开展读者需求调查、馆藏组织、传统服务、数字化服务、合作共享等业务工作;资源建设部根据读者需求负责馆藏资源建设、文献资源联合共建、特色资源建设、文献资源宣传等业务工作;技术支持部要从方便读者利用出发负责软硬件建设、网络安全、数字资源存储、门户网站建设与维护、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业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8.
[2] 陈能华,刘昆雄.信息化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变革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33-35.
[3] 葛海燕.李大钊——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5):74-76.
[4] 于作敏.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图书馆[EB/OL].[2012-04-26]. http://news.sina.com.cn/c/2005-07-03/06066334019s. shtml.
[5] 周和平.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加快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在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的主旨报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4-9.
[6] 郑卫光.试论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的现实意义[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0):30-33.
[7] 张建芬.云计算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到底[J].现代情报,2010(12):47-50.
[8] 纪丽珍,许峰. 数字图书馆综合信息服务模型探微[J].图书与情报,2009(3):62-65.
[9] 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76-86.
[10] 初景利,王战林.建立数字参考咨询管理及运行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1):6-11.
[11] 叶兰, 初景利.1998-2007年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岗位变迁对比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5-10.
[12] Diaz M. LITA top tech trends ALA 2010[EB/OL].[2012-04-25]. http://litablog.org/2010/07/ lita-top-tech- trends-ala-2010.
[13] 方小苏.我国图书馆现行评估制度:理论、问题、建议[J].图书馆学研究,2007(2):7-11.
[14] 宋琳琳.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数字环境图书馆管理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1):43-49.
[15] 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45-50.
[16] 王坤宁.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预测技术趋势[EB/OL].[2012-06-11].http://www.chinaxwcb.com/2010-07/19/ content_201987.htm
[作者简介]方小苏,女,1965年生,研究馆员,发表论文30篇,出版专著1部。
[关键词]图书馆 业务管理 供应管理 需求管理
1 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的演进
我国图书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新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为了处理藏书保存与读者利用之间的矛盾,协调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与读者对文献资源需求以及图书馆内部各项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图书馆业务管理随之发生演变。
古代图书馆——藏书楼只是保存文化典籍,当时的所谓管理,仅限于藏书的整理和保管[1],业务管理尚未成形。1904年湖北省图书馆、1905年湖南省图书馆、1912年京师通俗图书馆的先后建立并对外开放,标志着近代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开始形成[2]。1918年1月,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3]——李大钊出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使馆藏结构、管理与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他提倡要多办市立的图书馆,宜一律公开不收费;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提倡开架阅览,延长开馆时间,以方便读者。他不仅使北京大学图书馆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而且使图书馆成为传播文化尤其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4]。
建国初期,图书馆业务管理主要是扩展图书馆规模,加强硬件建设,收集整理图书,开展外借、阅览等服务。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完成了从手工管理向计算机集成系统管理的转变,设立采编、流通、阅览、期刊、参考咨询、技术服务等业务部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迅猛发展,特别是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相继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使我国社会快步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在此背景下,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文献资源组织与服务形式应运而生[5]。图书馆业务工作全面向自动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馆际互借和共建共享不断深入,使图书馆文献资源实现了多馆联合保障,业务管理上出现了藏、借、阅、咨一体化模式,开始设立资源建设部、读者服务部、参考咨询部、技术服务部等业务部门,图书馆服务对象也由“读者”改称为“用户”。
从以上我国图书馆界业务管理的演进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馆藏以纸质文献为主又以一馆资源自我保障时期,图书馆业务管理以图书馆为中心,被动地为读者提供到馆服务,从方便图书馆角度出发偏重文献资源供应,工作流程和业务部门主要根据文献的流转方向设定。这种业务管理模式在传统或自动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是可行且有效的。但是,随着馆藏数字化和服务网络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其缺点亦日渐凸显[6],尤其是与读者需求不相适应,亟待转型。
2 数字图书馆建设催生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
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是我国图书馆界在数字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近年来兴起的云计算技术,对海量、分布、异构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序的整体,并为大量用户同时提供统一检索服务,以此实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图书馆无需再为无力拥有某种文献资源,特别是价格昂贵的数据库资源而纠结,可以选择根据本馆读者的实际下载量来按需付费[7]。
数字图书馆的迅猛发展为传统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拓展了服务范围,丰富了服务手段,由此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习惯和获取知识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社会公众的广泛欢迎[5]。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跟踪国际数字图书馆发展,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数字图书馆研究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同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一些全国性、区域性、行业性的数字图书馆纷纷规划或立项建设。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努力,目前已建成了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国家工程技术数字图书馆、党校系统数字图书馆、部队系统数字图书馆和一批省、市、县级数字图书馆,一个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经历了面向资源型、面向交流型、面向用户型的演化过程。面向用户型的数字图书馆是一个以网络化、数字化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的资源、技术、服务与用户利用一体化的数字资源平台[8],而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其服务范围已从互联网在线服务向无线移动服务拓展,目前已通过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实现了移动访问,为用户创造了一个随时随地利用图书馆服务的环境,提高了用户获取与利用图书馆信息的能力[9]。
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新的发展形态,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为用户打造了数字化网络化的利用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数字化阅读、数字参考咨询[10]、网上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网上学术交流、在线信息素养教育等服务,为图书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海量资源保障。与此同时,也使图书馆新业务不断产生,如馆藏数字化、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数字化服务、机构知识库建设、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网络安全、通讯技术应用等,同时促使日渐弱化的传统业务快速翻新,如流通业务与网络结合为读者提供自助借还和自助打印服务,传统编目拓展到元数据加工[11],电子阅览室改建成为学习共享空间或学术交流共享空间以及为到馆读者提供休闲舒适的场所,等等。数字图书馆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图书馆业务管理必须顺应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潮流并随之加以变革,趁机摆脱长期以来因馆藏文献资源有限与读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困境:一方面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效率低下,而另一方面读者需求得不到满足。要改变传统的以图书馆为中心偏重图书馆文献资源供应的业务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需求链管理[12],积极开展读者需求调查,分析研究读者需求,从读者角度审视各项业务,从遵循读者需求规律角度出发合理计划、组织、协调各项业务工作,真正落实“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提高读者满意度,从而大幅提升文献资源的利用与服务效率。 3 实现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尚需解决的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不仅使我国图书馆界实现了文献资源联合保障,而且使放在“云端”的数字资源实现用户按需付费,如同消费水电等公共资源一样便捷。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的有力推手,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树立危机意识,密切关注读者需求的变化,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切实采取措施,力争早日实现业务管理全面向读者需求管理转型。
3.1 宏观层面
3.1.1 加强协调,确保文献资源供应,为业务管理转型提供条件 我国现行的图书馆事业管理体制基本上是按图书馆主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运行,不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全局性规划与行业化管理。鉴于此,宏观上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具有权威的国家图书馆事业管理与协调机构,在业务上对我国图书馆事业作出统一规划与统一协调。当前应加强各系统、各行业、各地区、各图书馆之间的广泛协作,在全国形成文献资源分布保存和分工采集机制,完善图书馆行业的文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实现文献资源的集中揭示、统一检索和统一调度,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文献资源和服务的全面共建与共享,按地区集中设立纸质文献的保存本书库和数字资源的永久存贮点,既能确保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供应,又能减轻其保存的压力,帮助图书馆解决文献资源拥有与存取的矛盾,使图书馆业务管理者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读者需求,使有限的资金能更有效地用于满足读者需求。
3.1.2 完善评估标准,引导图书馆业务管理转型 确立图书馆评估制度,开展评估活动,指导、鞭策、规范、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13]。从我国现行的图书馆评估标准来看,评估指标明显落后于图书馆实际状况,需要及时修订完善。在指标设置上,应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相适应,从用户需求出发,重点考量数字图书馆系统功能的实现和用户使用的满意程度[14],重视数字资源建设,特别是特色资源建设,体现文献资源联合保障,倡导移动信息服务,重点关注资源利用与服务效率,并加重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指标的分值,有效地引导图书馆业务管理的转型。
3.2 微观层面
3.2.1 转变观念,坚持以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业务管理原则 数字信息时代,图书馆既面临着互联网和多种媒体的竞争压力,也面临来自数字图书馆深入发展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但是,还有许多图书馆人的思想观念落后于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仍有许多人热衷于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服务方式[6]。因此,图书馆界必须尽快转变以图书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在业务管理上坚持以需求为中心的原则,不断创新服务项目,永葆图书馆的生机与活力。
3.2.2 以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业务流程 实施以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业务管理原则,在业务流程上将读者需求调查作为业务工作的起点,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获取读者需求的新动向,通过分析研究,形成读者需求的预测报告,作为图书馆业务工作创新的决策依据。在资源建设方面,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都是以采购为起点,目前数字资源的购置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常规,实行“读者决策采购”[15]的管理模式,如数据库的采购可根据读者的试用结果做出选择,电子图书可采用电子化手段由读者预定[16]。对于新采购的纸质图书可利用RFID技术,打破传统的由采购经编目再进入流通的流程,将已贴上条形码的新书直接进入流通供读者阅览或外借,流通一段时间后收集起来,再提交给采编部门进行分编与加工。
3.2.3 增加新的业务岗位,合理地设置业务部门 为了使读者需求能有效地落实到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图书馆需要适时增加新的业务岗位,合理地设置业务部门。根据当下读者的需求、图书馆的责任和数字图书馆的特点,笔者认为,图书馆需要增加服务类、资源建设类与技术类等新岗位。服务类岗位应增加读者需求调查、数字化导读、知识服务、数字参考咨询、网络馆际互借、网络文献传递、学术交流、信息素养教育、为弱势群体服务等新岗位;资源建设类岗位应增加馆藏数字化、特色库建设、机构库建设、元数据编目等新岗位;技术类岗位应增加数字资源存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移动通讯、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新岗位。相应的业务部门可设置为:读者服务部负责开展读者需求调查、馆藏组织、传统服务、数字化服务、合作共享等业务工作;资源建设部根据读者需求负责馆藏资源建设、文献资源联合共建、特色资源建设、文献资源宣传等业务工作;技术支持部要从方便读者利用出发负责软硬件建设、网络安全、数字资源存储、门户网站建设与维护、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业务工作。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18.
[2] 陈能华,刘昆雄.信息化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业务管理模式变革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33-35.
[3] 葛海燕.李大钊——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5):74-76.
[4] 于作敏.李大钊与中国现代图书馆[EB/OL].[2012-04-26]. http://news.sina.com.cn/c/2005-07-03/06066334019s. shtml.
[5] 周和平.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加快推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在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的主旨报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4-9.
[6] 郑卫光.试论图书馆业务流程再造的现实意义[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0):30-33.
[7] 张建芬.云计算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到底[J].现代情报,2010(12):47-50.
[8] 纪丽珍,许峰. 数字图书馆综合信息服务模型探微[J].图书与情报,2009(3):62-65.
[9] 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76-86.
[10] 初景利,王战林.建立数字参考咨询管理及运行机制[J].图书情报工作,2004,48(1):6-11.
[11] 叶兰, 初景利.1998-2007年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岗位变迁对比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5-10.
[12] Diaz M. LITA top tech trends ALA 2010[EB/OL].[2012-04-25]. http://litablog.org/2010/07/ lita-top-tech- trends-ala-2010.
[13] 方小苏.我国图书馆现行评估制度:理论、问题、建议[J].图书馆学研究,2007(2):7-11.
[14] 宋琳琳.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数字环境图书馆管理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1(1):43-49.
[15] 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45-50.
[16] 王坤宁.美国图书馆协会年会预测技术趋势[EB/OL].[2012-06-11].http://www.chinaxwcb.com/2010-07/19/ content_201987.htm
[作者简介]方小苏,女,1965年生,研究馆员,发表论文30篇,出版专著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