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梦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w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1964年的法国人吉勒斯·萨布瑞(Gilles Sabrie),是一位生活在亚洲的独立摄影师,主要以北京为根据地。在成为摄影师之前,他在电视行业打拼多年,最后终于转投自己真正热衷的行业——报道摄影。
  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摄影师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他们或旅行或常住,持续地关注这片土地。当问及这些西方摄影师为什么会对中国有兴趣时,答案几乎大同小异:中国过去30年间的高速发展对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好比是一部正在书写的历史,这个快速转型的社会似乎也有着拍不完的题材。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谁的影像如果缺了中国这一重要的环节,那么无疑将是不完整的。
  吉勒斯同样也不例外,从第一次来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旅行,到长期居住在这里,他开始慢慢专注于中国的社会变化,他的摄影作品也开始出现在《纽约时报》、《新闻周刊》、《时代杂志》、《焦点》、《快讯》等世界各地的主流新闻媒介上,而他的客户也慢慢在积累,包括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法国第五频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
  早在为法国电视五台拍摄系列纪录片《新世界的肖像》时,吉勒斯就开始关注中国的一些热点问题,《新世界的肖像》中第四集“张的夏日乐园”就是聚焦农民工生活状态的,这种热点的关注也延续到他的纪实摄影中,浏览他的个人摄影主页,你可以发现,吉勒斯的题材涉猎很广:乡间流动剧场、天安门的长椅、三峡工程、北影前的北漂演员、儿童收养问题、与艾滋病的抗争、城市化进程、农民工群体、北京奥运、地震过后等等,这些其实绝大多数也是西方媒体关注中国的热点。
  这些摄影系列,有的给人感觉印象深刻,如《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网页上的“温州2011”等,但是无一例外的,在网页下面的评论中,总能看到“这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之类的字眼。客观地说,这些媒体热衷的“显性”纪实题材,已经成为摄影业内的公共资源,并不具有题材的独特性。随着资讯的放开,兼之国人好学肯干,近些年中国本土摄影师对这些热点题材也多有涉及,而且不乏上乘之作,和奋起直追的中国同行相比,外国摄影师并无多少优势,拍摄上也有诸多限制,诸如艾滋病等一些敏感题材对他们而言还属拍摄禁区。
  有时候,身边往往就是绝好的拍摄题材。生活在北京的吉勒斯于是将镜头对准了他每天必需的交通工具—地铁。事实上,这组首发于纽约时报的《地铁梦》是他最具个人摄影风格的一组影像。
  地铁的环境总能激发摄影师的灵感,提到地铁影像,可以列出一串摄影师的名字,最特别的当属美国摄影大师沃克·伊文斯(Walker Evans)。他曾将照相机完全隐藏,在对面乘客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下快门,他的目的是探索更加“客观”的摄影方式,试图隐去自己的存在,避免自我意识在照片中的投射。
  而吉勒斯·萨布瑞的北京“地铁梦”系列,显然和伊文斯的拍摄初衷大不相同,实际上,他拍摄于地铁的许多照片都是“蒙”出来的。不同时代的地铁有着不同的特征,北京的地铁近些年扩展迅速,即使伊文斯在北京再生,他的隐摄手段也完全耍不开,这里的地铁几乎没有不拥挤的时候。常住北京的吉勒斯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选择了一种近乎盲拍的方式,而且常常要到事后他才能知道自己的镜头里捕捉到了什么。在北京地铁的高峰时段,吉勒斯带着相机巡游在地铁里,他认为那个时刻,镜头前的人们才真正放松了下来,不再掩饰。人们好像被关掉了开关,进入某种半梦半醒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许是拥挤环境下的自我保护,也可能是一天忙碌之后的疲惫。这既是一种非常脆弱、私密的状态,但同时又被置于非常公共的空间里。
  这种特殊的状态如何在自己的摄影中表现,是吉勒斯所着重思考的:“我注意到了乘客们留在车窗上淡淡的身影,这些映像和各种灯光混合在一起。我试着拍了几张,没抱任何的指望。回到家里打开照片我才意识到,当我大幅提高这些影像的对比度时,乘客的面孔清晰地浮现出来,就好像浸泡在暗房显影盆照片上的潜影一样。这就像是一种魔法。不同的光线—还有些来自车窗外—混合在一起,增强了照片梦境般的效果。加上车身的振动、双层玻璃的反光,让画面变得更加柔和。”于是他决定继续尝试下去。一开始吉勒斯更多地试着记录成群的人们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后来他决定索性靠得更近一些,着重记录这种冥想状态下的人物面部表情:“如此靠近被摄对象让我感觉到有些不自在。甚至有时候我会肩并肩挨在我拍摄的对象边上。我能注意到有些人会好奇我在做些什么,拿着相机对着窗外什么也看不到的地方。我只能祈祷着他们在两站路之间三四分钟的路程里忘掉我的存在,因为在这之后很可能他们就会换个地方站着。”吉勒斯说他喜欢让人们意识到他和相机的存在,这让他觉得自己获得了拍摄的默许。达成这样的状态之后,他再去试着让人们忘掉我的存在。
  这种近距离有些尴尬的拍摄方式,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这些照片中的人们更像是置身一个透明的巨大灯箱中,人与人之间的困惑与防备开始显现出诗意。“人群里,浮光掠影,一张张脸庞;枝丫上,漆黑潮湿,一片片花瓣。”吉勒斯的照片让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埃兹拉·庞德这首著名的意象诗“在地铁站”。相比于以往那些显性的中国题材,《地铁梦》让吉勒斯多少摆脱了报道摄影就事论事的宿命,也许是他最切合中国脉搏的一次影像尝试。
  更多作品请见:http://www.gsabrie.com
其他文献
在今天这个时代,数字技术的狂飙突进早已经颠覆了我们以往对于艺术的认知经验。然而,无处不在的数码化的虚拟现实对于艺术的本真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虚拟现实所带来的变化?进而言之,面对这种变化,我们如何面对以往的艺术定义呢?我以为,孙略近期创作的这些数字静帧图像,可以帮助我们的思考。  孙略的这些作品只是一些经由数字编码渲染出来的“虚像”。它们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与任何具体的事物无关,或者说
期刊
比起过去的胶片相机来,数码相机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既有单反,又有旁轴和数码一体机。近年来,一种不带反光镜且能换镜头的无反相机逐渐流行,这种相机还有单电、微单等若干个别名。相对卡片机来说,无反相机具有更换镜头的乐趣;而对于单反相机来说,无反相机又更加小巧便携。  2011年9月,尼康公司推出可换镜头的“1”系列无反相机,最初的两款相机型号是J1和V1。如今,尼康“1”系列相机已经进化到均配有内置闪光
期刊
如影随行  佳能S110在智能分享方面主要体现在相机与相机之间、相机与打印机之间、相机与移动终端以及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总的来说此相机的分享功能更像是EOS 6D的简化版,主要体现在比EOS 6D少了与电视之间的无线连接分享功能。并且在移动终端的挑选上也更加挑剔,佳能S110只支持苹果移动设备,包括苹果手机以及ipad。想要相机与苹果移动设备相连,必须在App Store下载安装新的“Canon
期刊
专业掌控  从北京坐飞机到云南芒市,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了西南的绿意盎然,驱车数小时,便投入到了拍摄中。在使用中我发现奥林巴斯XZ-2操控上非常简便,这主要体现在常用设置的快速切换。首先需要提到的是镜头部分的多功能控制环,此控制环设计很像光圈环,当然了这个设计早在XZ-1时就已经装配,在将相机设置为光圈优先模式时,控制环用来控制光圈值,机身背面的旋转拨盘用来控制曝光补偿,对于习惯了单反操作的我,这是一
期刊
135胶卷源自于19世纪末出现的一种电影胶片,这种35毫米宽且两侧打孔的电影胶片,据说是爱迪生实验室使用柯达一段70毫米宽的胶片裁切后确定的,而拍摄电影底片的画面规格也在那时被确定为每帧18×24mm。  据说使用35毫米电影胶片用于拍照的照相机最早出现于英国,取得专利的几位英国人分别是Leo、Audobard和Baradat,注册的时间是1908年。至1913年,法国生产的Homeeos立体相机
期刊
笔者过去见过的三脚架都设有人工松紧的关节锁,但是没有见识过“无锁自动锁紧脚管”的三脚架。辉驰的新产品FC-C001镁铝三脚架就是这种“无锁自动锁紧脚管”的三脚架。它有6节脚管,在每个脚管连接处并没有常规的关节锁,因此并不需要手工打开每个关节。使用时,只需将脚管直接拉出来即可。拉伸到位后,三脚架会自动锁紧每个“关节”—整个过程仅仅需要0.6秒钟。当需要收合起来时,只要用手指拨动一下末节的锁定机关,即
期刊
设计特点  适马18-250mm Macro镜头采用了13组16片的光学设计,为了降低像差,同时也是为了缩小镜头体积,这款镜头采用了3片非球面镜片,其中一片为双面非球面镜片。另外,适马还在该镜头前端配置了一片较高等级的大型FLD超低色散镜片,可以有效降低长焦端的位置色差现象。  为了降低成本以及缩小体积,适马大变焦镜头长焦端通常采用f/6.3的最大光圈,其通光量比f/5.6少三分之一左右。不过,在
期刊
设计特点  佳能18-135mm STM镜头与之前的佳能18-135mm镜头相比,光学上都是采用了12组16片的设计,但是光学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佳能18-135mm STM内含1片非球面镜片(ASPH)和1片置于前端的大型低色散镜片(UD)。新镜头的最近调焦距离也从老产品的0.45m缩短到0.39m,光圈结构也从6片叶片变成了7片叶片,从而让光圈保持更加规则的圆形。  佳能18-135mm STM
期刊
设计特点  镜头的变焦比越大、光圈越大,各种光学像差就更加难以克服。尤其是这种涵盖超广角和超长焦的镜头,广角端的倍率色差和桶形畸变更容易显现,而长焦端则会受到位置色差和枕形畸变的困扰。为了最大限度降低这几种性质不同的像差,尼康18-300mm镜头在其14组19片的光学结构中,加入了3片非球面镜片(ASPH)和3片超低色散镜片(ED)——其中2片大型超低色散镜片位于前镜组。  使用感受  从D200
期刊
阿兰·戴勒姆(Alain Delorme)新创作的《图腾》系列作品直接将我们带入了当代中国的中心,让我们面对这个国家的复杂性。蓝色的天空映衬着五颜六色的上海,货物被捆扎成超乎寻常人想象的巨大包袱,劳动者拖着它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些摇摇欲坠的箱子、椅子就像是一个处于完全转型时期社会的新图腾,图腾伫立的国度既是世界工厂,又是市场经济的新乐土。  生于1979年的阿兰,曾在巴黎有名的摄影学校Go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