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的高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优秀的农村文化能够提高农村竞争力,提高农村的凝聚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作为公众覆盖面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馆服务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县级图书馆有着直接的影响力和广泛的作用面。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在目前乡镇图书馆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县级图书馆肩负着满足全县人民阅读需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任。
县级图书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县级图书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是面向城镇居民和农村广大农民实施教育的、宣传先进文化的基地。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正由物质需求不断提升到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多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图书馆有责任发挥文化引导功能,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面向健康活泼、为人所喜闻乐见、又陶冶性情、提高思想觉悟的作品和信息,与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吻合,从而汇入有农村特色、时代特征的农村文化建设之中。
科学技术发展促使农业技术、科学种、养殖方法不断涌现,给农民带来福音,也给农民带来压力,如不更新知识、补充知识就无法立足社会。从本质上讲,图书馆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科技活动的主体——人的智能实现的。图书馆服务所具有的特点(一)公益性,使读者可以免费获得基本的服务,使无数有志者在图书馆获取知识,自学成才;(二)广泛性,体现了在图书馆所有读者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没有歧视,没有特权。从而决定了教育面的广泛性。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机会,为提升农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升自身素质,展现人生抱负,弥补国民教育之不足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县级图书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任务。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先进的文化提高农民的素质。引导农民塑造出健康和优良的品格,从而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县级图书馆当前的根本任务。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20几年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和应用。面向广大农村的县级图书馆是农村的知识和信息中心,以服务育人的方式参与农村各项运作。把图书馆的静态知识和信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协助政府在农村推广应用科技新成果,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
县级图书馆是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县级图书馆应积极发挥其教育作用。一是利用馆藏文献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鼓励农民群众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二是采取农村专题书刊展读活动、讲座等方式,围绕广大农民的素质教育问题展开宣传,引导农村读者学科学、学文化,提高农民的个人素养。三是配合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农方针,尤其要为老少边穷地区的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提供适用的书刊读物,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四是利用馆内的共享工程设备定期为农民读者免费播放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讲座、影视作品等。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适应时代需要,读书成才,读书致富,使县级图书馆成为寓教于读、以书育人的重要课堂,成为农民朋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围绕农村文化建设,在传统的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传统的图书馆馆内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围绕农村文化建设这个主题,我们必须走出去,把对读者的服务延伸到馆外,延伸到农村,真正发挥图书馆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
加大送书下乡活动的力度。切实送文化到农村。送书下乡是图书馆传统服务项目之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其“蜻蜓点水”式的服务(只在节假日或上级部门号召下才组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买书难、买书贵、看书难”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内定制度,在馆内形成定期送书下乡的工作制度,达到送书的规范化;外延服务,可把办理借书证的工作延伸到馆外,在送书点就地办公。为读者办证,并定期为读者换书:适时调整:从农村实际出发,适时调整送书下乡方向。因时因地制宜。更换图书类型:加大力度,改变传统“蜻蜓点水”式的送书下乡形式,要常下乡,常在乡,加大送书下乡活动的力度。
扶助农家书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农家书屋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的农民自助式读书场所,属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点。在目前农家书屋建设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县级图书馆利用自己熟悉当地情况。掌握农民需求,具有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经验的优势,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协助农家书屋建设。
目前宾川县已确立了15个农家书屋,县图书馆在15个农家书屋的建设中,担负着业务指导、专业培训、组织读者活动等任务。扶助农家书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是图书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任务。
为弱势群体开展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比例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到14%左右,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现实生活中的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山区农民、边疆少数民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监狱囚犯等群体,都是弱势群体的组成部分。弱势群体由于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生理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可能没有机会接受基本或系统的文化教育。而图书馆——没有围墙的大学正是他们弥补学习不足的知识殿堂。
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弱势群体也是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不能对他们有所歧视,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让处于困难中的弱势群体能享受到 图书馆的服务,以此来消除弱势群体的自卑心理、失落感和不公平感,使他们找回自信,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是对残疾读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读者可采取定期送书上门的服务方式:二是对生活困难的读者可采用免费或优惠办理借阅证的方式:三是可成立法律知识和心理健康咨询室,为他们排忧解难,进行心理疏导,成为弱势群体的知心朋友:四是对农民工读者可免费开办一些关于维权维法或农业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他们学会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来致富;五是对边远山区农民和行动受限制的囚犯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形式服务,定期配送优秀图书、光碟等到山区或看守所和劳教所,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均等的机会及平和的心态共享物质文化教育的成果。为弱势群体做好服务可以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更好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依托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互联网,延伸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宾川县于2007年5月被列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云南省3个试点县之一。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按一级标准在宾川县图书馆内完成了县级支中心建设,投资68万元建立了支中心机房和电子阅览室,接入10兆的光纤和其它配套设施,使宾川县图书馆成为辐射全县25个基层服务点的县级支中心,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作用,本着共享工程设备“不是放坏,而是用坏”的原则,图书馆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不断创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在传统的服务基础上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
创新服务内容。一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突出科学文化教育和农业科技培训。按照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普遍需求的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农作物丰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动物免疫等农业实用新技术、新成果等开展培训工作。二是面向企业,突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企业家普遍存在着“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组织企业家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一平台,开展现代企业管理、金融制度等专题知识学习活动,使广大企业家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增强科学发展的能力。三是面向广大青少年,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利用电影、电视、网络等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形式,大力开展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寓教于乐,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创新服务方式。一是各服务点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传播设施,定时进村人社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或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二是利用多元化载体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达到服务于民的最好效果。通过互联网、卫星传输、光盘、移动硬盘、电影拷贝、图书下乡等方式,把信息资源传送到各基层服务点。三是通过影视光碟、农村电影放映队、村文化图书室向广大群众传输各种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开辟了一条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崭新文化传播渠道,使图书馆在传统服务基础上拓展了服务空间,创新了服务方式,获得了传统文化传播手段难以达到的社会效果,加强了图书馆为农村群众服务的能力,极大地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作为公众覆盖面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馆服务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县级图书馆有着直接的影响力和广泛的作用面。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在目前乡镇图书馆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县级图书馆肩负着满足全县人民阅读需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任。
县级图书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县级图书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是面向城镇居民和农村广大农民实施教育的、宣传先进文化的基地。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正由物质需求不断提升到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多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图书馆有责任发挥文化引导功能,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面向健康活泼、为人所喜闻乐见、又陶冶性情、提高思想觉悟的作品和信息,与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吻合,从而汇入有农村特色、时代特征的农村文化建设之中。
科学技术发展促使农业技术、科学种、养殖方法不断涌现,给农民带来福音,也给农民带来压力,如不更新知识、补充知识就无法立足社会。从本质上讲,图书馆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科技活动的主体——人的智能实现的。图书馆服务所具有的特点(一)公益性,使读者可以免费获得基本的服务,使无数有志者在图书馆获取知识,自学成才;(二)广泛性,体现了在图书馆所有读者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没有歧视,没有特权。从而决定了教育面的广泛性。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机会,为提升农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升自身素质,展现人生抱负,弥补国民教育之不足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县级图书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任务。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先进的文化提高农民的素质。引导农民塑造出健康和优良的品格,从而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县级图书馆当前的根本任务。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20几年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和应用。面向广大农村的县级图书馆是农村的知识和信息中心,以服务育人的方式参与农村各项运作。把图书馆的静态知识和信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协助政府在农村推广应用科技新成果,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
县级图书馆是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县级图书馆应积极发挥其教育作用。一是利用馆藏文献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鼓励农民群众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二是采取农村专题书刊展读活动、讲座等方式,围绕广大农民的素质教育问题展开宣传,引导农村读者学科学、学文化,提高农民的个人素养。三是配合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农方针,尤其要为老少边穷地区的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提供适用的书刊读物,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四是利用馆内的共享工程设备定期为农民读者免费播放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讲座、影视作品等。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适应时代需要,读书成才,读书致富,使县级图书馆成为寓教于读、以书育人的重要课堂,成为农民朋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围绕农村文化建设,在传统的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传统的图书馆馆内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围绕农村文化建设这个主题,我们必须走出去,把对读者的服务延伸到馆外,延伸到农村,真正发挥图书馆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
加大送书下乡活动的力度。切实送文化到农村。送书下乡是图书馆传统服务项目之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其“蜻蜓点水”式的服务(只在节假日或上级部门号召下才组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买书难、买书贵、看书难”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内定制度,在馆内形成定期送书下乡的工作制度,达到送书的规范化;外延服务,可把办理借书证的工作延伸到馆外,在送书点就地办公。为读者办证,并定期为读者换书:适时调整:从农村实际出发,适时调整送书下乡方向。因时因地制宜。更换图书类型:加大力度,改变传统“蜻蜓点水”式的送书下乡形式,要常下乡,常在乡,加大送书下乡活动的力度。
扶助农家书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农家书屋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的农民自助式读书场所,属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点。在目前农家书屋建设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县级图书馆利用自己熟悉当地情况。掌握农民需求,具有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经验的优势,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协助农家书屋建设。
目前宾川县已确立了15个农家书屋,县图书馆在15个农家书屋的建设中,担负着业务指导、专业培训、组织读者活动等任务。扶助农家书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是图书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任务。
为弱势群体开展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比例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到14%左右,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现实生活中的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山区农民、边疆少数民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监狱囚犯等群体,都是弱势群体的组成部分。弱势群体由于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生理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可能没有机会接受基本或系统的文化教育。而图书馆——没有围墙的大学正是他们弥补学习不足的知识殿堂。
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弱势群体也是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不能对他们有所歧视,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让处于困难中的弱势群体能享受到 图书馆的服务,以此来消除弱势群体的自卑心理、失落感和不公平感,使他们找回自信,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是对残疾读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读者可采取定期送书上门的服务方式:二是对生活困难的读者可采用免费或优惠办理借阅证的方式:三是可成立法律知识和心理健康咨询室,为他们排忧解难,进行心理疏导,成为弱势群体的知心朋友:四是对农民工读者可免费开办一些关于维权维法或农业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他们学会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来致富;五是对边远山区农民和行动受限制的囚犯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形式服务,定期配送优秀图书、光碟等到山区或看守所和劳教所,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均等的机会及平和的心态共享物质文化教育的成果。为弱势群体做好服务可以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更好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依托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互联网,延伸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宾川县于2007年5月被列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云南省3个试点县之一。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按一级标准在宾川县图书馆内完成了县级支中心建设,投资68万元建立了支中心机房和电子阅览室,接入10兆的光纤和其它配套设施,使宾川县图书馆成为辐射全县25个基层服务点的县级支中心,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作用,本着共享工程设备“不是放坏,而是用坏”的原则,图书馆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不断创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在传统的服务基础上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
创新服务内容。一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突出科学文化教育和农业科技培训。按照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普遍需求的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农作物丰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动物免疫等农业实用新技术、新成果等开展培训工作。二是面向企业,突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企业家普遍存在着“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组织企业家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一平台,开展现代企业管理、金融制度等专题知识学习活动,使广大企业家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增强科学发展的能力。三是面向广大青少年,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利用电影、电视、网络等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形式,大力开展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寓教于乐,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创新服务方式。一是各服务点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传播设施,定时进村人社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或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二是利用多元化载体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达到服务于民的最好效果。通过互联网、卫星传输、光盘、移动硬盘、电影拷贝、图书下乡等方式,把信息资源传送到各基层服务点。三是通过影视光碟、农村电影放映队、村文化图书室向广大群众传输各种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开辟了一条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崭新文化传播渠道,使图书馆在传统服务基础上拓展了服务空间,创新了服务方式,获得了传统文化传播手段难以达到的社会效果,加强了图书馆为农村群众服务的能力,极大地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