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与抽象表现主义没有什么关系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t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者我们可以说中国的书法对他们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也只是一种因素,比如在笔触上的对中国和日本书法体会,而这些体会与最终的中国和日本的书法没有任何的关系,在此,格林伯格反对将抽象表现主义理解成中国书法的主张是对的。
  在1955年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写的为抽象表现主义作总结的《“美国式”绘画》中,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对于从轮廓线的形式主义传统发展出来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是受到中国书法影响的这一说法作了明确的反驳:事实上,最初的“抽象表现主义”——特别是克莱因——对东方艺术只有相当浮光掠影的兴趣。他们的艺术的源头完全存在于西方:或许可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与东方情调相似的东西,最多只是殊途同归的效果,甚至只是偶然事件。而他们对黑与白的新的强调则与某种或许对西方绘画来说更为根本的东西有关(《艺术与文化》第263页,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罗杰·弗莱在1918-1919年有一篇《线条之为现代艺术中的表现手段》,如果有中国视角的人一看到罗杰·弗莱的这篇文章标题,马上就会将线条解释为中国的书法,中国书法确实是一直在将线条作为研究对象,但罗杰·弗莱在这篇文章中讲的不是书法的线条,哪怕是他提到了日本的书法,也主要还是如格林伯格那样,讲的是西方的线条,罗杰·弗莱首先是从结构性的形式来要求线条的独立化,并仅作为素描方式而赋形,罗杰·弗莱用了书法式一词(calligraphic),而他说的书法式的线条论重点是用来说明马蒂斯的素描的价值的,那些用罗杰·弗莱的一个词来证明中国书法如何影响西方现代艺术的人都没有好好地从罗杰·弗莱理论背景下作出限制性引用,在中国是这样,在西方的东方学或者涉及到东方学的专家中也是这样。
  除了像当下的著名西方学者包华石写的《中国体为西方用:罗杰·弗莱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等文本能说明这样的问题外,英国评论家赫伯特·里德,他的《现代绘画简史》中的抽象表现主义与中国书法的关系论述,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产生了错误的影响。赫伯特·里德的這本《现代绘画简史》中译本初版于1979年,其中有一段论述很有代表性:抽象表现主义作为一个艺术运动,不过是这种书法的表现主义的扩展与苦心经营而已,它与东方艺术有着密切的关联,道理也就在此。(赫伯特·理德《现代绘画简史》第143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赫伯特·里德《现代绘画简史》(1959年)中的这个观点在中国的影响更大,中译本初版于1979年,它让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理论家眼中的中国书法。在1980年前后,类似的这样论述在中国学术界有了很大的呼应,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直接将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搬过来阐释中国书。
  在1980年代早期,“书法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样一个新的命题出现在主流的书法美学写作中,加上毕加索的那句名言在现代美术界被经常引用,即,“如果我在中国,我就是一个书法家而不是一个画家”——这种论述都或多或少地将罗杰·弗莱的线和书法式等同于中国书法概念的方法延续,但是正像罗杰·弗莱举的“书法式”与绘画的例子只是证明西方绘画的素描与线的关系而不是中国和日本的书法,而抽象表现主义的那些书法式绘画也不是中国和日本的书法导致的,回到格林伯格的方案,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是要建立绘画的平画化,满画面和去中心,它首先是一种空间的结构设计,然后是现代绘画中有关素描的绝对化发展,并共同构成了笔触、线甚至面的表现的画面结构。
  或者我们可以说中国的书法对他们有影响,但这种影响也只是一种因素,比如在笔触上的对中国和日本书法体会,而这些体会与最终的中国和日本的书法没有任何的关系,在此,格林伯格反对将抽象表现主义理解成中国书法的主张是对的,关于赫伯特·里德如何误会抽象表现主义与书法的关系,我在《准确利用井上有一》的文章中有过论述。
  从中国来论证也很关键,在中国书法家的现代实践中,如果以书法来推进抽象表现主义,那就根本走不出来,这种书法的所谓抽象成为了书法向抽象发展的死结,为此我在1980年代就开始了在这个领域的解构式论述,反本质主义是其解构的开端,而重新挪动艺术史坐标是重新认识书法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间关系的开始(即被赫伯特·里德等一批学者解释出的书法式抽象表现主义)。
  在1980年代晚期,我开始写作这方面的观点,除了书法专业杂志发表的部分论文外,这些文章还编进了1991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法学》下卷的最后一章,紧接着,又并作了几个章节的补充, 完成了一本专著的框架,最后以《理解现代书法》的书名并以 “书法向现代和前卫的艺术转型” 副标题加以限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单行本。
  这本书从出发点上来说,是对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批评理论的回应和对赫伯特·里德的艺术史写作中一些问题的批驳,也是对当时中国流行的赫伯特·里德式的抽象表现主义来自书法的立论的澄清。
  因为书法家的现代书法实践都证明了现代书法如果还在传统本质主义之中,那是没法现代的,日本的现代书法就是取了西方的抽象绘画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的方法论才从传统中走出了第一步,又由于书法本质主义的原因,结果也到此为止,再也没有它的发展余地。
  中国从198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现代书法创作,虽然有30年的历史,但面临的问题与日本是一样的,它更多的是日本现代书法化,而离不开日本化的现代书法系统。
  而我的《理解现代书法》一书出版了,就引来了各种各样的提问,我围绕着此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现场状况作出了一部分的回应,先是在各专业杂志上发表,然后到了2005年底把这些回应文章编排成体例性的评论集《书法的障碍:新古典主义书法、流行书风及现代书法诸问题》,这本书编完以后,我因忙于其他的工作而拖拖拉拉地直到2014年才正式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现在,它的出版只能看作我曾经是如何讨论1980年代以来书法史中的各种敏感话题的,这些话题的讨论又共同补充了我的那本原理性的《理解现代书法》一书的抽象论述,以至于使它多少让人读了《理解现代书法》后,有一本现场评论和对以前观点的具体化阐述的书作为补充了。
其他文献
曹可凡是个气场十足的人!与他在静安嘉里中心喝茶,竟遇到不小“轰动”,过往男女无不朝他劲瞄,有的干脆驻足拿手机抓拍。天哪,四周眼球都被他“嗖”地吸引了。  夺人眼球自然与他多年积累的知名度相关,但细究一下,他的魅力还真不虚,电视主持、书籍出版、艺术收藏、电影表演,样样玩出不小的动静,加之他无论走到哪儿,体魄雄壮的独特外形、话剧演员般的嘹亮嗓门、喜气飞扬的快言快语,构成了他的个性魅力。  我邀曹可凡作
期刊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名字往往对人生有所喻示。我不是迷信主义者,但——名为丹青的,往往后来从事绘画,且不止一人。某种程度上亦是家族长者对后生的一种寄予得以实现。刘海粟的名字怎解呢?我觉得他是沧海之一粟,他还是海派绘画的一颗种子。  海派画家,是一种可框定的名字概念。在国画领域,刘海粟作为海派画家,上承吴昌硕、任伯年,下启当代的诸如李可染、陈家泠、徐建荣等辈;在油画领域,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大批
期刊
在我的印象里,杨明有点“名不副实”—— 以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应该比现在获得更多的喝彩和赞誉。  从大的方面讲,我们处在一个标准混乱、是非难分的时代。就如我一直批评的:越是脸皮厚、越是没底线,越是容易上位。从小的方面讲,杨明是个腼腆的人,是个内向的人,加上性格又有点轴,不愿意与不三不四的人打交道,谁都知道,现在不三不四的人肯定居多,不与他们为伍,就意味着孤立,一个孤立的人想要路途顺利似乎是不可能的。
期刊
作为上海著名的主持人,曹可凡可谓是家喻户晓。因此采访那天,当他一到达约定的咖啡馆,立刻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本人比電视屏幕上看起来清瘦了一些,似乎自从为了电影《金陵十三钗》减肥成功之后,他就一直保持着这样的体形。  整个采访过程十分顺利,可能是由于身为主持人的关系,他对于每一个问题都能轻易且快速地抓住要点,并给出超乎我们预料之外的答案。睿智与随和,是在与他的交谈中,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  获奖是
期刊
随着国内文化市场的增长,近年来音乐剧在各大剧场内的出现率越来越高。不仅有各国团体带来的原汁原味的演出(如年前结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即将开演的《魔法坏女巫》),更有由国内专业团队出品的中文版音乐剧(如《音乐之声》《堂吉诃德》)。而在诸多被引进的音乐剧中,此前在国内并不为人知的德奥音乐剧《莫扎特》独树一帜。  大小莫扎特心理冲突具象化  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德奥音乐剧最擅长的叙事类型便是人物传记
期刊
作为香港开春一大艺术盛事,巴塞尔艺术展于2017年3月22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开幕。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242间艺廊参展,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藏家、艺术爱好者及媒体人摩肩接踵,使总面积达3.48万平米、分布在两个楼层的展厅人气十足。  展会的主要展区“艺廊荟萃”云集了全球190家著名艺廊,展出的现当代艺术作品涵盖画作、雕塑、装置艺术、摄影、录像及限量印刷作品。“亚洲视野”则呈现了27家亚太地区艺廊的作
期刊
很长一段时间里,摄影师多数都是男性,因为这份职业常常需要毅力抵抗日晒雨淋,需要体力背负沉重器材。但人们似乎忘记了,摄影的本质只是为了记录真实发现人性而存在的,女摄影师一样在做着这样的工作。  本刊在妇女节后的四月,特别报道一辑女生摄影师,或许她们还不是那么“著名”,也没有拍过太多大片,但这些都不妨碍她们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感知。这些女摄影师,都曾来自摄影专业之外,之前学法律、当行政、
期刊
纽约大都会的秋季展“杰作:解开时尚”开幕在即。展览用60件藏品呈现300年的时装变迁。循着这些时代的美好產物,清晰可见女性逐步走出的自由解放之路。时尚的神奇力量也蕴含其中。  解开时尚时代精神最直接的代言  2015年《中国:镜花水月》大展之后,许多国人都知道了纽约大都会春季时装大展和慈善舞会(MetGala)。但秋季展无论在名气或展品数量上都不占优势。不过,这并不代表它不好看。实际上,今年的秋季
期刊
曹可凡对于艺术的喜爱,在圈内外尽人皆知。原本天性中就带有的艺术细胞,在他从事主持行业之后变得越加活跃。而在多年的工作中,也让他有幸认识了一大批艺术家,并与很多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常说:“我从20多岁开始,就和老先生们玩在了一起,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无论是专业上的艺术知识,还是做人的态度,都令我钦佩不已。”  一生最重要的两名“艺术教师”  曹可凡刚入行主持界的时候,曾经接过一档名为《诗与画》
期刊
秋冬之交,万物开始萧条,却是上海艺术界开始勃发的时刻。从上海艺博会开始,到热热闹闹的西岸艺博会、ART021,当然还有学术重磅上海双年展,几个展览彼此呼应,建构出一幅欢腾的上海艺术图景。作为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的“城市项目”,震旦博物馆也在今年11月至明年3月间在其水晶厅里推出数字媒体和影像装置先驱艺术家胡介鸣的特展:“时间之光 —— 胡介鸣·记忆拼图”。  “宅男艺术家”养成之路  胡介鸣195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