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水利水电工程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的要求日趋升高,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和专业技术来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整体质量,工程建设单位要认真对待施工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前,要先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采取必要措施对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进行处理,从而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安全。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0-0267-01
引言
水利水电项目建设最关键的程序是基础施工,可是其受到的关注却和其必要性不符。很多施工人员在实施基础施工时没有保持认真的态度,在施工中随便行事,没有打好水利水电项目的基础,在投入应用后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施工单位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施工程序,除此以外,不但要对淤泥层段的闸室基础施工使用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并且还需要切实增强复杂地质段的地基与基础处理方案的拟定。以保证水利水电项目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地基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影响分析
1.1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地基的稳定性
在任何地基的施工中,稳定性都是第一的,其主要的原因要从地基的性质说起。地基所承载的主要作用就是让上层的建筑更加的稳定,所以地基自身的稳固是必须的。而且地基相对于上层建筑更容易发生不稳定,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每个地方的地理环境都是不同的,过软或者过硬的地质都很容易让地基发生问题,因此就需要调整施工技术,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才能保证地基的稳固性。另一个方面就是自然灾害的影响,许多自然灾害会对地基造成损害,例如地震,滑坡等,这些情况一旦发生,那么对于地基的打击是沉重的。
1.2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地基的渗透性
渗漏的问题在地基中也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但是在当前来看,这个问题大多发生在水利工程的地基中。其主要发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地下水的渗漏,一般地基的深度和地下水的位置紧紧相邻,这样的位置如果没有做好防渗漏的措施,那么发生渗漏几乎是一定会发生的。另一个部分就是水利工程水坝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地基与蓄水部分紧紧相连,其蓄水的体积巨大,因此产生的压力是巨大的,长期下来,水坝和水坝的地基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裂缝,就非常容易发生渗漏。这时如果不进行防渗漏处理,那么一旦出现决堤的情况,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1.3 基础沉降情况的影响情况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由于地质情况的影响,基础会出现一定的沉降,但是如果沉降过大或发生不均匀沉降,会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例如,会使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发生倾斜或开裂,甚至使整个工程结构发生变形,从而为整个工程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2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2.1 预应力管桩技术
预应力管桩技术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2种方法,这2种预应力管桩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应用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预应力管桩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其中震动法、射水法、静压法是管桩进行沉降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预应力管桩进行沉降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2种:静压法和锤击法,其中静压法是通过桩机对预应力管桩施加外力,将预应力管桩压入地基当中;锤击法是借助锤击将预应力管桩打入基础,其施工效率非常高,能有效提升工程基础处理效率。
2.2 基础设施中锚固技术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现场一般会选在人居量较少的地方,一方面可以减少耕地面积的占用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但是,給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因此,锚固技术应运而生。锚固技术是将新型受拉杆件的一端固定在边坡上或地基的岩层或土层中,称之为锚固段,另一端可以与工程建筑物相连,这样可以使建筑物承受较大的土压力和风压力,从而提高建筑物基础设施的稳定性。锚固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少工程量,从而减少人力的消耗和人工费用。锚固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除了基础的加固,在堤坝、输电塔或道路边坡的施工中,都可以运用锚固技术增强地基的稳定性。
2.3 灌浆技术
按照配比混合施工材料,搅拌制成浆液状态,把浆液压送到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地基的裂隙、断层破碎带,促使其固化后加固地层、堵漏防渗,改善地基条件,进而加强基础部分的稳定性和强度,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运行,该方法被称之为灌浆法。灌浆技术的操作核心在于浆液的制备和灌注。浆液调配需要按照最佳的浆液比例和数量,确保在灌注后完全发挥作用,达到理想的加固强度和稳定性的目的。实际灌浆操作时一般选用自上而下的封闭灌浆法,灌浆孔的深度和孔的倾斜度都要经过精密的测量,明确规定偏差范围,而且随着钻孔深度的加深,需要越来越精确地控制偏差。遇到较大量的岩层渗透时,我们大多采用屏浆来加强灌浆的质量,这样的处理效果更好。另外,灌浆的起始压力也需要严格控制。
2.4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软土具有天然含水量较高、天然孔隙比较大、压缩性能高等特点,多呈软塑或流塑状态。因为软土具有这样的天然属性,那么在高压下容易产生压缩变形、滑移等现象,为保证上层建筑物的稳定,一定要做好软土地基的处理。加强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排水固结法。人为提高土层的承载力,通过加压和排水两道工序,使土层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加速排水、固结,提高土层强度;②置换法。如果基础施工中遇到的软土层比较薄,可以适当挖除这部分土层,用水泥土、煤渣、粗砂等低压缩性和防腐蚀性的散粒材料填换,或用沉井基础等方法处理地基;③桩基法。如果软土层较厚,很难做大面积挖除处理,可以使用打桩法夯实土层;④灌浆法。此方法就是运用上文介绍的灌浆技术对淤泥等软土层进行加固。
2.5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中的地基防渗技术
地基防渗技术,主要用于水利水电基础工程的地基维修。水利水电工程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渗漏现象,需要及时处理,否则渗漏严重会造成地基沉降,导致建筑物变形。地基防渗技术,主要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或通过建设防渗墙解决地基渗漏的问题。高压喷射注浆是采用钻机设备进入土层,利用特制喷嘴喷射水泥浆液,从而将喷射的土层击碎。防渗墙的建设,是通过在渗漏部位外部进行打孔的方式进行施工,并且将钢筋等材料插入孔中,再进行混凝土浇筑操作。
2.6 水泥土的应用
水泥土应用,则是在陈旧施工技术基础上,进一步为水利水电项目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保证。通过充分搅拌水泥与水分,产生强度相对高的水泥土,能够完成增强地基稳定性的作用。通常状况下,水泥土灌浆在50cm左右的深度,在地基稳定性提高的同时,还能够使项目竖向荷载作用力带来的影响有效降低。与此同时,需要高度重视水泥土的质量,水泥土质量、土壤质量、密度与水泥掺和量之间的关系要严格遵循施工要求来协调,确保施工质量。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作为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总体建设质量,为有效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加以重视,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从根本上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更好地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实现经济、安全、高效运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彭声辉.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24):26-27.
[2] 田献文,孟磊,施观宇.浅谈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中有关不良地基处理的新技术[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2(7):176-177+199.
[3] 何建国.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285.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V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0-0267-01
引言
水利水电项目建设最关键的程序是基础施工,可是其受到的关注却和其必要性不符。很多施工人员在实施基础施工时没有保持认真的态度,在施工中随便行事,没有打好水利水电项目的基础,在投入应用后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施工单位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施工程序,除此以外,不但要对淤泥层段的闸室基础施工使用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并且还需要切实增强复杂地质段的地基与基础处理方案的拟定。以保证水利水电项目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地基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影响分析
1.1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地基的稳定性
在任何地基的施工中,稳定性都是第一的,其主要的原因要从地基的性质说起。地基所承载的主要作用就是让上层的建筑更加的稳定,所以地基自身的稳固是必须的。而且地基相对于上层建筑更容易发生不稳定,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地理环境的影响,每个地方的地理环境都是不同的,过软或者过硬的地质都很容易让地基发生问题,因此就需要调整施工技术,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才能保证地基的稳固性。另一个方面就是自然灾害的影响,许多自然灾害会对地基造成损害,例如地震,滑坡等,这些情况一旦发生,那么对于地基的打击是沉重的。
1.2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地基的渗透性
渗漏的问题在地基中也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但是在当前来看,这个问题大多发生在水利工程的地基中。其主要发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地下水的渗漏,一般地基的深度和地下水的位置紧紧相邻,这样的位置如果没有做好防渗漏的措施,那么发生渗漏几乎是一定会发生的。另一个部分就是水利工程水坝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地基与蓄水部分紧紧相连,其蓄水的体积巨大,因此产生的压力是巨大的,长期下来,水坝和水坝的地基都会产生一系列的裂缝,就非常容易发生渗漏。这时如果不进行防渗漏处理,那么一旦出现决堤的情况,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1.3 基础沉降情况的影响情况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由于地质情况的影响,基础会出现一定的沉降,但是如果沉降过大或发生不均匀沉降,会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例如,会使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发生倾斜或开裂,甚至使整个工程结构发生变形,从而为整个工程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2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2.1 预应力管桩技术
预应力管桩技术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2种方法,这2种预应力管桩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应用过程中起到不同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预应力管桩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其中震动法、射水法、静压法是管桩进行沉降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预应力管桩进行沉降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2种:静压法和锤击法,其中静压法是通过桩机对预应力管桩施加外力,将预应力管桩压入地基当中;锤击法是借助锤击将预应力管桩打入基础,其施工效率非常高,能有效提升工程基础处理效率。
2.2 基础设施中锚固技术应用
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现场一般会选在人居量较少的地方,一方面可以减少耕地面积的占用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但是,給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因此,锚固技术应运而生。锚固技术是将新型受拉杆件的一端固定在边坡上或地基的岩层或土层中,称之为锚固段,另一端可以与工程建筑物相连,这样可以使建筑物承受较大的土压力和风压力,从而提高建筑物基础设施的稳定性。锚固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减少工程量,从而减少人力的消耗和人工费用。锚固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除了基础的加固,在堤坝、输电塔或道路边坡的施工中,都可以运用锚固技术增强地基的稳定性。
2.3 灌浆技术
按照配比混合施工材料,搅拌制成浆液状态,把浆液压送到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地基的裂隙、断层破碎带,促使其固化后加固地层、堵漏防渗,改善地基条件,进而加强基础部分的稳定性和强度,保证工程建筑物的安全运行,该方法被称之为灌浆法。灌浆技术的操作核心在于浆液的制备和灌注。浆液调配需要按照最佳的浆液比例和数量,确保在灌注后完全发挥作用,达到理想的加固强度和稳定性的目的。实际灌浆操作时一般选用自上而下的封闭灌浆法,灌浆孔的深度和孔的倾斜度都要经过精密的测量,明确规定偏差范围,而且随着钻孔深度的加深,需要越来越精确地控制偏差。遇到较大量的岩层渗透时,我们大多采用屏浆来加强灌浆的质量,这样的处理效果更好。另外,灌浆的起始压力也需要严格控制。
2.4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软土具有天然含水量较高、天然孔隙比较大、压缩性能高等特点,多呈软塑或流塑状态。因为软土具有这样的天然属性,那么在高压下容易产生压缩变形、滑移等现象,为保证上层建筑物的稳定,一定要做好软土地基的处理。加强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排水固结法。人为提高土层的承载力,通过加压和排水两道工序,使土层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加速排水、固结,提高土层强度;②置换法。如果基础施工中遇到的软土层比较薄,可以适当挖除这部分土层,用水泥土、煤渣、粗砂等低压缩性和防腐蚀性的散粒材料填换,或用沉井基础等方法处理地基;③桩基法。如果软土层较厚,很难做大面积挖除处理,可以使用打桩法夯实土层;④灌浆法。此方法就是运用上文介绍的灌浆技术对淤泥等软土层进行加固。
2.5 水利水电基础工程中的地基防渗技术
地基防渗技术,主要用于水利水电基础工程的地基维修。水利水电工程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渗漏现象,需要及时处理,否则渗漏严重会造成地基沉降,导致建筑物变形。地基防渗技术,主要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或通过建设防渗墙解决地基渗漏的问题。高压喷射注浆是采用钻机设备进入土层,利用特制喷嘴喷射水泥浆液,从而将喷射的土层击碎。防渗墙的建设,是通过在渗漏部位外部进行打孔的方式进行施工,并且将钢筋等材料插入孔中,再进行混凝土浇筑操作。
2.6 水泥土的应用
水泥土应用,则是在陈旧施工技术基础上,进一步为水利水电项目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提供保证。通过充分搅拌水泥与水分,产生强度相对高的水泥土,能够完成增强地基稳定性的作用。通常状况下,水泥土灌浆在50cm左右的深度,在地基稳定性提高的同时,还能够使项目竖向荷载作用力带来的影响有效降低。与此同时,需要高度重视水泥土的质量,水泥土质量、土壤质量、密度与水泥掺和量之间的关系要严格遵循施工要求来协调,确保施工质量。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作为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工程总体建设质量,为有效发挥水利水电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加以重视,采取积极措施控制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从根本上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更好地促进水利水电工程实现经济、安全、高效运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彭声辉.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的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5,(24):26-27.
[2] 田献文,孟磊,施观宇.浅谈水利水电基础工程施工中有关不良地基处理的新技术[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2(7):176-177+199.
[3] 何建国.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