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的一种课程形态和教育组织形式,即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将活动室划分成功能各不相同的若干区域,并投放相应的玩具、材料等,通过幼儿在区域中与环境、材料、同伴的互动,获得各方面发展。
相对于集体教育活动,区域活动更加符合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中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的特点,更好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同时,由于活动基于自然分组进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多在巡视、观察幼儿活动,对幼儿活动的直接指导和干预较少。所以,区域活动在发展幼儿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及良好的社会性方法方面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培养幼儿受益终身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意义重大。
国外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开始较早,比较有影响的蒙特梭利教学法体系中,采用分区域的活动室设计和材料投放,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操作技能;后续的高瞻课程及美国的早期开端计划中也广泛采用了区域化的课程样式。这些都对我国新世纪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国内近年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多为借鉴和推广高瞻的经验,但由于各地班额普遍偏大,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多半只学习了外在的形式——在活动室四周设置活动区域,投放一些操作材料,或者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和复习,或者放任幼儿自由玩耍。
然而,由于近年来先进教育理念普及过程中,重视理念解读而不重视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且国外的教育案例在国内可移植、可复制性不高的现实,区域活动在我国幼儿园开展的质量普遍不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有区域设置但区域设置的功能性不明确,知道要在区域中投放丰富的材料但丰富程度和材料间的递进性关系并无规定,一日活动中有区域活动的时间安排但区域活动时间不够,明确教师应当指导幼儿在区域中的游戏及活动但对教师的指导方式并无具体说明,等等。
所以,多数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呈现出的是:区域的设计不考虑功能目标、区域设置数量不足、活动材料的投放零散而没有系统的主线和难度梯度设计、教师指导侧重于知识经验的获得而不是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这些都使区域活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严重制约区域活动的质量和幼儿发展,尤其是教师控制过多而忽视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区域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区域活动的功能目标、组织过程、环境设计、材料投放等提出结构化的设计思想和指导策略。
一、结构化概念的引入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要素或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从力学的角度来说,结构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不同的结构能够承受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例如:炭黑、石墨、金刚石,这三种物质在原子的水平上都是由碳原子组成,不同的是,它们的结构不同。所以,炭黑像灰尘一样,石墨可以卷起来,金刚石坚硬到可以划开玻璃。由此可见,结构方式不同,事物的功能就可能大不相同。
在研究幼儿园区域活动时,我们可以把结构的概念引申到区域活动的布局结构、材料投放的结构、活动组织和指导的结构等。相同的内容要素,会由于结构方式和结构化程度的不同而带来功能的不同。在区域活动中,结构会涉及场地的布局、材料投放的结构、过程组织的结构等,当然还会有结构化程度——无结构、低结构和高结构以及相关的比例问题,以及还有结构的稳定性问题。而这些都会涉及区域设计者的教育理念、对幼儿学习规律及特点的认识,以及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指导方式的设计。
区域活动结构化:将区域活动的目标、区域活动组织过程、各个区域的功能目标、平行系列玩具材料的难度梯度设计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形成系统的、可操作的操作流程和活动组织指导建议或规范,便于一线幼儿园教师组织实施区域活动。
二、结构化区域的基本思路
1.区域活动目标的结构化。即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即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助服务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在此基础上,具体提出各个区域的设置目标。举例如下:
角色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社会生活情景中的规则和程序,创造性地反映社会上存在的职业、生活、工作场所的角色行为,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发展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性:
表演区:为幼儿提供服装、道具、场景,也可使用自然场景,帮助进行各种文学作品的角色和情节再现,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提高想象力和表演能力,培养自信和表现能力;
建构区:为幼儿提供积木、插塑玩具,也可使用废旧材料和自然材料,通过幼儿的各种造型活动,帮助幼儿发展空间知觉,提高想象力、手眼协调能力,培养耐心和细心;
美工区:为幼儿提供各种美工创意材料和工具,通过美术创意活动,帮助幼儿欣赏美、喜爱美、表达美;
生活区:为幼儿提供各种真实或象征的生活用品或材料,通过生活操作练习,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专注、细心的品质;
益智区: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学习习惯,培养创造性、耐心等品质:
阅读区(语言):为幼儿提供各种图书、卡片、手偶等,通过自主阅读活动,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帮助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品格:
科學区(数学认知+科学探究):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材料,通过自主观察、实验、制作、操作、运算等活动,让幼儿感受科学的有趣和有用,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养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2.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结构化,包括平行系列、难度梯度、材料配套、位置识别等。
平行系列:区域中的材料必须以功能目标为导向,以平行系列的方式存在,而不是杂乱无章地丰富。如:小班的生活区应以手部肌肉的力量、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为核心,以各种生活自理能力为发展分目标设置平行系列,如小勺舀豆子、扣扣子、穿珠子、筷子夹豆等。一般建议投放3-5个系列。
难度梯度:区域中投放的操作材料应当具有逐次递进的难度,以适应幼儿不同的操作水平,并对不同发展水平幼儿有相应的挑战。一般建议每种操作材料投放3-5个难度。
材料配套方式:为尽量采用间接指导方式,教师不直接教授,而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尝试中学会学习,材料投放应采用“材料+图示+工具”的模式。其中材料和工具应具有安全性和易操作性。安全性是指相对幼儿安全自护能力的安全;易操作性是指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不需教师反复地、手把手地教授,幼儿一看就会、一做就会。图示包含范例图示、操作图示等,便于幼儿自主学习材料和工具的使用。
材料、工具的存放应当采用固定的位置,并设置适应幼儿认知水平的标志,以便幼儿将使用过的材料放回原处,保持环境的井井有条。
3.过程指导的结构化。区域指导应采用“计划与设想、过程与记录、反思与分析”的三段式模式。
计划与设想:教师针对“今天你想到哪个区域?去玩什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并提示幼儿“如果你想去的区域人已经满了、你想玩的东西小朋友已经拿走了,你的第二选择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逐步培养幼儿做事的计划性。
过程与记录:这一过程以幼儿的自主操作活动为主,可以是幼儿个别化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主的合作游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活动的基本秩序,巡视观察幼儿的操作状况,除非涉及安全问题否则不干预幼儿的活动,即使遇到幼儿不会操作的情况,也尽量引导幼儿用自主探索、查看图示、求助同伴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
反思与分享:区域活动结束前,幼儿将操作材料归位之后,教师应组织幼儿一起回归分享本次活动。教师应根据发展水平和操作状况,向幼儿提出如下问题:“你今天玩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你有什么发现(收获)?你今天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幼儿回顾活动过程,分享自己的体验、发现和收获的经验,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反思能力。
三、初步尝试的结果
经过多年幼教实践,结构化思路指导下的区域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不断系统化,并提供丰富的、可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的案例集成和区域活动教师间接指导案例,以便推广,大面积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质量。
相对于集体教育活动,区域活动更加符合幼儿“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中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的特点,更好地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同时,由于活动基于自然分组进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多在巡视、观察幼儿活动,对幼儿活动的直接指导和干预较少。所以,区域活动在发展幼儿的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及良好的社会性方法方面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培养幼儿受益终身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能力,意义重大。
国外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开始较早,比较有影响的蒙特梭利教学法体系中,采用分区域的活动室设计和材料投放,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经验和操作技能;后续的高瞻课程及美国的早期开端计划中也广泛采用了区域化的课程样式。这些都对我国新世纪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国内近年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多为借鉴和推广高瞻的经验,但由于各地班额普遍偏大,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多半只学习了外在的形式——在活动室四周设置活动区域,投放一些操作材料,或者作为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和复习,或者放任幼儿自由玩耍。
然而,由于近年来先进教育理念普及过程中,重视理念解读而不重视教师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且国外的教育案例在国内可移植、可复制性不高的现实,区域活动在我国幼儿园开展的质量普遍不高。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有区域设置但区域设置的功能性不明确,知道要在区域中投放丰富的材料但丰富程度和材料间的递进性关系并无规定,一日活动中有区域活动的时间安排但区域活动时间不够,明确教师应当指导幼儿在区域中的游戏及活动但对教师的指导方式并无具体说明,等等。
所以,多数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呈现出的是:区域的设计不考虑功能目标、区域设置数量不足、活动材料的投放零散而没有系统的主线和难度梯度设计、教师指导侧重于知识经验的获得而不是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这些都使区域活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严重制约区域活动的质量和幼儿发展,尤其是教师控制过多而忽视了幼儿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区域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区域活动的功能目标、组织过程、环境设计、材料投放等提出结构化的设计思想和指导策略。
一、结构化概念的引入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要素或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搭配和排列。从力学的角度来说,结构是指可以承受一定力的架构形态,它可以抵抗引起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力。不同的结构能够承受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例如:炭黑、石墨、金刚石,这三种物质在原子的水平上都是由碳原子组成,不同的是,它们的结构不同。所以,炭黑像灰尘一样,石墨可以卷起来,金刚石坚硬到可以划开玻璃。由此可见,结构方式不同,事物的功能就可能大不相同。
在研究幼儿园区域活动时,我们可以把结构的概念引申到区域活动的布局结构、材料投放的结构、活动组织和指导的结构等。相同的内容要素,会由于结构方式和结构化程度的不同而带来功能的不同。在区域活动中,结构会涉及场地的布局、材料投放的结构、过程组织的结构等,当然还会有结构化程度——无结构、低结构和高结构以及相关的比例问题,以及还有结构的稳定性问题。而这些都会涉及区域设计者的教育理念、对幼儿学习规律及特点的认识,以及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指导方式的设计。
区域活动结构化:将区域活动的目标、区域活动组织过程、各个区域的功能目标、平行系列玩具材料的难度梯度设计等,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形成系统的、可操作的操作流程和活动组织指导建议或规范,便于一线幼儿园教师组织实施区域活动。
二、结构化区域的基本思路
1.区域活动目标的结构化。即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201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着眼于培养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能力,即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助服务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在此基础上,具体提出各个区域的设置目标。举例如下:
角色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社会生活情景中的规则和程序,创造性地反映社会上存在的职业、生活、工作场所的角色行为,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发展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性:
表演区:为幼儿提供服装、道具、场景,也可使用自然场景,帮助进行各种文学作品的角色和情节再现,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提高想象力和表演能力,培养自信和表现能力;
建构区:为幼儿提供积木、插塑玩具,也可使用废旧材料和自然材料,通过幼儿的各种造型活动,帮助幼儿发展空间知觉,提高想象力、手眼协调能力,培养耐心和细心;
美工区:为幼儿提供各种美工创意材料和工具,通过美术创意活动,帮助幼儿欣赏美、喜爱美、表达美;
生活区:为幼儿提供各种真实或象征的生活用品或材料,通过生活操作练习,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专注、细心的品质;
益智区: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学习习惯,培养创造性、耐心等品质:
阅读区(语言):为幼儿提供各种图书、卡片、手偶等,通过自主阅读活动,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帮助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品格:
科學区(数学认知+科学探究):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材料,通过自主观察、实验、制作、操作、运算等活动,让幼儿感受科学的有趣和有用,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养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2.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结构化,包括平行系列、难度梯度、材料配套、位置识别等。
平行系列:区域中的材料必须以功能目标为导向,以平行系列的方式存在,而不是杂乱无章地丰富。如:小班的生活区应以手部肌肉的力量、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为核心,以各种生活自理能力为发展分目标设置平行系列,如小勺舀豆子、扣扣子、穿珠子、筷子夹豆等。一般建议投放3-5个系列。
难度梯度:区域中投放的操作材料应当具有逐次递进的难度,以适应幼儿不同的操作水平,并对不同发展水平幼儿有相应的挑战。一般建议每种操作材料投放3-5个难度。
材料配套方式:为尽量采用间接指导方式,教师不直接教授,而让幼儿在自己的操作尝试中学会学习,材料投放应采用“材料+图示+工具”的模式。其中材料和工具应具有安全性和易操作性。安全性是指相对幼儿安全自护能力的安全;易操作性是指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不需教师反复地、手把手地教授,幼儿一看就会、一做就会。图示包含范例图示、操作图示等,便于幼儿自主学习材料和工具的使用。
材料、工具的存放应当采用固定的位置,并设置适应幼儿认知水平的标志,以便幼儿将使用过的材料放回原处,保持环境的井井有条。
3.过程指导的结构化。区域指导应采用“计划与设想、过程与记录、反思与分析”的三段式模式。
计划与设想:教师针对“今天你想到哪个区域?去玩什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并提示幼儿“如果你想去的区域人已经满了、你想玩的东西小朋友已经拿走了,你的第二选择是什么?”通过这些问题逐步培养幼儿做事的计划性。
过程与记录:这一过程以幼儿的自主操作活动为主,可以是幼儿个别化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主的合作游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维持活动的基本秩序,巡视观察幼儿的操作状况,除非涉及安全问题否则不干预幼儿的活动,即使遇到幼儿不会操作的情况,也尽量引导幼儿用自主探索、查看图示、求助同伴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
反思与分享:区域活动结束前,幼儿将操作材料归位之后,教师应组织幼儿一起回归分享本次活动。教师应根据发展水平和操作状况,向幼儿提出如下问题:“你今天玩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你有什么发现(收获)?你今天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幼儿回顾活动过程,分享自己的体验、发现和收获的经验,帮助幼儿逐步形成反思能力。
三、初步尝试的结果
经过多年幼教实践,结构化思路指导下的区域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不断系统化,并提供丰富的、可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的案例集成和区域活动教师间接指导案例,以便推广,大面积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