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元禅寺中的节庆饮茶——以端午、重阳为例

来源 :农业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元禅寺于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由住持上堂烧香说法,僧众饮茶.僧人于端午饮菖蒲茶、重阳饮茱萸茶最早见于宋代寺院,即将茶与菖蒲、茱萸研磨后点饮,或于茶汤中加入菖蒲、茱萸碎末煮饮.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正式将其写入寺院仪轨,令天下僧人遵行,并一直延续至明清.宋元禅师语录与灯录保留有端午、重阳上堂说法并饮用菖蒲茶、茱萸茶的记载,其内容多带有驱邪禳灾、蠲除病疾的意味.宋元禅寺节庆饮用菖蒲茶、茱萸茶,反映了僧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同时影响了宋元文人的饮茶风俗.
其他文献
清末民初,北京茶馆林立、种类繁多.根据营业性质与经营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等类型.茶馆与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被赋予了信息与社交中心、交易与雇佣中心、矛盾调解中心等多重角色,同时它还是北京市民观看表演和进行围棋、虫鸟、灯谜等游戏的场所.透过茶馆的时空变迁,可以一窥近代北京社会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过程中新旧文化的熔融与冲突,是北京城市记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超验主义者梭罗在接触儒家的生态智慧后,结合美国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其代表作《瓦尔登湖》体现出中国儒家生态智慧与美国超验主义生态思想的融合.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瓦尔登湖》被视为“绿色圣经”,对中国当代文坛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中国当代作家生态思想的渊源之一.这种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互动的现象,可以概括为儒家生态智慧的美国之旅及其精神还乡,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互鉴创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