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展馆隆重开幕。此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中集中,展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是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的一次传统技艺大展,在本次展览上,来自上海、南京、云南、贵州等地的多位工艺美术大师向观众们展示中国传统金工技艺,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通过艺术大师动态的展演,充分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金作 金作是五金錾锻中最光彩照人的部分,它是以黄金为材料制作首饰,实用器皿和陈设摆件的传统手工技艺,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先民已较熟练地掌握了采炼黄金和制作金器的基本工艺,由于黄金本身十分贵重,使得金作成为行工极为讲究,工序极为繁复的一种精巧手工技艺,金的熔点为1064.43摄氏度,液态流动性较好,冷凝时间也较长,可用范模浇铸方法铸造较精细的作品,方法与青铜器铸造基本相同,在本此大展中,来自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的马福良大师,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张心一和南京金箔锻制的等几位艺术大师为观众献上他们的手工绝活。
花丝万缕 巧手镶嵌
花丝镶嵌为我国特种工艺之一,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和宫绣并称为“燕京八绝”。明朝万历皇帝戴的“翼善冠”以及清朝乾隆皇帝御用的“金瓯永固杯”等很多宫廷艺术品都用到了花丝镶嵌技艺。河北大厂花丝镶嵌它融合了多朝代,多民族的宗教,文化,美学等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手工王艺和造型特征,造型逼真,固案繁复。制作精良,技术含量极高,在中国工艺美术界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大厂回族自治县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汉代时已初露端倪,明代西域金银匠随永乐皇帝北迁,纷纷定居大厂,带来了传统的波斯图案和手工技艺,与当地的花丝镶嵌技术相结合,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提高到一个全新水平,明清两代大厂花丝镶嵌被指定为贡品,现代最具影响的蒙錾石镶大师马作文老先生(已故)。因携弟子制作了“布达拉宫模型”,“十二世班禅金印”等产品而名声远扬。
大厂花丝镶嵌是传统纯手工艺制品,工艺流程极其复杂,需要经过设计,下枓、制胎、描图、划线、做丝、粘丝、焊丝、镪活、洗活、选石、粘嵌、组合、镀金,镀银等多道工序,由于是手工制作,质材高级,所以每道工序都要由专人操作 匠师把关,一件产品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
老字号的金银细工
金银细工制作的技艺可上溯至商周时代,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以金银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供室内陈设欣赏或兼具实用功能的传统金属手工艺品,由于金银器物大都比较昂贵精致,加之其材料的优异延展性,可薄至蝉翼,细至毫发,故其采用的技艺都非常繁复,细巧、重工 由此形成一门独特的精细工艺。
老凤祥是上海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金银制作技艺流派的传承者,创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旧48年)的老凤祥,是“中华老字号”中著名的金饰品牌,她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华,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其中的抬压、鎏金、扳金、拗丝、镶嵌和雕琢等各种技法,是见证中国金银文化发展历史的活化石,老凤祥制作的产品,在其文献资料《凤凰寨》里有这样的记载:“精致时款,金银首饰、中国器皿、宝玺徽章、玲珑镶嵌,民法镀金……一应俱全。”
制作这些产品所涉及的捶揲、鏨刻、旋切等工艺都是来自于上海传统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其中玲珑镶嵌必用镶嵌、镂空、镀金、鎏金制作技艺。上海老凤祥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现任老凤祥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贴,其作品曾荣获东南亚钻石设计最佳奖。三次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等多项殊荣。
仙家造金箔,葛老仙翁有传人:
南京金箔锻制业发源于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这里曾分属句容县和江宁县,相传东晋葛仙翁(葛洪)是金箔锻制的始祖。打金箔户一直流传着“仙家造金箔”的传说,因葛洪为句容县城北下荫人。旧时龙潭打造金箔的都供奉葛仙翁,四季上香,逢年过节跪拜,香案边上还要放把锤,求神保佑打箔顺当,根据老艺人介绍,南京最早打金箔的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刘姓打金箔,葛姓切金箔,印姓制金线。
最早记载金箔生产技艺的文字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椎打成,南京金箔系用真金经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金箔、检验包装等十多道工序锤炼而成。其中打箔最为辛苦,须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经测算,943张金箔厚仅一毫米,10000张金箔重仅178.125克,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此次来参加展演的葛义根大师就是来自于打箔世家,他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在南京金线金箔厂当学徒,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潜心研究打箔技艺,并参与新型乌金纸的发明创造工作,兴许还是葛洪老仙翁的嫡传后人呢。
银作 银作是以白银为材料,制作首饰配挂,实用器皿和陈设摆件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中也包括用白银装饰它物的相关技艺,和黄金一样,白银也具有质地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适宜铸形锻器。锤箔抽丝,制作高贵华丽,精巧雅致的饰物用品,由于银的提炼技术甚为复杂,银器的制造和实用略晚于金器。
银饰,黔东南的文化符号
银饰,对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而言,除审美之外,还表示富有和避邪,银也成为黔东南的文化符号,据了解,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银饰是苗族 彝族等少数民族最喜爱的传统饰物,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
苗族银饰精致美观,以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的制品为代表,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 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模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
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对外交往中,苗族人 民把银饰作为礼品赠送友人,和藏族的哈达,汉族的珠宝一样珍贵,苗族银饰的创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银饰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
在银作展区内,贵州、湖南、四川的几位苗族和彝族少数民族艺术大师现场表演银饰锻制技艺,观众们里二层外三层将展区围得水泄不通,佩戴着精美绝伦银饰的模特道具让那些喜爱首饰的观众纷纷与之合影留念。
传承是最实际的问题
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苗族钼饰大师杨光宾说他13岁跟随父亲学艺,15岁便出师并带徒弟,这门手艺现如今已经不仅仅是家族传承,杨光宾成立了传承基地,带有16个徒弟,他希望多收徒弟,可以将苗族的传统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龙米谷老人是湖南省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12岁便跟随父亲学艺,现在龙米谷的儿子也成了他徒弟,延续着父子传承的传统,他现在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苗族银饰,每个月有6天要去赶场(即赶集),他说每次赶场,东西很快就卖光了。虽然销路很好,但是制作银饰是一项繁杂而辛苦的工作,龙米谷每天平均要工作8个小时,不过他说:“能让大家看到我们苗族也有这么漂亮的饰品,也有流传下来的艺术,我就很自豪。”
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享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称,来自那里的勒古伍拉告诉记者,彝族银饰锻制技艺一般采取父子相传的方式,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到他已经是他们家族的第12代了,彝族人“以银为贵”,几乎每个彝族人都有自己的银饰,爱美的彝族姑娘更是有精美的各种银饰品,一到节日,甚至会把所有饰品都戴上,他说现在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喜欢彝族银饰,很多人会购买,因此做银饰的手艺人不会有生计问题,可以专心地制作银饰品,对这门手艺的传承和发展,勒古伍拉显得很有信心。
随着新世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技艺的保护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旨在“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会有更多的热心观众关注古老技艺,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对传统文化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中去。
编辑 于 媛
金作 金作是五金錾锻中最光彩照人的部分,它是以黄金为材料制作首饰,实用器皿和陈设摆件的传统手工技艺,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先民已较熟练地掌握了采炼黄金和制作金器的基本工艺,由于黄金本身十分贵重,使得金作成为行工极为讲究,工序极为繁复的一种精巧手工技艺,金的熔点为1064.43摄氏度,液态流动性较好,冷凝时间也较长,可用范模浇铸方法铸造较精细的作品,方法与青铜器铸造基本相同,在本此大展中,来自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的马福良大师,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张心一和南京金箔锻制的等几位艺术大师为观众献上他们的手工绝活。
花丝万缕 巧手镶嵌
花丝镶嵌为我国特种工艺之一,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和宫绣并称为“燕京八绝”。明朝万历皇帝戴的“翼善冠”以及清朝乾隆皇帝御用的“金瓯永固杯”等很多宫廷艺术品都用到了花丝镶嵌技艺。河北大厂花丝镶嵌它融合了多朝代,多民族的宗教,文化,美学等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手工王艺和造型特征,造型逼真,固案繁复。制作精良,技术含量极高,在中国工艺美术界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大厂回族自治县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汉代时已初露端倪,明代西域金银匠随永乐皇帝北迁,纷纷定居大厂,带来了传统的波斯图案和手工技艺,与当地的花丝镶嵌技术相结合,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提高到一个全新水平,明清两代大厂花丝镶嵌被指定为贡品,现代最具影响的蒙錾石镶大师马作文老先生(已故)。因携弟子制作了“布达拉宫模型”,“十二世班禅金印”等产品而名声远扬。
大厂花丝镶嵌是传统纯手工艺制品,工艺流程极其复杂,需要经过设计,下枓、制胎、描图、划线、做丝、粘丝、焊丝、镪活、洗活、选石、粘嵌、组合、镀金,镀银等多道工序,由于是手工制作,质材高级,所以每道工序都要由专人操作 匠师把关,一件产品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
老字号的金银细工
金银细工制作的技艺可上溯至商周时代,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是以金银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供室内陈设欣赏或兼具实用功能的传统金属手工艺品,由于金银器物大都比较昂贵精致,加之其材料的优异延展性,可薄至蝉翼,细至毫发,故其采用的技艺都非常繁复,细巧、重工 由此形成一门独特的精细工艺。
老凤祥是上海地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金银制作技艺流派的传承者,创始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旧48年)的老凤祥,是“中华老字号”中著名的金饰品牌,她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精华,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至今数代人的传承,其中的抬压、鎏金、扳金、拗丝、镶嵌和雕琢等各种技法,是见证中国金银文化发展历史的活化石,老凤祥制作的产品,在其文献资料《凤凰寨》里有这样的记载:“精致时款,金银首饰、中国器皿、宝玺徽章、玲珑镶嵌,民法镀金……一应俱全。”
制作这些产品所涉及的捶揲、鏨刻、旋切等工艺都是来自于上海传统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其中玲珑镶嵌必用镶嵌、镂空、镀金、鎏金制作技艺。上海老凤祥工艺美术大师张心一现任老凤祥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贴,其作品曾荣获东南亚钻石设计最佳奖。三次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等多项殊荣。
仙家造金箔,葛老仙翁有传人:
南京金箔锻制业发源于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这里曾分属句容县和江宁县,相传东晋葛仙翁(葛洪)是金箔锻制的始祖。打金箔户一直流传着“仙家造金箔”的传说,因葛洪为句容县城北下荫人。旧时龙潭打造金箔的都供奉葛仙翁,四季上香,逢年过节跪拜,香案边上还要放把锤,求神保佑打箔顺当,根据老艺人介绍,南京最早打金箔的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刘姓打金箔,葛姓切金箔,印姓制金线。
最早记载金箔生产技艺的文字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椎打成,南京金箔系用真金经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金箔、检验包装等十多道工序锤炼而成。其中打箔最为辛苦,须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经测算,943张金箔厚仅一毫米,10000张金箔重仅178.125克,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此次来参加展演的葛义根大师就是来自于打箔世家,他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在南京金线金箔厂当学徒,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潜心研究打箔技艺,并参与新型乌金纸的发明创造工作,兴许还是葛洪老仙翁的嫡传后人呢。
银作 银作是以白银为材料,制作首饰配挂,实用器皿和陈设摆件的传统手工技艺,其中也包括用白银装饰它物的相关技艺,和黄金一样,白银也具有质地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适宜铸形锻器。锤箔抽丝,制作高贵华丽,精巧雅致的饰物用品,由于银的提炼技术甚为复杂,银器的制造和实用略晚于金器。
银饰,黔东南的文化符号
银饰,对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而言,除审美之外,还表示富有和避邪,银也成为黔东南的文化符号,据了解,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银饰是苗族 彝族等少数民族最喜爱的传统饰物,主要用于妇女的装饰,品种多样,分为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臂饰、脚饰、手饰等、彼此配合,体现出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
苗族银饰精致美观,以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的制品为代表,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苗族银饰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先后经历了从原始装饰品到岩石贝壳装饰品,从植物花卉饰品到金银饰品的演进历程 传承延续下来,才有了模式和形态基本定型的银饰,其品种式样至今还在不断地翻新,由此形成的饰品链条成为苗族社会演进的象征之一。
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在对外交往中,苗族人 民把银饰作为礼品赠送友人,和藏族的哈达,汉族的珠宝一样珍贵,苗族银饰的创制技艺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聪明能干,智慧机巧,善良友好的民族性格,银饰洁白可爱,纯净无瑕,质地坚硬,正是苗族精神品质的体现。
在银作展区内,贵州、湖南、四川的几位苗族和彝族少数民族艺术大师现场表演银饰锻制技艺,观众们里二层外三层将展区围得水泄不通,佩戴着精美绝伦银饰的模特道具让那些喜爱首饰的观众纷纷与之合影留念。
传承是最实际的问题
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贵州苗族钼饰大师杨光宾说他13岁跟随父亲学艺,15岁便出师并带徒弟,这门手艺现如今已经不仅仅是家族传承,杨光宾成立了传承基地,带有16个徒弟,他希望多收徒弟,可以将苗族的传统技艺一代代传下去。
龙米谷老人是湖南省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传承人,12岁便跟随父亲学艺,现在龙米谷的儿子也成了他徒弟,延续着父子传承的传统,他现在的生活来源主要是靠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苗族银饰,每个月有6天要去赶场(即赶集),他说每次赶场,东西很快就卖光了。虽然销路很好,但是制作银饰是一项繁杂而辛苦的工作,龙米谷每天平均要工作8个小时,不过他说:“能让大家看到我们苗族也有这么漂亮的饰品,也有流传下来的艺术,我就很自豪。”
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享有彝族“银饰之乡”的美称,来自那里的勒古伍拉告诉记者,彝族银饰锻制技艺一般采取父子相传的方式,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到他已经是他们家族的第12代了,彝族人“以银为贵”,几乎每个彝族人都有自己的银饰,爱美的彝族姑娘更是有精美的各种银饰品,一到节日,甚至会把所有饰品都戴上,他说现在到凉山彝族自治州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喜欢彝族银饰,很多人会购买,因此做银饰的手艺人不会有生计问题,可以专心地制作银饰品,对这门手艺的传承和发展,勒古伍拉显得很有信心。
随着新世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传统技艺的保护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方式保护旨在“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会有更多的热心观众关注古老技艺,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对传统文化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中去。
编辑 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