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于我国当前输血型、造血型旅游扶贫模式效果不佳的状,虽然目前许多贫困地区由“输血型”向“造血型”模式转变,但往往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各方管控规划能力,扶贫效果状态进程较慢,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扶贫模式,即将“输血”、“造血”扶贫逐步转变为“甲+乙”扶贫共建,做到了精确的人才扶贫、市场扶贫、技术扶贫。
关键词:旅游扶贫模式;转型升级;“甲+乙”扶贫共建
旅游开发对贫困地区经济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但资金缺、资金少、难利用却成为多数贫困旅游开展和持续进行的瓶颈。如何为贫困地区旅游开发提供资金保障、为其设计合理的扶贫模式,是摆在地方政府和开发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旅游扶贫模式初具规模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发展,以旅游扶贫试验区宁夏为发端,我国已经有了较多独具特色的扶贫模式,例如原生态开发模式(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景区依托开发模式)、特色文化开发模式(宗教文化、民族风情旅游扶贫模式)、特色农业与产业观光体验开发模式(现代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农家乐开发模式、BOT 模式(私营机构参与、建立、经营、转让)、RHB模式(资源、人、效益一体化发展) 。最直接有效的旅游+扶贫模式有:政府主导、旅游扶贫试验区、景区帮扶与带动、1 + 1 结对式、接力式乡村旅游、村民合资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先富助贫模式、网络复合治理模式、与国际接轨的贵州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基于当前旅游+扶贫总体来看,依据旅游+扶贫开发的主体、内涵、特色,可将其分为以下4 种模式,旅游扶贫试验区、大旅游大扶贫、对口旅游扶贫和立体化旅游扶贫;就发展动力、政府角色、农户参与情况来看,有政府主导型、自主开发型、政府扶持与国际援助型旅。
二、我国旅游扶贫模式的缺陷与新模式转型升级
(一)我国旅游扶贫模式的缺陷
虽然列举出较我国较多的旅游扶贫模式,经过深入探究,列举出的较多模式基本上以政府为主导(包括主导旅游规划、主导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导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主导旅游发展环境),但是其落地实施效果较差。一些贫困区虽争取到上级部门或中央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但缺乏相应的规划开发、管理等方面的技能与经验,不能做到合理使用资金,对于项目经营运作方式同样感到束手无策;由于专项资金用途等方面的制约,致使申请的支持资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际使用效果差;有些地区虽然将本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来,但景区人烟稀少,没有产生经济效益;更甚至一些贫困区缺乏旅游资源,仅仅为了获得项目的支持,将其简陋的修建旅游景区。究其原因,问题的关键都在于缺乏创新管理意识以及合理的手段管理。
鉴于我国当前输血型旅游扶贫模式效果不佳的状,况目前许多贫困地区由“输血型”向“造血型”模式转变,但往往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各方管控规划能力,例如,通过贫困地区当地旅游相关企业或政府投资建立示范企业,或通过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使其进驻; 没有项目,则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项目。通过这些企业的发展与项目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产业链。但由于规划过于理想,实施过于骨干,许多“造血型”模式的旅游扶贫规划项目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期望,落地性较低,资金得不到合理使用,贫困区发展仍然不能快速提升。
(二)我国旅游扶贫新模式的转型升级
基于“输血”和“造血”未达到最佳状态时,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扶贫单位应进行必要的新思路探讨,结合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大潮,再对扶贫模式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即向旅游扶贫投资模式的转变。当前,旅游扶贫已经形成了“政府投资、招商引资、民间集资、资源入股”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但这些引资、招商渠道需与合作方长时间的讨论洽谈,并对已定的实施规划提出意见,待双方达成共识便才引资成功。
基于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引资合作,旅游扶贫的创新模式可以“协同共建”为切入点,与规划单位合作共建旅游景区,即“甲+乙共建”扶贫模式。甲方即贫困地区委托方,乙方即规划单位编制方,如图1。
图1“甲+乙”共建扶贫模式流程图
“甲+乙共建”扶贫模式的发展有益于我国资源丰富,正真可以依托旅游脱贫的贫困地区:
1、规划编制的乙方因前期零费用的规划编制,会对其贫困地的旅游资源进行精确考察,这可以避免无旅游资源地借势规划旅游,从而导致旅游景区的“撞脸”。也可保障后续建设的可操作性。
2、与规划编制单位合力共建景区,省去了以往规划完成后需长时间的招商引资工作,由规划编制甲方直接参与景区的开发、建设指导,也因其对实施方案的了解及热爱,避免现在景区出现的一大难题: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效果与实景的差距。这也为贫困地区树立旅游品牌有了良好的保障。
3、乙方参与甲方景区的收益分红,一方面获得应有的收益,使资金获得真正有效的置换,一方面甲方景区在发展中做到了少走弯路,真正做到了人才扶贫、市场扶贫、技术扶贫,通过正确的指导建设获得了游客的青睐,从而得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加快旅游扶贫创新模式的新转变,通过创新有益的协同合作方式,使旅游扶贫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最终使贫困区真正的脱贫致富,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曾本祥.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1(2):89 - 94.
[2]蔡华峰,周人果.旅游扶贫开创全国旅游扶贫新模式.南方日报,2012-06 -30[EB / OL].http:/ / epaper.nfdaily.cn / html /2012 - 06 /30 / content_7098661.htm.
[3]漆明亮,李春艳.旅游扶贫中社区参与及其意义[J].中国水运,2009,7(6):212 - 213.
关键词:旅游扶贫模式;转型升级;“甲+乙”扶贫共建
旅游开发对贫困地区经济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但资金缺、资金少、难利用却成为多数贫困旅游开展和持续进行的瓶颈。如何为贫困地区旅游开发提供资金保障、为其设计合理的扶贫模式,是摆在地方政府和开发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旅游扶贫模式初具规模
经过10余年的探索发展,以旅游扶贫试验区宁夏为发端,我国已经有了较多独具特色的扶贫模式,例如原生态开发模式(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景区依托开发模式)、特色文化开发模式(宗教文化、民族风情旅游扶贫模式)、特色农业与产业观光体验开发模式(现代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农家乐开发模式、BOT 模式(私营机构参与、建立、经营、转让)、RHB模式(资源、人、效益一体化发展) 。最直接有效的旅游+扶贫模式有:政府主导、旅游扶贫试验区、景区帮扶与带动、1 + 1 结对式、接力式乡村旅游、村民合资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先富助贫模式、网络复合治理模式、与国际接轨的贵州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基于当前旅游+扶贫总体来看,依据旅游+扶贫开发的主体、内涵、特色,可将其分为以下4 种模式,旅游扶贫试验区、大旅游大扶贫、对口旅游扶贫和立体化旅游扶贫;就发展动力、政府角色、农户参与情况来看,有政府主导型、自主开发型、政府扶持与国际援助型旅。
二、我国旅游扶贫模式的缺陷与新模式转型升级
(一)我国旅游扶贫模式的缺陷
虽然列举出较我国较多的旅游扶贫模式,经过深入探究,列举出的较多模式基本上以政府为主导(包括主导旅游规划、主导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导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主导旅游发展环境),但是其落地实施效果较差。一些贫困区虽争取到上级部门或中央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但缺乏相应的规划开发、管理等方面的技能与经验,不能做到合理使用资金,对于项目经营运作方式同样感到束手无策;由于专项资金用途等方面的制约,致使申请的支持资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际使用效果差;有些地区虽然将本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来,但景区人烟稀少,没有产生经济效益;更甚至一些贫困区缺乏旅游资源,仅仅为了获得项目的支持,将其简陋的修建旅游景区。究其原因,问题的关键都在于缺乏创新管理意识以及合理的手段管理。
鉴于我国当前输血型旅游扶贫模式效果不佳的状,况目前许多贫困地区由“输血型”向“造血型”模式转变,但往往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各方管控规划能力,例如,通过贫困地区当地旅游相关企业或政府投资建立示范企业,或通过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使其进驻; 没有项目,则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项目。通过这些企业的发展与项目的带动作用,形成特色产业链。但由于规划过于理想,实施过于骨干,许多“造血型”模式的旅游扶贫规划项目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期望,落地性较低,资金得不到合理使用,贫困区发展仍然不能快速提升。
(二)我国旅游扶贫新模式的转型升级
基于“输血”和“造血”未达到最佳状态时,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和扶贫单位应进行必要的新思路探讨,结合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大潮,再对扶贫模式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即向旅游扶贫投资模式的转变。当前,旅游扶贫已经形成了“政府投资、招商引资、民间集资、资源入股”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但这些引资、招商渠道需与合作方长时间的讨论洽谈,并对已定的实施规划提出意见,待双方达成共识便才引资成功。
基于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引资合作,旅游扶贫的创新模式可以“协同共建”为切入点,与规划单位合作共建旅游景区,即“甲+乙共建”扶贫模式。甲方即贫困地区委托方,乙方即规划单位编制方,如图1。
图1“甲+乙”共建扶贫模式流程图
“甲+乙共建”扶贫模式的发展有益于我国资源丰富,正真可以依托旅游脱贫的贫困地区:
1、规划编制的乙方因前期零费用的规划编制,会对其贫困地的旅游资源进行精确考察,这可以避免无旅游资源地借势规划旅游,从而导致旅游景区的“撞脸”。也可保障后续建设的可操作性。
2、与规划编制单位合力共建景区,省去了以往规划完成后需长时间的招商引资工作,由规划编制甲方直接参与景区的开发、建设指导,也因其对实施方案的了解及热爱,避免现在景区出现的一大难题: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效果与实景的差距。这也为贫困地区树立旅游品牌有了良好的保障。
3、乙方参与甲方景区的收益分红,一方面获得应有的收益,使资金获得真正有效的置换,一方面甲方景区在发展中做到了少走弯路,真正做到了人才扶贫、市场扶贫、技术扶贫,通过正确的指导建设获得了游客的青睐,从而得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加快旅游扶贫创新模式的新转变,通过创新有益的协同合作方式,使旅游扶贫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最终使贫困区真正的脱贫致富,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曾本祥.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1(2):89 - 94.
[2]蔡华峰,周人果.旅游扶贫开创全国旅游扶贫新模式.南方日报,2012-06 -30[EB / OL].http:/ / epaper.nfdaily.cn / html /2012 - 06 /30 / content_7098661.htm.
[3]漆明亮,李春艳.旅游扶贫中社区参与及其意义[J].中国水运,2009,7(6):212 -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