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进一步提升,其中,茶产品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茶文化以及制作工艺等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我国茶园基地的数量以及茶叶的总产量都名列世界前茅,茶艺等相关文化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甚至一度流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与精神生活,茶学专业在大学专业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
一、“双导师制”培养的重要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双导师制”是一种对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常有帮助意义的联合导师模式。在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导师对学生起到的引导作用毋庸置疑,为促使学生既能掌握茶学理论知识、又拥有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应及时开展“双导师制”的教学培养模式。
“双导师制”主要分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其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导,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和方法,同时还负责指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及目标。校外导师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在该专业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职业判断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由于茶学专业并不像会计、金融等专业那么热门,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来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依然比较良好,所以应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茶学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水平要求较高,但从当前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来看,部分院校主要是通过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并没有注重结合茶叶的实际生产情况,使得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对于茶产品相关的各项工艺流程也没有概念上的理解,十分不利于他们在社会和工作中的个人发展。因此,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很有必要,相关院校应为学生配备专业的校内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
二、“双导师制”实践的优化路径
1.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茶学教学内容。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論与实践相融合的综合能力,该模式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路径。“双导师制”并不是单纯地在学生实践期间增设一名辅导老师,该模式具有非常复杂的专业性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是一种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课程的深入改革。茶学专业应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促成人才培养计划,并且两位导师都要具备足够的教师素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应用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学生跟从校内导师的理论教导,例如对茶叶的生产、采集、加工、烘焙等流程进行全面的理论学习,为后续的茶园实践等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学校应结合茶园区域或市场考察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丰富各类实践活动。
通常来看,不同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模式或过程不尽相同。茶学专业由于制作工艺方面十分考究和复杂,所以学生应首先掌握茶学理论知识,再通过专业社会活动尽快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成果。所以,无论学生处在哪个学习阶段,也无论是跟从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进行学习,主体都是学生个人,学校方面应注重加强对学生个人学习感受以及反馈的重视程度,导师们也要及时倾听学生的真实声音。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应在每学期及时安排茶厂工作考察活动,使学生能够对茶厂的工作内容以及茶产品的制作工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上的认识。还可以定期开展校园茶艺活动,邀请茶艺大师等专家开展讨论会,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业榜样,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2.加强校外导师管理工作,各机构间开展高效协作。社会上各类茶业相关活动的举办,例如城市茶艺观赏会、茶园的开放观赏活动等,都是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校园教学模式的改革最好能够与社会活动之间展开一定的衔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在后续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不足。
在校外导师的选择上,学校应遵循一定的考核机制,切忌只选有名的行家,而不选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专业教师,还应加强对校外导师的管理工作,避免以次充好,耽误学生个人发展。学校若在茶学协会或相关企业中聘用校外导师,应与他们制定完善的劳务合同,适当增加校外导师的教学任务,着重体现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督促校外导师履行教学责任,并形成相应的管理体系,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及社会需要的茶学专业人才。
3.校内外导师需明确自身职责,制定教学目标。首先是学校方面,校内导师主要以讲授茶学理论知识为主,应根据相关知识的类型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选课,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使学生对该专业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同时,在校内应定期进行科学试验,使学生全面了解茶叶的各个制作环节,并留下课后任务,发散学生思维,完善茶叶制作规范,优化工艺流程。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校外,校外导师比较注重茶学方面的具体工作经验,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予以技术指导,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专业的理解。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状态、习惯等均有所不同,在茶学专业的学习进度上也不同,“双导师制”要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核心,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该专业找到学习动力,并以此确定目标。
4.完善考评体制,建立奖惩机制。“双导师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导师的考核以及选择,由于“双导师制”是具有一定整体性的教学模式,只有尽可能地完善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才能促使教学改革的成功。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体系,也是保证改革制度能够全面深入的关键路径。在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时,绩效、评价考核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绩效考核方式主要起到约束教师行为的作用,并以此激励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如果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对于其他指导教师和学生而言都缺少公平性,最后可能会失去优秀的指导教师,导致教学效果变差,学生也无法学到应有的知识。建立考评机制时,要对师德、职业素养、成绩、教学行为、态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量,将评价细致化,使教师能够充分感受到该机制的公平性,这样才有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进行。
对于导师们的考核评价,应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借此机会互相学习,吸取教学经验,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完善。对导师的教学行为应予以正确性判定,表现突出的话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教学行为则应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总之,考核评价机制一定要保持公平、赏罚分明,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双导师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的来看,茶学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双导师制”培养计划的高效施行,能够提升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有利于他们发展成为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专业人才,也能给社会而言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茶学专业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陶珊珊(1989-),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硕士;研究方向:茶文化。
一、“双导师制”培养的重要性
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双导师制”是一种对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常有帮助意义的联合导师模式。在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导师对学生起到的引导作用毋庸置疑,为促使学生既能掌握茶学理论知识、又拥有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能力,应及时开展“双导师制”的教学培养模式。
“双导师制”主要分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其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导,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掌握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和方法,同时还负责指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及目标。校外导师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在该专业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职业判断力,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由于茶学专业并不像会计、金融等专业那么热门,但结合社会发展趋势来看,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依然比较良好,所以应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茶学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水平要求较高,但从当前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来看,部分院校主要是通过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并没有注重结合茶叶的实际生产情况,使得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对于茶产品相关的各项工艺流程也没有概念上的理解,十分不利于他们在社会和工作中的个人发展。因此,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很有必要,相关院校应为学生配备专业的校内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
二、“双导师制”实践的优化路径
1.优化人才培养计划,完善茶学教学内容。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論与实践相融合的综合能力,该模式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路径。“双导师制”并不是单纯地在学生实践期间增设一名辅导老师,该模式具有非常复杂的专业性和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是一种从人才培养目标到教学课程的深入改革。茶学专业应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促成人才培养计划,并且两位导师都要具备足够的教师素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应用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学生跟从校内导师的理论教导,例如对茶叶的生产、采集、加工、烘焙等流程进行全面的理论学习,为后续的茶园实践等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学校应结合茶园区域或市场考察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丰富各类实践活动。
通常来看,不同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模式或过程不尽相同。茶学专业由于制作工艺方面十分考究和复杂,所以学生应首先掌握茶学理论知识,再通过专业社会活动尽快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成果。所以,无论学生处在哪个学习阶段,也无论是跟从校内导师还是校外导师进行学习,主体都是学生个人,学校方面应注重加强对学生个人学习感受以及反馈的重视程度,导师们也要及时倾听学生的真实声音。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应在每学期及时安排茶厂工作考察活动,使学生能够对茶厂的工作内容以及茶产品的制作工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上的认识。还可以定期开展校园茶艺活动,邀请茶艺大师等专家开展讨论会,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业榜样,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2.加强校外导师管理工作,各机构间开展高效协作。社会上各类茶业相关活动的举办,例如城市茶艺观赏会、茶园的开放观赏活动等,都是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校园教学模式的改革最好能够与社会活动之间展开一定的衔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在后续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不足。
在校外导师的选择上,学校应遵循一定的考核机制,切忌只选有名的行家,而不选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专业教师,还应加强对校外导师的管理工作,避免以次充好,耽误学生个人发展。学校若在茶学协会或相关企业中聘用校外导师,应与他们制定完善的劳务合同,适当增加校外导师的教学任务,着重体现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督促校外导师履行教学责任,并形成相应的管理体系,加强双方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以及社会需要的茶学专业人才。
3.校内外导师需明确自身职责,制定教学目标。首先是学校方面,校内导师主要以讲授茶学理论知识为主,应根据相关知识的类型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选课,并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使学生对该专业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初步的规划。同时,在校内应定期进行科学试验,使学生全面了解茶叶的各个制作环节,并留下课后任务,发散学生思维,完善茶叶制作规范,优化工艺流程。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是校外,校外导师比较注重茶学方面的具体工作经验,并针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予以技术指导,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专业的理解。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状态、习惯等均有所不同,在茶学专业的学习进度上也不同,“双导师制”要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核心,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该专业找到学习动力,并以此确定目标。
4.完善考评体制,建立奖惩机制。“双导师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导师的考核以及选择,由于“双导师制”是具有一定整体性的教学模式,只有尽可能地完善优化各个教学环节,才能促使教学改革的成功。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体系,也是保证改革制度能够全面深入的关键路径。在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时,绩效、评价考核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其中,绩效考核方式主要起到约束教师行为的作用,并以此激励他们的教学积极性。如果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对于其他指导教师和学生而言都缺少公平性,最后可能会失去优秀的指导教师,导致教学效果变差,学生也无法学到应有的知识。建立考评机制时,要对师德、职业素养、成绩、教学行为、态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考量,将评价细致化,使教师能够充分感受到该机制的公平性,这样才有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进行。
对于导师们的考核评价,应遵循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互相评价,借此机会互相学习,吸取教学经验,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完善。对导师的教学行为应予以正确性判定,表现突出的话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教学行为则应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总之,考核评价机制一定要保持公平、赏罚分明,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双导师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的来看,茶学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双导师制”培养计划的高效施行,能够提升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有利于他们发展成为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重专业人才,也能给社会而言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茶学专业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陶珊珊(1989-),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硕士;研究方向:茶文化。